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餐不該成為群魔搶奪的“唐僧肉”
作者:任冠青
發布時間:2025-02-27 18:20:35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教育部部署2025年“校園餐”管理重點任務,要求建立常態長效機制,全面查缺補漏,最大限度保障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重點圍繞夯實中小學校主體責任,緊盯食材采購、配送、查驗、貯存、加工制作等關鍵環節,強化督學監督等5個方面,深化“校園餐”專項整治。
讓“每一分錢都吃到學生嘴里”,是社會的普遍關切。自“校園餐”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各地學校食堂保障條件和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校園餐質量普遍提高。然而,相關治理很難一蹴而就,一些地方不時曝出的校園食品安全、餐費“微腐敗”事件,有必要對此展開常態化治理。
總結近年出現的校園餐亂象,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少數不法分子“從孩子嘴里奪食”,將餐費視作權力尋租、隨意挪用的“唐僧肉”,導致“營養餐里沒營養”。二是仍然偶有食品安全問題發生,如“鼠頭鴨脖”事件、學校食堂“臭肉”事件等。
校園餐涉及的供應鏈路較為復雜,從采購、配送、查驗到貯存、加工制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藏有貓膩。而且,學校食堂的運營方式較為多元,對學校自主經營、承包、托管等不同方式,很難用同一套方式去監管。要守護好校園“盤中餐”,讓師生吃得安心、放心,還需不斷查缺補漏,不給校園“蛀蟲”留下鉆空子的機會。
以陪餐制為例,一些學校雖聲稱設立了陪餐制度,卻未能充分落實、使其發揮應有作用。2024年12月,針對“遼寧本溪一學校食堂被指疑似給學生吃垃圾桶剩菜”事件,涉事學校就被指存在陪餐制度流于形式等問題。2024年11月,教育部在《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中明確要求“確保每餐均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
在膳食經費管理方面,也有必要加強規范,防止虛報冒領、克扣截留、違規挪用。對此,一些地方探索開設食堂專門銀行賬戶,對膳食經費進行專賬核算,對大宗食材按公開透明原則統一集中采購等做法,有助于保障每一筆學生餐費用到實處,避免成為“糊涂賬”。
學校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具有一定偶然性和滯后性。家長和學生常常是因為飯菜出現異物、用餐后產生不良反應后,才察覺問題。因此,只有讓監督更加便利化、日常化,才能更好地從源頭上降低風險。
比如,在普及“互聯網+明廚亮灶”的過程中,還需不斷減少監控死角,提高家長隨手、隨時監督的便利性,讓校園餐制作的相關過程能被看得清楚,讓學生們真正吃得放心。同時,有必要拓展更多元的舉報渠道,讓涉校園餐的違法違規亂象被及時發現和叫停。此前,山東等地就明確,“12345”政務服務熱線、“12315”平臺等均可舉報“校園餐”重大違法行為,并對屬實內容予以獎勵。類似探索創新,讓監督路徑更清晰、舉報方式更可及,有助于提升公眾監督的積極性。
總之,守護校園“盤中餐”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讓每一個關鍵領域、每一個細微環節都曬在陽光下,以切實可行的舉措予以有效規范,才能真正保障好師生“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