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啟程,萬象更新。當學校大門打開之時,校園對學生的影響便悄然而動。

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滿足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有效反饋教育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所有與學生發展相關的事情都需要被老師“看見”。

作為教師,我們看見學生成長的視角是多元化且豐富的。

以下是40個不同的視角,這些視角有助于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看見”學生的變化:

1.身心發展:學生在身高、體能、心理韌性等方面的提高。

2.課堂參與度: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和互動情況。

3.

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作業的提交質量和準時性。

4.學習態度:學生對待學習的認真程度和努力程度。

5.團隊合作:學生在同伴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和協作能力。

6.領導能力:學生在團隊中是否能夠發揮領導作用。

7.創新思維: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是否能提出新的想法和辦法。

8.批判性思維:學生對信息和觀點的分析和評價能力。

9.交往能力:學生與同伴、老師之間的交往能力和溝通技巧。

10.情緒管理能力:學生面對壓力和挫折時的情緒反應和調控能力。

11.自我反思:學生對自身行為和學習的反思以及改進的意愿。

12.興趣愛好:學生在課后服務、社團、課外活動和興趣愛好的發展和投入。

13.藝術才能:學生在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的表現。

14.體育技能:學生在體育活動和比賽中的表現。

15.時間管理:學生能否合理安排學習和休閑時間。

16.目標設定:學生是否有明確的、適切的學習和生活目標。

17.責任感:學生對任務和責任的態度和承擔能力。

18.誠實守信:學生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信守承諾。

19.尊重他人:學生能否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感受。

20.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面對問題的主觀心態以及是否能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21.獨立思考: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是否能夠獨立思考,不依賴他人。

22.學習策略:學生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23.學業水平:學生在日常檢測中所反饋出的學習能力和得失情況。

24.適應能力:學生面對新學期、新要求、新環境和新挑戰時的適應能力。

25.抗挫力:學生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自身的修復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26.同理心: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處境。

27.語言表達: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上的清晰度和準確性。

28.批判性閱讀:學生在閱讀時是否能夠批判地分析和評價文本。

29.創造力:學生在各種活動和任務中展現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30.技術應用:學生在使用數字工具和信息技術方面的熟練程度。

31.項目管理:學生在規劃和執行項目時的組織和管理能力。

32.跨學科融合:學生是否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合應用。

33.道德判斷:學生在面對道德問題時的決策和判斷。

34.環保意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

35.社交禮儀:學生在社交場合中的禮貌和禮儀表現。

36.挑戰精神:學生是否愿意嘗試新事物和接受挑戰。

37.情緒表達:學生能夠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38.決策能力:學生在面臨選擇時的決策速度和合理性。

39.親子關系:學生與家長之間的親密關系程度。

40.多元文化素養:學生對不同文化和背景的理解和尊重。

......

以此拓展,可以從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社交、道德等多個方面去觀察和評價他們的成長。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成長軌跡也是多姿多彩的。作為老師,要用心去發現和欣賞每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相信“看見”的力量。新的學期,讓我們一起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看見每一種改變。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