心理理論作為幼兒社會認知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點,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是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探討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家園社共育策略,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和開展家園社協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兒園游戲活動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一)角色扮演游戲

角色扮演游戲是常見的幼兒假裝游戲之一。研究者分析了角色扮演與幼兒信念理解能力、意圖理解能力、思維理解能力、情緒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教師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引導幼兒互換角色進行表演,體驗和理解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研究者通過對幼兒角色扮演游戲的觀察和記錄,分析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和表現特點。

(二)團體沙盤游戲

團體沙盤游戲能在同伴交往中為幼兒提供生活化的社交場景,提升幼兒心理理論水平,促進幼兒心理理論中情緒偽裝能力的發展。因此,幼兒園可在健康領域、心理社團、家園社共育等活動中開展幼兒團體沙盤游戲等。例如,在“小小沙盤知我心”活動中,教師可以教幼兒學著推測他人沙具擺放的意圖,聆聽他人的故事與想法,進而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三)戶外游戲

研究表明,幼兒在戶外游戲中表現出了比室內游戲更強的社會性。幼兒在戶外游戲中參與搬運、建構等需要社會互動的任務,互動中幼兒會模仿同伴或者學到的角色的行為,他們將這作為一種安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特別是在小組游戲中的沖突處理、問題解決、互助行為等社會互動更為常見。積極的社會互動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同時社會性的發展又能夠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在戶外游戲中鼓勵幼兒參與社會互動是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有效策略。

(四)混齡游戲

在同齡教育和混齡教育幼兒心理理論水平比較研究中發現,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較好的同伴互動環境支持,提升了幼兒心理理論水平。幼兒園應積極主動為幼兒創造混齡游戲、混齡互動機會等。教師可以對幼兒混齡互動中的合作行為和沖突行為進行適宜的介入指導,引導不同年齡段幼兒學著組織游戲、加入游戲、解決沖突、維護規則等,幼兒園可以對幼兒互動中的關鍵行為進行科學觀察、記錄與評價等。

二、教師心理狀態術語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心理狀態術語是指描述他人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的語言,幼兒心理狀態詞匯對幼兒心理理論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教師心理狀態術語的使用有利于幼兒心理狀態詞匯的豐富,已有研究發現,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心理狀態術語的使用率高于自主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心理狀態術語對幼兒心理理論的促進作用,把握集體教學活動、自主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中的教育契機,使用如“覺得”“想要”“打算”“喜歡”等表達想法、意圖、情緒情感的語言,在師幼互動中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三、圖畫書閱讀與故事敘事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閱讀對心理理論的作用從生理機制層面和實踐應用層面都得到了研究者們的證實。通過對假裝游戲、言語訓練、言語假裝游戲三種幼兒心理理論干預效果的比較,發現言語假裝游戲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已有研究為幼兒園語言活動和家庭親子閱讀提供了啟示,例如,教師在圖畫書閱讀中通過開放式提問,引導幼兒討論圖畫書中不同人物的想法和行為,鼓勵幼兒根據故事情節、角色的心理狀態預測其行為,大膽想象,自由創編,培養幼兒敘事講述和說明性講述經驗。此外,家長在親子閱讀中可以利用新興數字故事的多媒體元素提升孩子的閱讀體驗,積極創造與孩子交流互動的環境與機會。

四、家庭教育指導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是幼兒園的重要職責,幼兒園要切實落實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接待日等制度,積極組織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幼兒園可以通過家庭教育指導宣傳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方法,針對不同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幼兒園還可以積極開發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的資源,如線上心理支持服務等。

五、親子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幼兒心理理論發展

親子社會實踐活動是幼兒園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應積極用好社會資源,如開展科普、文化傳承、興趣培養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更好地拓展園外教育空間。在高品質的親子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很好地加強幼兒與父母、他人的互動交流,提高幼兒心理理論發展水平和社會交往能力,使幼兒的認知、社會性、學習品質等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第八保育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