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強調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價值觀念、勞動情感認知、勞動精神狀態以及勞動能力水平。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發展的時代之需,使命之需和現實之需,多次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勞動教育對于培育時代新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勞動教育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彰顯了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回歸初心、回歸育人。學校探索勞動教育新形式的腳步也在加快,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在勞動教育方面積累了許多有益經驗。但在開展過程中,也同時存在著勞動認知、勞動意識、勞動價值和勞動實踐等方面的發展困境,要想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勞動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就要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融合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精神特質,系統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使勞動成為青少年全面發展最鮮亮的底色,努力培養更多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精神意蘊

南泥灣大生產運動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1941年3月,遵照黨中央指示,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一邊練兵備戰,一邊墾荒屯田。短短三年時間,不僅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培育了永放光芒、歷久彌新的“南泥灣精神”,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21年9月,南泥灣精神被納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

從抗戰時期開荒屯田、開辟軍墾事業、開創邊區經濟發展多種形式,到如今建設西北農業科技實驗田、全國鄉村振興樣板間、產業開發區,南泥灣精神不僅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實事求是、勇于創造的創業精神,更是彰顯了革命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價值。

二、南泥灣精神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

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人類為了獲取生存所必需資料就必須勞動。勞動人民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展現了勤勞、堅韌和創造力的精神特質,同時體現了革命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價值,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重要內容的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可以說南泥灣精神對我們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培養中小學生健康的勞動品質

勞動創造了人類,人類又通過勞動創造文化、科技,推動社會前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學生只有通過親身勞動,才能養成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品質。勞動教育蘊含著勞動創造美的智慧,無論是田園種植、印染工藝、紙扇泥塑、裁衣織布的傳統工藝,還是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都是對文明與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過廣泛蘊藏于生產生活的勞動實踐才能進一步啟迪創造力,讓文化自覺與超越深入學生的內心,形成勞動最偉大的良好品質。南泥灣精神強調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克服困難,保持堅韌不拔的意志力。中小學將南泥灣精神融入日常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和體驗這種勞動精神特質,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品質,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激發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不會種菜,不算學生。”勞動是實現人從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經之路,對于人和社會的發展而言,是教育、文化、精神的來源,而勞動教育更是能夠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形成雙重引領,使人直面生產、發展的需求。南泥灣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下,通過實際勞動改善了自己的生活,這種創造精神值得廣大中小學生去學習。我們將南泥灣精神融入中小學勞動教育,培養他們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精神,讓他們懂得勞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創造能力。

(三)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當前,勞動的價值正在回歸,勞動者的內涵也在不斷拓展、延伸和豐富,教育過程和生產勞動過程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有著新時代的要求和嶄新內涵,不同于曾經的簡單操作甚至是放棄課堂,而是在立足學生體驗勞動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中,強化人文關懷、勞動情懷和家國意識,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就要求我們在繼承馬克思勞動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等精神,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人才。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改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提升公民勞動素質有著重要影響。勞動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認知和發展,還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驅動力。根據南泥灣精神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導他們熱愛勞動,理解勞動的崇高意義,對于推進學生個體發展、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

三、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勞動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品德、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以及激發創新精神的關鍵途徑。它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環節,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學生全面成長具有重大意義。當前中小學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面臨現實困境,我們需要正視問題,發揮南泥灣精神在中小學勞動教育中的引領作用,讓學生從家務勞動開始,參加學校勞動實踐,參與社會實踐勞動,以期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目標。

