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作,“能”與“不能”
作者:蘇欣雨
發布時間:2025-02-26 19:45:20 來源:群眾新聞網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AI產品應用日益廣泛。1月1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有2.49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強智能、低成本,AI迅速滲透到各個領域,文字創作成為主要應用場景之一。
在網絡平臺上,網友競相展示AI寫作的驚人能力:幾秒鐘生成千字文案,一分鐘構建學術論文大綱,幾分鐘續寫《紅樓夢》后四十回。AI如同一支“神筆”,給“困”于寫作的人帶來“脫身”之法。從提供策劃方案到素材搜集整理再到文本生成、語言潤色……AI工具幾乎“一條龍”地包攬下寫作所有環節,使寫作變得高效便捷。只需輕點鼠標,一篇篇文稿便能輕松問世。因此,AI被廣泛用于撰寫總結、報告,甚至文案策劃等。
然而,深度體驗AI寫作后,“吐槽”的聲音也不斷出現,如生成內容言辭空泛、缺乏情感,甚至存在信息失真、版權爭議等風險。人們不禁會問:AI能完美滿足寫作需求嗎?AI能寫什么、不能寫什么?
■ AI成為電子“筆桿子”
“我用Kimi搜集學習資料,通過DeepSeek構建作業框架?!贝髮W生張兆說,“使用AI輔助工具,我的學習效率顯著提升,有了更多時間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
在實際應用中,AI作為輔助工具優勢明顯。上班族可利用AI高效生成文案和報告,提升工作效率。自媒體從業者可以借助AI快速生成文稿。
“信息搜索力度大、綜合概要能力強”是王靜嫻選擇使用AI寫作工具的主要原因。2月14日,某金融單位員工王靜嫻向記者演示了AI輔助撰寫市場調研報告的過程。
“我想草擬一份某地區電商行業的調研報告,使用搜索引擎只能得到未經篩選的龐雜信息,但使用AI軟件,其強大的檢索能力和綜合概要能力可以讓我快速、有針對性地掌握這一地區電商發展的基本情況?!蓖蹯o嫻說,使用AI輔助,除了可以節約大量的前期檢索時間、高效提取關鍵信息,AI的推理能力、深度思考能力還能給她提供寫稿思路、拓寬思考維度。
但王靜嫻表示,她只會使用AI撰寫初稿、尋找靈感,不會直接使用AI生成的文稿。“實際上,AI寫作很生硬,更多是文字的堆砌。想要真正完成一篇‘有干貨’的報告,還需要實地調研、人為把握?!蓖蹯o嫻說。
■ 不能讓AI成為“腦替”
像王靜嫻這樣,只把AI當作輔助工具使用的人不在少數。
擁有近萬粉絲的生活類小紅書博主思榮說:“我用AI就是修改病句、潤色語言。AI直接生成的內容空泛,不管如何提要求、作引導,AI寫的文案都不能按照我的思路表達我的想法?!彼紭s認為,AI工具雖然有利于捕捉熱點,但生成的文案往往程式化,缺少“人味”。
“辭藻華麗但缺乏深度”“缺乏細膩情感”是《芙蓉》雜志讀者對AI寫作的評價。在一場由《芙蓉》雜志組織的寫作對決中,7位作家與AI就同一主題書寫觀點。讀者閱讀后認為,雖然AI寫作更系統化、更全面,但少了靈魂,讀后難以體會到文字背后人的情感,相反作家的寫作則更能讓人感同身受,引人共鳴。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說:“人的靈性與細膩情感是目前AI所不具備的,這是人長期讀書、積累并真實體驗生活的結果。”
人工智能的背后還是人,人給AI“投喂”什么數據,AI就怎么表現。“我們的創作應成為AI未來模仿的對象,而不是讓AI成為我們依賴的工具?!蓖鯐杂潞粲酰贏I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要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合理使用AI,不要讓AI充當“腦替”。短期內AI看起來高效便捷,但長期不加思考地使用,可能會讓未來的“思想者”淪為“操作工”。
■ 警惕AI寫作的法律風險
隨著AI使用日益廣泛,一系列法律及社會問題逐漸顯露。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副教授、數智法融創研究所主任國瀚文介紹,AI寫作引發的法律問題主要集中在著作權歸屬、侵權責任及個人信息保護3個方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作品是由“自然人”創作并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需體現“獨創性”,而AI生成內容(AIGC)因缺乏人類直接智力投入,其著作權歸屬存在爭議。若AI在訓練過程中未經許可使用他人作品,可能構成對原作品復制權、改編權的侵害。AI工具在運行時,可能會收集用戶輸入的數據,若未能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知情同意”原則,就極易引發隱私泄露風險,進而可能觸犯其他相關法律。
“未來AI的進步將依賴于高質量的數據支持、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跨學科的技術合作。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應加強AI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確保AI在法律框架下健康發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馮偉表示,AI應當作為人類智能的補充和工具,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的角色。因此,未來的AI發展應當注重在特定任務的應用場景中發揮優勢,避免過度泛化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