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賦能備課的變革與思考
作者:■文/王 成
發布時間:2025-02-24 10:56:1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人工智能使傳統的教學模式悄悄地發生著改變,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就備課來說,人工智能在幫助教師高效獲取教學資源、精準設計教學方案、實踐教學設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輔助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果。
一、人工智能讓教學資源更集結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備課的過程其實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學科特性、學生情況,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的過程。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廣泛搜集大量的教學資源,為“教”而“備”。但實際情況卻是,教師獲取教學資源時渠道有限,且部分資源質量不高,難以滿足教學需求。雖然很多教學網站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教師為了能夠找到滿意的教學資料,往往進出于各個教學網站,頻繁搜索、選擇、下載,可以說是費時費力。
人工智能平臺的出現,為教師備課過程中教學資源的獲取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它通過強大的技術手段,整合了各類豐富的教學資源,讓教師能夠在一個平臺上便捷、快速地獲取所需的教學資源。
筆者在《沁園春·長沙》的備課過程中,就選擇了某一人工智能平臺,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獲得了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宋詞體式、毛澤東簡介、寫作背景、內容鑒賞、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備課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有文字形式的,還有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還會自動推送與之關聯的內容,為教師的備課提供參考。
在學習活動、寫作教學備課中,人工智能搜索引擎能幫助教師迅速找到他們需要的相關資源,如優秀范文、寫作技巧講解、名人名言、經典事例等;人工智能還可以根據教師輸入的核心信息,精準推薦相關素材。這有助于教師發現一些可能被忽視但非常適合教學的素材,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新穎和豐富。
在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學習活動中的訪談“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的備課中,筆者就通過人工智能,立足寶雞地域文化,就地域文化名人、地域文化風俗進行了一鍵式搜索。比如發出“寶雞鳳翔泥塑名人”指令,人工智能就會快速推薦出鳳翔泥塑傳承人胡新明及他的泥塑風格、代表作品、藝術成就等內容。筆者以此為例進行備課,指導對泥塑有興趣的學生以“鳳翔泥塑”為主題,確定訪談對象、訪談內容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情況調查等相關活動內容,以舉例講解的方式指導學生完成“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的實踐活動。再如筆者在備關于“科技創新”為主題的作文課時,人工智能就會推薦最新的科技成果案例、科學家的創新故事等素材,讓筆者能“巧婦”有“新米”,進而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引入鮮活的事例,提升作文質量。
人工智能在備課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資源分散、查找困難的局面,其搜索速度更快、范圍更廣,節省了教師大量查找資料的時間,讓教師從耗時費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通過“一站式”方式快速找到教學中需要的各種資源,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視野,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獲取的便利性。
二、人工智能讓教學設計更精準化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學情,形成教學目標清晰、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易適度、教學內容準確、教學方法得當的教學設計。精準化的教學設計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教學效果更加突出。
但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一些經驗型教師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依托早前形成的教學設計模式實施教學;一些成長型教師因為經驗欠缺、知識儲備較少,要么從教學網站下載教學設計直接使用,要么將別人的教學設計進行拼接。這些不顧學情的教學設計當然也難以使教學更有效。
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教學設計在快速生成的同時,還呈現出精準化的特點。這是因為人工智能有著強大的數據分析系統,不僅可以就教師的需要瞬間生成一篇教學設計,而且還會針對教師提出的個性化需求、關鍵知識點、難點和重點、學情特點等,生成能滿足教師需求的教學設計。
白描是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的重要藝術手法,雖然在整體講解此詩的過程中已經給學生有所講解,但學生依然存在辨識不清及不會運用等問題。因此,教師可以按照“一課一得”原則,以“請以‘理解白描手法的概念和特點,分析詩歌中白描手法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為教學目標,以《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為指令,通過人工智能很快就生成了一篇以白描手法的理解、分析、鑒賞為教學重難點,以誦讀、討論、仿寫練習為教學方法,以白描的概念、語句鑒賞、意境營造、情感表達、特點總結、練筆實踐等為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此教學設計不僅針對性強、個性化突出,還具有很強的教學實踐性。
三、人工智能讓教學設想更真實化
在備課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有自己獨創性的教學設想,這些設想有教學內容方面的,也有教學方法方面的。但由于時間、精力、專業儲備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時候,個性化的教學設想并沒有真正地付諸實施,這就弱化了課堂教學效果。但人工智能的出現,有助于教師將獨創性的教學設想變成現實。
筆者在教完荀子《勸學》之后,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全面準確地掌握重點知識,便整理出了本課的知識清單供學生復習使用。但這種基礎性、歸納性的工作往往耗費時間,鑒于此,筆者就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一詞多義等重要內容的知識清單,以課堂檢測和課堂問答的形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筆者教學完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新詩篇目之后,就以“青春的價值”這個人文主題為統攝,以寫作時間、核心意象、主要內容、青春價值等方面為比較點,通過人工智能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新詩進行比較鑒賞,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
除此之外,筆者通過人工智能在備課中設計了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給學生講解律詩對仗、押韻等體式特點的時候,就通過人工智能生成了一首以 “春”為題的律詩。
春
春風拂面暖心田,細雨綿綿潤萬山。
柳綠花紅春意滿,燕飛蝶舞樂無邊。
桃紅李白爭芳艷,水碧山青映碧天。
美景如畫人陶醉,詩情畫意樂悠然。
人工智能生成的這首詩歌,不僅能讓學生了解律詩的特點,感受到科技進步,還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與挑戰,人工智能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是如此。人工智能在備課中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提高備課效率、豐富教學資源、個性化教學等優勢。然而,它也使教師面臨著技術應用、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資源篩選等方面的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人工智能所依賴的數據也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或偏差。如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對人工智能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篩選,就有可能將錯誤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而影響自己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從教師層面來看,如果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就會形成對人工智能的依賴性,那么很可能讓自身的教學思考力、創造力弱化,進而失去自身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自己的教學變得機械且僵化。
從技能層面來看,教師如果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的便捷搜索和整理功能,簡單地接受其提供的現成資料,那么教師自身的篩選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能會下降,教師的教材解讀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可能會弱化,一旦離開人工智能,教師在備課中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無所適從。
鑒于以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教師應以開放、積極、理性的心態看待人工智能對自己的教學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既不能全面否定,棄之不用,也不可完全依靠人工智能。為此,教師一是需要加強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了解其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并合理使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二是積極從知識的傳授者向智慧的引領者轉變,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基礎性、重復性工作,以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進修學習、鉆研教材、思考教法、提升教學質量。三是關注學情和學生成長,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利用人工智能教學的同時,不忘育人本質。四是持續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學需求,憑借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與人工智能協同合作,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