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

陜西省科技廳創新體系與政策法規處副處長 楊凱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呂芬

記者:請您介紹“三項改革”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楊凱:“三項改革”及其相關政策構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鏈條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推動一大批科技成果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顯著激發了全省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發揮了牽引、示范和帶頭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省參改單位達201家,累計單列成果10.6萬項,轉移轉化3.6萬項,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067家,630名科研人員憑借成果轉化貢獻晉升職稱。2024年,我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72.20%,較上年提升0.4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十;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86.63%,較上年提升0.5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四。

記者:在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還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卡點、堵點?

呂芬: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中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近年來,陜西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持續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提質拓面增效,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科技成果轉化依舊存在待解決的卡點、堵點。例如,科技成果供給與市場實際需求匹配度不高,高校院所有價值的、能夠真正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數量有限,難以滿足產業升級需要;中試平臺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務亟待完善,相當一部分科技成果因為中試環節的欠缺被卡在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記者:請您介紹省科技廳將如何加快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楊凱:我們將緊緊圍繞“三項改革”拓面提質增效目標,以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為牽引,以落細落實新版20條政策為重點,加快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一是持續落細落實政策。我們將定期開展政策執行情況跟蹤調研,協調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卡點、堵點問題,持續對“三項改革”經濟貢獻度和發展質效進行跟蹤分析,突出操作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修訂完善相關工作指引。

二是持續深化改革探索。我們發布了“三項改革”任務清單,支持改革單位通過“揭榜”方式承擔改革任務,探索更多創新性、突破性改革做法。

三是持續開展品牌路演。我省將不斷完善線上線下路演協同推進機制,做好路演項目服務對接、落地轉化和跟蹤回訪,通過“以演代評”“先投后股”等方式持續支持。

四是持續加速成果應用。面向省級重點產業鏈責任部門、鏈主企業等,省科技廳將征集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需求建議,靶向部署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對接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開展攻關,推動科技成果直接轉化應用。同時,動態更新“四鏈”耦合圖譜,用好“雙向”快速響應機制。

記者:請結合陜西實際,談談您對陜西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釋放科教資源優勢的建議。

呂芬:結合陜西科教資源稟賦,對標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新要求,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推進:

一是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分類實施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的原始創新、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助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二是健全高效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重點實驗室、大基地和大平臺,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充分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產業鏈帶動作用,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三是構建產業、科技、金融、人才協同互促機制,建好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進“三項改革”拓面提質增效;加快推進技術、資本、人才、數據要素市場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對科技研發方向與創新要素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強化戰略人才力量,培養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壯大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