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看,這是我們制作的‘火箭’!加速,會讓它飛得更高!”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項目展示活動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幼兒園的孩子正熱情地介紹“火箭”的玩法。令人驚喜的是,他們還主動探究空氣動力學原理,儼然一個個“小小科學家”。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園如何開展科學教育,讓科學之光照亮孩子的童年?近期,記者走訪多所幼兒園,發現了許多來自實踐的智慧與思考。

轉變兒童觀,呵護孩子對萬物的好奇心

“幼兒園教育五大領域中,科學教育一直是難點。”合肥市瑤海區恒大廣場幼兒園園長王雁認為,許多科學知識對于孩子來說非常抽象、難以理解。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必須轉變兒童觀。

早在2001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就提出,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記者發現,很多幼兒園都能積極落實相關文件要求。

12棵橘子樹上會結多少果實?重慶市北碚區縉云幼兒園的孩子決定親自數清楚。他們爬上梯子觀察每棵橘子樹的特點,用“起名字”的方式記住樹的順序,用“貼貼紙”的方式防止重復計數,還嘗試分工合作并驗算,最終數出了1004個橘子。這項成人看來有些煩瑣的工作,就這樣被孩子們解決了。

“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我們積極構建問題驅動的保障支持體系,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呵護孩子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縉云幼兒園園長王琳說。

“有些老師可能習慣性地覺得,科學教育必須要有高大上的資源支撐,但事實并非如此。”新疆庫車市應麟幼兒園園長馬榮莉介紹,西部地區也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做出了科學教育的有益嘗試,比如聯合科技館、社區等開展活動,用孩子喜歡的小劇場、服裝秀形式進行科普等。

上學期,應麟幼兒園開展了科技游園會活動,跳舞的小蛇、消失的顏色等15種親子游戲讓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寒假期間,幼兒園還錄制了許多短視頻,鼓勵家長陪伴孩子持續進行科學探究。

“幼兒園注重從生活中挖掘科學教育資源,帶動家長共同形成良好的科學教育生態,有利于促進孩子持續發展。”馬榮莉說。

革新教學觀,建立共同學習的開放心態

科學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幼兒園教師大多缺乏系統的知識積累,“怕自己教不好”“怕孩子提出的問題沒法解答”,許多教師在接受采訪時表露出這樣的擔憂。

“科學教育不是單純地教授科學知識,更多的是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種共同學習的開放心態。”西北工業大學幼兒園園長王莉認為,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有多種身份,既是孩子的探究合作者,又是資源的充分挖掘利用者,還是問題解決途徑的分享者。

2018年起,西北工業大學幼兒園連續舉辦專屬幼教人的學術論壇,每年聚焦一個主題,每屆都追求推陳出新,人人都是分享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草根論壇”。“通過任務驅動,教師逐漸形成了研修共同體,可以有效提升科學素養。”王莉說。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第二實驗幼兒園有間科學發現室,教師會經常親自研究材料,力爭做到“像孩子一樣探究”。影響風車轉動的因素有哪些?為什么肥皂泡是彩色的?這些困擾教師的問題,都能通過常態化開展的體驗式教研得到解決。

“傳統的培訓、講座等方式比較枯燥,我們希望幫助教師基于親身體驗和探究,準確把握各項活動的重難點,從而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教學策略。”荔城區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林雅靜說。

“提升幼兒園教師科學素養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性工程,體驗式教研提供了一種路徑。”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院長邊霞指出,教育部門應制定科學教育標準,開發科學素養評估工具,幼兒園定期評估教師的科學教學能力,提供反饋與改進建議,促進教師更好地支持孩子科學學習與發展。

樹立未來觀,真正發揮科學的育人價值

“盡管生活中處處有科學,但各種生活現象并不等同于嚴謹的科學,科學也不是雜亂無章的生活現象的堆積。”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黨總支書記徐曉蓉舉例說,在某次“氣球火箭”科學活動中,許多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被氣球吸引,全程都在玩吹氣球游戲,全然忘記了原來的探究計劃,這就不利于科學經驗的遞進式發展。

徐曉蓉認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發展大致存在三種傾向:一是“無兒童無科學”,偏重知識傳授,遠離科學本質,也忽視了兒童發展需要;二是“有兒童少科學”,過度關注兒童,教師缺乏必要的思考與引導,科學教育的科學屬性不足;三是“有兒童有科學”,既能順應兒童發展規律,又能真正發揮科學的育人價值。

對此,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探索。一方面,依據兒童發展特點對科學內容的層次進行梳理,除傳統的科學現象和科學研究,還關注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等內容;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引入前沿科技成果,讓前沿科技背后蘊含的思維和認知方式成為科學教育的“底座”。

作為科學教育相關課題實驗園,蕪湖市鳩江區偉星城幼兒園園長尹芳表示,為讓孩子直觀感受“洗手能去除細菌”,教師會引導他們觸摸不同物體后再接觸面包,觀察洗手前后面包菌落生長差異。在開展科學活動“認識蜻蜓”時,教師也會引入現代無人機原理,讓孩子了解仿生學的科學思維。

“我們希望通過新的科技產品和科學發現,建構孩子對未來世界的想象,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個體。”尹芳說。

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利用AI賦能科學教育,許多教師使用大模型工具備課,也有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選擇“問AI”。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楊雄認為,AI技術為兒童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科學探索空間,提供了海量的科學實驗資源,將原本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借助數據分析工具,可以實時監測兒童的學習軌跡,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

值得警惕的是,AI不能完全替代人類的思考,科學與人文也不可割裂。“科學教育應始終觀照個體生命的特殊性,傾心兒童對科學現象的詩性理解,用人文的雙翼助飛兒童生命中的科學想象。”楊雄說。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