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人類改變物質世界的有力工具,生活中處處有生物知識,如腌制泡菜和制作酸奶等。泡菜制作過程的發(fā)酵主要是乳酸菌進行的無氧發(fā)酵,酵母、乳酸菌等多種微生物能夠對泡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進行生物降解;酸奶是一種以牛奶或其他乳制品為原料,經(jīng)過發(fā)酵制成的食品,乳酸菌是制作酸奶非常重要的微生物,它們能夠將牛奶中的乳糖發(fā)酵為乳酸,常用的乳酸菌有嗜酸乳桿菌、乳酸球菌等。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幫助學生直觀、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識。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把生活實踐與課堂有效結合起來,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首先闡述了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其次概括了生活化教學應用的原則,最后論述了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的作用

新課改如春風拂面,給生物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生物課程也由傳統(tǒng)的重理論、重講解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橹貞谩⒅貙嵺`的新模式。其中,生活化教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它非常奇妙地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了起來,將教材內容鮮活生動地展示給了學生。加之這些生活實例非常切合學生實際,都是學生經(jīng)歷過的,學生特別樂于動手動腦、主動探究。《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生物學是科學領域的重要課程之一,是義務教育階段相關課程的延續(xù)和拓展,其主要是展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生物學實驗課上,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變廢為寶,利用身邊的礦泉水瓶、紙杯、種子等做一些簡單的實驗。還要將物理課程與生活案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課堂充滿活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

二、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認為生物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沒有學習動力,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教與學之間沒有深度融合。因此,教師應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案例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生活及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做饅頭時為什么要用小蘇打?為什么發(fā)霉的食物吃了會得癌癥?糖尿病患者為什么禁忌甜食?學生只有深刻認識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才能改變學習態(tài)度,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生物學課程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jù)、檢驗假設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知識,養(yǎng)成科學思維,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如果遇到比較抽象的知識或問題時,可以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這些有難度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例如,蒸饅頭時,在面粉中加入小蘇打后,饅頭會變得蓬松,食用起來香甜可口,這是什么原理呢?這些生活案例學生非常熟悉,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高效地學習課堂知識,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三)豐富生物學課堂教學資源

在傳統(tǒng)的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即從上課講到下課,課外又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課堂筆記,這種教學方式只能讓學生對生物學產(chǎn)生排斥心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挫傷。因此,教師要積極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把帶有生活氣息的情境融入課堂,以此拉近學生與生物學的距離。例如,在講授《標本的制作》時,筆者鼓勵學生課外去公園、校園撿一些喜歡的植物葉子,夾在筆記本里制成標本,再將這些標本按綱、目、屬、種進行分類。這些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紛紛收集了千姿百態(tài)的葉子,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應用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時應遵循科學性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備課、講課,尤其對一些專業(yè)的教學內容,要有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能為了應用案例而喧賓奪主或脫離主題。此外,演示實驗一定要通俗易懂,分組實驗要目標明確、操作規(guī)范。

(二)主體性原則

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首先,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勤思考,自主探究生物學課程中的各類實驗,通過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探究實驗、得出結論五個步驟深刻理解與剖析教材。其次,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最后,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教師應將課堂與學情緊密結合起來,還要結合學生的反饋及問卷調查給出評價結果。

(三)整合性原則

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把生活素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這樣才能夠使知識系統(tǒng)化與條理化。同時,教師還要整合其他學科,恰到好處地應用生活案例。例如,在釀酒實驗中,筆者為學生介紹了糧食釀造和工業(yè)勾兌的區(qū)別,這里既要用到生物知識和化學知識,還要用到物理知識,這種跨學科教學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的原則。

四、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在實驗教學中引入生活化內容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入生活案例,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有序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在實驗教學中如果引入生活案例,就可以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生物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挖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簡單可行的案例,將其應用到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這樣可以使整個實驗變得通俗易懂、貼近生活。例如,在《植株的生長》這節(jié)實驗課中,筆者鼓勵學生變廢為寶,用廢棄的飲料瓶制作簡易花盆,種植玉米、向日葵、小麥等植物,觀察種子發(fā)芽后是如何長成幼苗的,以及植株的成長,學生從中就能體驗實驗的趣味性。在這節(jié)實驗課中,小組學生在觀察玉米幼苗的過程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這些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要使用哪些化肥?這些化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除了氮磷鉀肥外,市面上出現(xiàn)的復合肥在植物成長過程中有哪些作用?

2.如何對癥施肥?同一種農作物在不同生長期所需要的肥料一樣嗎?

3.怎樣才能科學施肥?化肥使用過量會對植物造成什么后果?

