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文/奧 艷
發布時間:2025-03-04 15:24:5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語文是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審美意識,培養審美情趣,積淀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表達欲望
真實情境是激發學生表達欲望,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有效策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體驗,內化所學知識,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為學生營造沉浸式的語用環境,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想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童年的水墨畫》一文通過“溪邊”“江上”“林中”三個小標題,展現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與快樂,靜、動交織,構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純真童年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鄉村風光視頻或鄉村圖片,帶領學生感受鄉村的自然與靜謐,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那個小男孩,置身鄉村田野中有何感想,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安排學生分角色扮演,用更精煉、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從中鍛煉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引導多元評價,樹立學生表達自信
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這種模式缺乏多元性與互動性。新課程改革倡導多元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評價意識與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小英雄雨來》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巧妙地引入學生評價,讓學生說一說:若置身于雨來的情境中,自己是否也會那樣勇敢?無論學生給予肯定或否定回答,都需要闡述自己的理由,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傾聽、認真記錄,了解學生真實想法。
同伴評價也是多元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互評,讓學生重點關注回答者的語言應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并及時給予點評。通過這樣的互動,學生能夠從同伴身上汲取經驗,學習不同的表達方式,并且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建立自信,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提高自身表達能力。
三、開展實踐活動,拓寬學生表達渠道
語文學習的舞臺不應局限于教室的四方墻壁,而應拓展到廣闊的生活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表達空間,全方位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一課為例,教師可精心策劃“漢字王國設計大賽”,鼓勵學生以漢字為元素,設計有創意的作品,并撰寫設計說明書。這一過程不僅考驗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力,還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構思通過書面語言精準地表達出來。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建“漢字小小講解員”志愿者隊伍,為學生搭建口頭表達的實戰平臺。當學生前往社區、景區等公共場所,為游客生動地講解漢字的來龍去脈、豐富含義及文化內涵時,如何用清晰、有趣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吸引聽眾,成為他們需要攻克的新課題。這個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
四、整合現代技術,豐富表達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的運用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學生搭建了更加靈活的表達平臺。
人教版小學語文《臘八粥》一課描寫了臘八節時吃臘八粥的民俗習慣,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祖先緬懷之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做臘八粥的視頻,讓學生從中了解如何將米、豆、棗等食材熬制成香濃可口的臘八粥。還可以播放一些臘八節民俗視頻,如敬神燒香、祭祖掃墓等片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節日的莊重與祥和氛圍。
精準而富有感染力的表達,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都將成為學生在未來社會競爭中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站在新的起點,與時俱進,積極吸納新理念、新觀念,探索多元且富有創意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還要勇于創新,積極與家長和社會攜手,共同為學生創造更好的語文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特別是表達能力的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