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各地結合實際,紛紛推出各具特色的教育改革措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提出要提升體質健康達標率、降低學生近視率等,并將這些指標納入學校發展綜合評價和督導問責機制。

將學生健康量化為指標并非不可取。量化指標可以作為衡量學生健康狀況和學校體育工作成效的參考,關鍵在于如何科學合理運用這些指標。筆者以為,學校在實施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健康為首、指標在次的原則,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和長遠發展,而非單純追求數據的提升。

重視學生個體差異,避免“一刀切”。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運動能力都存在差異,若采用統一標準或強制要求,對部分學生來講不僅不夠公平,還可能會導致他們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對體育失去興趣。因此,應設計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和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還可根據不同學生的體能水平采用分層教學,制定個性化的鍛煉計劃,鼓勵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

量化指標僅是一種參考,而非唯一的評價標準。一旦將學生體質健康過度量化,就可能會導致學校、學生和家長只關注數據,忽視體育鍛煉的本質。除了體能測試成績,學校應對學生的運動習慣、團隊合作能力、意志品質等方面予以更多關注,將量化指標設立得更科學合理,同時避免將量化指標與獎懲直接掛鉤,防止學生因成績不理想產生過多心理壓力。

此外,體育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如增加體育課課時、延長課間活動時間。缺乏有吸引力的體育教學內容,會讓學生把體育活動變成“打卡式”任務。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參與感和獲得感,通過體育競賽、團隊活動等形式,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合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體育教育改革是一項需要學校、家庭乃至社會多方協同努力才能達成的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只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確保改革措施落到實處,科學、合理地推進改革,才能讓體育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