學生就前面三個問題在小組內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這些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無機鹽,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鉀的無機鹽,如果缺少某種無機鹽,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長。”針對“如果這些農作物不施肥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這一問題,筆者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認真思考、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通過小組合作得出實驗結論。此外,筆者還引導學生討論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以此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由于整個實驗過程是在生活化教學的前提下進行的,數(shù)據(jù)和結論都是學生自己得出的,無形中就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的印象和記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導入生活化知識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成為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生物學教師要積極學習和利用多媒體技術,并引入學生熟知的生活案例,把教材中抽象的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圖像或視頻,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記憶。例如,在講解植物的生長素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苗圃的場景,以及相關施加生長素的短視頻。有學生提出:“周末和家長在水果市場買的石榴有的非常甜,有的有些苦澀,這是什么原因呢?”筆者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甜石榴的形成原因、營養(yǎng)價值,以及生長素對石榴的酸甜程度所起的作用,這些課件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學生說:“爸爸媽媽非常喜歡養(yǎng)花,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上購買一些生根粉或壯根粉,生根粉或壯根粉有什么作用呢?”筆者利用視頻為學生介紹了這些生長素的成分和用途,以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此外,筆者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介紹了除草劑的用量及其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生物學實驗經(jīng)常會涉及一些對人體有危害的化學品,如劇毒農藥、輻射性物質等。這些會對周圍環(huán)境及人造成危害的實驗,都可以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樣既能夠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又能夠保護自然環(huán)境,節(jié)約成本。如果僅依靠教師講解實驗原理、實驗步驟、注意事項、課后生成等,學生根本無法加深記憶,課堂效果也不佳。因此,筆者通常會借助多媒體形象生動地為學生展示實驗的過程,這樣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合理利用生活實例

教師利用生活案例整合教學內容,既能溫故知新,又能使繁多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還能根據(jù)主線把所有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例如,在講遺傳變異時,筆者讓學生觀察同桌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再與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較。有的同學說自己與兄弟姐妹非常像,有的說不太像。此時,筆者引導學生依據(jù)遺傳與變異的特征總結出: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是染色體和基因,再讓學生根據(jù)孟德爾原理,了解、掌握遺傳與變異相關知識。這個過程基本闡明了生命的基本規(guī)律,使得學生對于人類生命的進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為了更好地實施生活化教學,筆者適當設置了一些生活常識問題,如讓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奧密克戎變異后潛伏期、傳染性、致病性與新冠肺炎有何不同?疫情期間,為什么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最好的選擇?然后讓學生調查社區(qū)接種新冠疫苗的滿意率、部分老年人排斥接種疫苗的原因,以及在家庭防護中除了戴口罩、勤通風外,還應采取哪些合理的防護措施,居家隔離病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避免家人被感染等。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輕松地掌握這節(jié)課的重難點。這些問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非常密切,因而很受學生的歡迎。

(四)及時補充前沿的生活化信息

當前,由于教材出版周期長,其中列舉的生活案例與前沿科技契合度不夠。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搜集一些最新的科技發(fā)明,及時補充和豐富課程資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例如,很多學生對諾貝爾獎非常感興趣,筆者就會給學生介紹生理學和醫(y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成就,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屠呦呦多年從事中醫(yī)學和中西醫(yī)結合研究,開創(chuàng)性地從中草藥中提取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對瘧原蟲有100%的抑制率,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是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y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在過去的幾十年,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研發(fā)的青蒿素在全世界治療了兩億多人,挽救了全球近百萬人的生命。筆者為學生列舉的這些最前沿的生理學和醫(yī)學成果,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還調動了學生參與生活化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五)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尤為重要,對生物學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很多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喜歡做小動作,喜歡與同桌竊竊私語,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很起勁,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課堂教學氛圍不佳,教與學不能同頻共振。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植物的光合作用”時,筆者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與學生進行了積極的互動。

師:為什么要在教室里擺一些綠蘿?

生:為了美化環(huán)境,改變學生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除了美化環(huán)境外,綠蘿還有何作用呢?你們有沒有感覺擺放了綠蘿的教室空氣格外清新?綠蘿是如何凈化空氣的?

生:不知道。

師: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夠吸收C02釋放氧氣,那么植物的哪些結構可以凈化空氣?

學生議論紛紛,積極查閱資料,個別學生甚至把光合作用的反應方程都寫了出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借助網(wǎng)絡查閱資料,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地起到了催化作用,可見這種問題誘導式情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高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zhèn)湔n,明確課堂教學重難點,選擇合適的生活案例,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情,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高中生物學教學中,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還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甘肅省甘谷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