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麗:扎根大地,才能提出管用的建議
作者:李羽佳
發布時間:2025-03-01 17:00:58 來源:陜西日報
冬去春來,乍暖還寒,草木萌發。對于全國人大代表、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朱曉麗來說,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候——新學期開學、全國兩會即將召開、試驗田里的小麥和水稻需要更頻繁地監測和記錄數據……“又是一個生機無限、活力涌動的春天,我會繼續堅定信心,以高質量履職助力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朱曉麗說。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提到的“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令朱曉麗備受鼓舞。自202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始終將專業研究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圍繞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議題提交多份建議,其中關于深化耕地污染治理、建立農田土壤綠色修復示范區的建言被農業農村部采納,并推動相關政策落地。
土壤修復是一項“看不見的工程”,朱曉麗卻用行動讓它“看得見、摸得著”。她帶領團隊通過微生物鈍化、秸稈碳基材料等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讓“病土”重煥生機。她在修復農田污染土壤的同時提升了土壤的生態功能,實現了邊修復邊進行農業生產,實現了秸稈的大宗資源化利用,解決了農田土壤的固碳減排難題。該修復技術在國內外均處于領先水平,獲得多項授權發明專利。
耕地保護不僅要治標,還要謀長遠。從高標準農田建設到建設完成后的維護、地力持續提升,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幾年間,朱曉麗始終立足農業環境專業領域,寫好“土文章”。朱曉麗說:“今年,我將繼續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出建議,包括加大推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面積,逐步實現農業精準化、精細化發展,大面積提高單產等。”
土地的“健康”,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糧食安全。朱曉麗說:“守護耕地,既需要科技支撐,也需要法治護航,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此,她不僅關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還注重制度設計。她呼吁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準,建議設立國家級土壤修復科研基金,推動司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她曾調研陜西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肯定“恢復性司法”理念對生態修復的實踐價值,主張通過“碳匯補償”等機制實現生態惠民。
今年,朱曉麗還將圍繞加快推進農業碳匯交易研究和示范提出相關建議。她說:“農業碳匯交易有著廣闊的前景,不僅利于農民增收,還能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當前,我國農業碳匯工作整體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希望有關部門牽頭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機制,組織農業碳匯知識培訓,幫助農戶、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充分了解農業碳匯交易規則等,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