(一)了解南泥灣精神,完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一是科學設計校內勞動教育課程。我們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年齡特點,將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在編制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中可加入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歷史背景、過程與成就以及體現的精神價值,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科融合的課程,如“勞動教育+藝術、勞動教育+思政”等,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紀錄片或電影片段、開展南泥灣精神主題班會等,使歷史情境生動化,讓學生了解南泥灣精神如何激勵人們通過辛勤工作,改善生活和社區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南泥灣精神的力量,了解勞動的重要性和價值。二是拓展校內外的勞動實踐活動課程。學校安排勞動實踐課程,通過建立校園小農場、工藝制作、環境美化、社區服務等活動,鼓勵學生發揚南泥灣的集體主義精神,團隊合作共同完成勞動任務。也可以結合當地文化和歷史條件,開發一些能夠融合南泥灣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項目,如種植本地的植物、研究本地的生態環境等,使學生的勞動教育活動更具地方特色和實際意義,增強學生勞動教育的光榮感。三是加強對學生勞動教育課程的評估與反饋。 學校設定明確的勞動教育評價標準,對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尤其重視過程評價,鼓勵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南泥灣精神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也可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勞動教育理念和課程安排,鼓勵家庭成為勞動教育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家校攜手共同推動學生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還能將南泥灣精神深植于年輕一代的心中,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二)發揮家庭作用,日常化開展勞動教育

一是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傳承南泥灣故事,將南泥灣精神融入家庭教育中,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先,家長要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并在家庭生活中體現出對勞動的尊重。其次,家庭成員應該共同分擔家務,無論性別、年齡,每個人都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家長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合理的家務分配計劃,共同參與家庭中的各項工作,如打掃衛生、烹飪、洗衣等,不僅讓孩子能夠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性。二是積極推動家校合作。學校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如志愿者服務、親子活動等,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加強學生對南泥灣精神的認同感。家長積極傳承南泥灣精神,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多向學生講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故事,讓他們了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和尊重,讓他們在家庭教育中感受到南泥灣精神的偉大。三是培養學生家務勞動的綜合技能。家庭教育是先于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早期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家庭教育可謂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因此,要改變父母對勞動教育的認知誤區,明確家庭的教育職責,要注重在家庭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學生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家長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其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立即提供幫助。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如家庭徒步旅行、野營等,讓學生體驗艱辛,培養他們的意志力和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態度。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在家庭活動中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組織家庭或鄰里間的集體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與他人合作共事的價值和樂趣。通過以上措施,讓家庭教育可以有效補充學校的勞動教育,共同培養出具有南泥灣精神的新一代青少年。

(三)踐行南泥灣精神,規范化開展勞動教育

一是豐富校園文化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和塑造積極校園氛圍的重要手段。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重弘揚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精神,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藝比賽、志愿服務等,組織學生編排與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相關的文藝節目,舉辦以南泥灣精神為主題的征文、攝影、繪畫等比賽,鼓勵學生創作與勞動、奮斗相關的作品,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南泥灣精神,親身感受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二是成立校園志愿服務組織。學校積極引導不同學段學生成立校園志愿服務隊,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環保活動、愛心幫扶等。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榜樣作用,引導學生開展團隊合作、無私奉獻,培育勞動的成就感,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在勞動節期間,學校開展勞動節慶典活動,在校園內設置南泥灣精神相關的標語、海報等,營造積極的勞動教育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綠化、清潔等勞動活動,邀請勞模、先進工作者等到學校進行宣講,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價值觀,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南泥灣精神。

(四)傳承南泥灣精神,多樣化開展勞動教育

列寧說:“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勞動教育的目的既是促進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又是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知識,把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內化在思想和行動當中。實踐是勞動教育的最終成果,學校通過打造多元的實踐育人平臺,以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一是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南泥灣及相關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南泥灣精神的內涵和歷史背景。二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三是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分組完成任務,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中體驗集體力量,培養協作精神,這與南泥灣精神中的集體主義觀念不謀而合。四是培養創新與創業精神,結合南泥灣精神,通過組織創新比賽或創業計劃等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社會實踐,不僅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南泥灣精神的實質,還能幫助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踐行這一精神,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公民。

總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是勞動者的時代、奮斗者的時代。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需要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需要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各類各級學校應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在南泥灣精神的引領下,將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育人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從小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思想品德、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勞動精神以及掌握必備勞動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