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內涵,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備受關注。本文旨在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體現,以及小學語文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中的具體角色定位。


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現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這些包含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內核和價值觀。在當今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保護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要。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我們民族的智慧結晶,涉及哲學、倫理、藝術等諸多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堅韌而不可替代的特質,可以為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滋養。在社會急劇變革的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能夠給人以內心的安寧與寄托。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創新發展,不僅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還能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發揮獨特作用。

然而,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和物質文明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度大幅降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式微。另一方面,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由于保護不善,正面臨著失傳或遺失的風險。因此,全社會應該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通過各種途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續,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聯

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重任,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陣地。語文教學不單局限于語言文字的傳授,更應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課程特點,通過各種方式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使之融入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重要載體。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對學生的心智成長具有重要熏陶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其文化自信。通過學習古代文學精華、經典詩文等,學生能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其的認同與自豪感。這種情感上的歸屬和自豪,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在學習生活中有所體現。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1.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其豐富的文化元素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它的認知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主要包括:文字、古詩詞、故事、成語等,這些元素貫穿于各個年級的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能夠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和內涵,也能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和理解。例如,《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篇被廣泛收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學生通過誦讀這些古詩詞,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增進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也得到充分體現。這些故事包括: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神話傳說等,通過這些故事的閱讀,學生能夠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成語和典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現形式。成語是語言特有的表達方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學習成語,學生能夠了解古代的歷史典故和文化背景,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同時,通過教材中相關的典故故事,學生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語的起源和含義,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國學精髓,更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懷和道德修養。在現代教學中,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教育價值,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將其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關鍵時期,語文教材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突出其魅力價值引人注目。一方面可以在教材內容設置中著重突出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通過生動的文字描述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向往。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采用情景再現、角色體驗等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其良好的文化素養。

小學語文教材應當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線,以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的態度,為學生構筑一個崇尚優秀傳統、追求精神洗禮的育人殿堂。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促進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面發展。通過誦讀古詩詞,學習傳統禮儀,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深度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其蘊含的教育價值,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四、教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引領者,教師要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首先,他們必須掌握古詩詞、文言文、中國傳統節日等方面的知識。其次,教師應不斷學習和研究,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使之內化于心,并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此外,教師還應具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審美品位和表達能力,能夠巧妙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

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首先,我們可選用經典古詩詞、文言文等作為教學素材,讓學生在誦讀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其次,教師可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和寓言,引導學生從中汲取道德智慧。此外,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或習俗,設計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我們還可通過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拓展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提升了他們的文學修養和人文素養。

3.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實效性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案的合理設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熠熠生輝。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根據興趣和特點安排教學內容,以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反思教學方法,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滲透方式,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趣味性。此外,教師應關注家校合作,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傳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教師還可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小學語文教師的反思與創新有助于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涉及課文選擇、教學方式、課外閱讀等方面。首先,教師可以精心挑選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文、散文作為課文,讓學生從中不斷挖掘、學習。其次,教師可以采用講述故事、誦讀經典古詩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使他們在課外也能更好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策略的綜合應用,有助于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全面滲透,提升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文學修養。

1.使用漢字教學方法

漢字是象形文字,被文化和歷史賦予了生命,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語文應該以漢字為基礎進行教學,教師要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識字教學較為枯燥,因此教師要豐富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漢字學習中。

漢字的學習不僅是一個單純的識字過程,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教師在漢字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例如,在學習“書”這個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沿革和地位,讓學生感受漢字背后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練習書法,在書寫的過程中體會漢字的韻味。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才能讓漢字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成語典故教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探索新事物的關鍵時期。針對此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教師可采取恰當有效的教學方式,將成語故事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傳授給學生,以提升其學習效率。比如,在講解“狐假虎威”這一成語時,教師可利用插圖的方式,重點闡述關鍵詞,生動地向學生講解該成語的來源及內涵。教師還要詳細講解“狐假虎威”的出處和寓意,使學生在有趣的學習過程中真正領會其內涵。教師還可以舉一反三,講述更多成語故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3.豐富語文課堂形式

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可以創設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預先查閱相關資料,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像,豐富課堂形式,讓學生在感受中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在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不僅收獲了更多知識,還理解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融入傳統節日,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傳承歷史與文化的橋梁。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將傳統節日融入校園生活,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也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有效途徑。傳統節日與文化傳承密不可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如春節的團圓、端午的紀念、中秋的思親等,都是民族情感的體現。通過節日的慶祝活動,學生能夠直觀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愛國情感的培養途徑多種多樣,其中,節日文化的融入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學校作為育人的主陣地,應當利用節日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例如,組織學生參與節日習俗體驗、歷史故事講解、愛國歌曲學唱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學校節日活動的策劃應注重創新與實踐。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制作節日手抄報、編排節日短劇、舉行主題班會等,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深入節日文化,體驗傳統節日的獨特韻味。

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是節日文化活動成功的關鍵。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實踐操作、互動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然地產生愛國情感。同時,學生的體驗不應僅限于表面,更應深入到節日文化的精神內核。教師在節日文化活動中的引導與教育作用不可或缺。教師應通過生動的講解、恰當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含義和愛國情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心靈得到洗禮,情感得到升華。最后,將節日文化融入課程與評價體系,是確保愛國情感培養常態化的必要措施。學校可以將節日文化內容納入課程計劃,將學生的參與度和表現納入評價體系,從而在制度上保障節日文化教育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通過融入傳統節日,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在學生心中播下愛國的種子。

5.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校園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校園育人資源,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形成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打造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生活,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運用校園文化,開展語文教學,不斷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吸收這方面的知識。例如,教師可借助黑板報、校園廣播、班級板報等形式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為我們今人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基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能滋養學生的心靈,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其人文情懷。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智慧,從而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九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