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文/陳潔媛
發布時間:2025-03-06 10:45:3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青銅器作為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極高的藝術價值。下面,筆者重點談一談青銅器特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及其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青銅器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一)藝術語言的獨特性與育人價值
青銅器的造型、紋飾和工藝細節生動地反映了古代文化和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學生通過觀察和學習青銅器文化,不僅能夠深刻感受古代匠人的藝術表達,還能夠提高藝術欣賞能力,理解歷史文化的深度和美學價值。
(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
1.提升審美能力
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代表,具有豐富的視覺元素和造型藝術。通過欣賞和分析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學生的美學敏感度就能得以增強。
2.鍛煉創造性思維
青銅器復雜的紋飾和多變的造型,能夠促使學生在創作中結合古代藝術元素和現代設計理念,提升創造力。
3.增強文化認同感
青銅器是文化載體,也是藝術作品。了解青銅器文化的歷史背景,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就能夠得到強化。
二、青銅器特色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
(一)確立教學目標
青銅器特色課程旨在融合藝術創作與文化理解,引領學生深度探索青銅器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青銅器的歷史、造型、文化等內容,理解青銅器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提高藝術創作和動手實踐能力,培育藝術核心素養。
(二)教學內容安排
根據學生年齡段和認知發展水平,青銅器特色課程可以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以感知青銅器的基本形態與色彩為教學重點。筆者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青銅器的形態與紋飾,幫助學生了解青銅器的藝術特征。
第二學段:深入學習青銅器的紋飾和造型,了解青銅器的文化背景。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青銅器紋飾的描摹與創作,更加深入地了解青銅器藝術。
第三學段:創意設計與文化傳承。教師可以以青銅器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創新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已有的青銅器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的創作學習。
(三)創新教學方法
為了挖掘青銅器文化的育人潛力,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1.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實際問題的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復雜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與青銅器有關的主題項目,如“小組青銅器藝術展覽”“青銅器的創新設計”等,讓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完成調研、設計、制作和展示等一系列任務。
2.角色扮演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的方式,如“我是青銅器工匠”“古代青銅器展覽解說員”等,讓學生模擬古代工匠如何制作青銅器,或讓學生介紹青銅器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以此加深學生對青銅器文化的理解。
3.跨學科融合
青銅器文化與語文、美術、歷史、科學和數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將青銅器文化與其他學科內容相結合,如在語文課上介紹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在數學課上講授青銅器的對稱圖形,在科學課上介紹青銅器冶煉的科學原理,在綜合課上講解青銅器的地域分布與考古發現。
4.數字化應用
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數字繪圖軟件、在線學習平臺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創作能力。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鞏固知識,還能夠使青銅器特色課程實現傳統文化與數字化的有效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美術素養。
5.實地參觀
實地參觀和考察是學生了解青銅器文化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珍貴文物,感受青銅器文化的獨特魅力。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專業詳盡的解說,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知。此外,學校也可以邀請該博物院相關專家進課堂,舉辦講座與工作坊,激發學生學習青銅器文化的興趣。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的開發
青銅器特色課程的成功開展離不開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持,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開發和利用相關資源,以保證課程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1.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博物館、紀錄片、書籍中挖掘與青銅器相關的學習資源和素材,并將這些學習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將從各級博物館文物藏品庫中獲取的高清青銅器圖片和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以加深學生對青銅器文化的直觀了解。此外,學生通過翻閱與青銅器相關的研究文獻和作品,可以了解青銅器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性、歷史性和多樣性。
2.數字化資源的利用
在數字化時代,很多博物館和文物機構將一些珍貴的青銅器文物通過網絡進行了數字化展示。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數字化平臺將青銅器的三維模型、高清圖片、虛擬展覽等資源應用于教學,讓學生在線近距離觀察和了解青銅器,甚至“旋轉”文物,全方位欣賞其細節。此外,學生也可以利用美術教育類APP或軟件,通過數字化工具進行青銅器創作與設計。
3.本土資源的開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探索與本地青銅器相關的資源,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本地青銅器遺址或展館,還可以邀請本地青銅器相關研究專家、藝術家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活動。
(二)社會資源的利用
青銅器特色課程的實施不能只依賴課堂資源,還要借助社會力量。學校不僅可以與博物館、文物保護機構、藝術院校等單位合作,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聯系當地博物館,一起策劃青銅器展覽,讓學生參與展覽的策劃與講解。
四、教學評價和反思
(一)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在青銅器特色課程評價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充分關注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層面的表現。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評價方式,主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成長。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合作表現、創造力表現等方面更加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記錄學生在討論、創作、展示等環節中的表現,促進學生的發展,并與結果性評價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
2.作品評價
作品評價是美育最直觀的評價方式。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中,教師評價學生的藝術作品時,應重點關注學生作品的創意制作、表現技巧、文化理解等方面。還應根據學生創作的青銅器模型或紋飾,評價學生在文化傳承與藝術實踐方面的能力。作品評價不能只考慮結果,應注重學生在創作中的探索、實踐與思考。
3.自評與互評
學生自評和互評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自評環節中,學生通過反思自己的作品創作、小組合作、展示評價等方面,就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互評環節,學生在評價其他同學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學習他人的創意與表現技巧,促進彼此的進步。
4.素養評價
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藝術技能,還要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通過定期測試、文化知識問答等形式,評估學生對青銅器文化的理解程度。也可以通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表現,評價他們的創造力、思維能力、文化認知等素養。
(二)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反思,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確保課程的順利實施。
1.教學方法適應性
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調整教學方式。還要反思在不同學段實施該課程的有效性,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如第一學段應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第二學段應增加理論深度與文化背景等內容。
2.課程資源的更新
青銅器文化豐富而深刻,教師要不斷更新和拓展課程資源,確保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前瞻性,可以引入更多的數字化資源和新的青銅器研究成果,提升課程的現代性與實踐性。
3.采納學生的反饋
學生的反饋是改進教學方式的重要依據,教師可以從課堂表現、課堂討論、作品展示等方面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需求。還可以從中發現問題,并及時作出調整。
4.課程效果的跟蹤
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短期作品創作,還要關注學生長期的文化理解和藝術創造力方面的成長。可以通過持續的跟蹤和觀察,了解學生的課后表現,還可以觀察學生在跨學科項目中的表現,從而客觀地評價青銅器特色課程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效果。
總之,在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較為合理的教學模式,構建完善的課程結構、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還要通過青銅器特色課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藝術的精髓,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作者單位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