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消息一出,迅速引發輿論關注。

所謂學前教育,就是義務教育之前的階段,包括幼兒園、托班等等。在現有的教育體系框架內,這部分并不在義務教育體系之內,從保障力度來說,尚未達到義務教育的程度。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大多數地方的幼兒園仍然要收費。

從各地公布的幼兒園收費標準看,公立幼兒園大多限價在每月一千元以內。一算便知,一年的收費在一萬元以上,這對不少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支出。而且從網絡上的留言也能看出,一些巧立名目的收費并不罕見,此前還發生過幼兒園強制訂高價畢業證、畢業照的現象,這又進一步增加了家庭開銷。

因此,近些年對于學前教育免費的呼聲逐漸提高。前不久,《教育部關于公布2024年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市、區)名單的通知》發布,一度引發熱議,不少人將之理解為“學前教育免費”。隨后有專家解釋,這是一種誤讀。但毫無疑問,進一步強化學前教育保障,已經形成民意的共識。

而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就可視為政策向前了一步,也回應了民眾的訴求,讓原本的“誤讀”變成了政策的“先聲”。

這個消息備受關注,也是因為效果非常直接——用肉眼可見的方式減少了家庭負擔。這種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受到巨大的關注毫不意外。

當然,學前教育免費之后,質量如何提升保障,也應當提上日程。仔細了解就能發現,人們對學前教育“負擔”的認知,其實相當程度來自私立幼兒園。人們選擇私立幼兒園的原因很多,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在部分家長看來,私立幼兒園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教學水平都要更占優勢。相比之下,私立幼兒園的價格當然也會更高。

從今天的社會發展水位來說,人們其實已經不滿足于“有園可托”“有學可上”,而是對教育質量、生活水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學前教育的費用只是一個方面,其質地如何更要接受審視。可以想象的是,很多家長如果仍舊選擇將孩子送入私立幼托機構,那么免費的政策紅利他們未必能感受得到。所以提升公立機構整體的競爭力,也是政策效益必不可少的一環。保證整體的教育質量,或許更能實現“免費”的政策初衷。

在更大的層面看,學前教育免費也可以放到“支持生育”的大框架內觀察。比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有一個表述同樣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發放育兒補貼、學前教育免費等等內容,某種程度有著相同的指向,即降低家庭整體的養育開支,營造一個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

如今鼓勵生育漸漸成為一種社會呼吁,那么真金白銀的支持就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社會需要拿出更多資源,為這些民眾需求兜底,為提高生育意愿提供更大的激勵。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表述的提出,有著振奮人心的作用。社會也期待著這些政策指向可以盡快落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里的托舉。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