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祥模: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梁易煒
發布時間:2025-02-28 11:39:07 來源:陜西日報
近期,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處理校務工作、推進重點科研項目的同時,他還要對即將提交的建議進行最后的打磨。深耕智能交通領域多年,趙祥模始終將科技創新與履職盡責緊密相連,書寫著科技報國與教書育人的雙重答卷。
從佳縣、洛南的“雙百工程”幫扶調研,到榆林秦創原平臺的成果轉化考察,再到中鋁集團、北方特種能源集團的“訪企拓崗”行動,2023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趙祥模用腳步丈量民情,足跡遍布陜西各地,將一線調研成果轉化為高質量建議。
去年,他提出的“加大對交通運輸工程領域國家級高層次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議”“深入推進交通運輸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建議”等5項建議,得到了教育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和推進落實。
“陜西作為科教大省、汽車產業大省,應搶占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高地。”趙祥模建議,依托秦創原平臺強化產學研協同,布局車路協同國家重點科研平臺,創建“車—路—云”一體化國家級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與資金傾斜,打造從體系架構、關鍵技術攻關、芯片研發到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同時,他呼吁建立和完善自動駕駛事故定責、數據安全等法規體系,為技術規模化落地掃清障礙。
“網聯化自動駕駛的本質是車路協同,不僅需要‘聰明的車’,還需要‘智慧的路’和‘高效的云’。”趙祥模說,調研中,他發現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雖已形成一定優勢,但存在原始創新不足、人才匹配不佳等短板,亟須通過設立相關交叉學科,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解決產業人才支撐不足的問題。
趙祥模建議:“超常規布局設立智能電動車輛一級交叉學科,構建多領域、多層次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創新人才,有效緩解產業人才數量不足、匹配不佳等問題。”
作為國際車聯網與智能汽車測試技術創新聯盟理事長,趙祥模帶領團隊攻克多項世界級難題。2024年,他再一次登上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由他帶領團隊完成的“智能網聯車路系統與可信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科研報國需坐得住冷板凳,創新突破要從點滴積累開始。”趙祥模說,他常以《中庸》名句“致廣大而盡精微”勉勵學生,堅持每周與20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面對面交流,逐字修改論文。他作為總召集人帶領團隊編撰完成的近400萬字的《交通與運載工程學科前沿技術》叢書,匯聚了4200余名專家智慧,梳理出575個學科前沿問題,成為行業權威指南。
“去年雖然一直很忙碌,但我感到無比踏實且充實。今年,我將繼續認真履職盡責,為國家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交通強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趙祥模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