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作者:劉奕彤
發布時間:2025-02-20 11:17:4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學改革時期,不同學科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促進高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在不同地區的應用型高校中,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屬于專業核心課程,并體現在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根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育人目標,聲樂課程的教學改革任務非常艱巨,任課教師則需要對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進行定期評估與評價。本文將著重探究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音樂教育專業 聲樂課程 教學改革
引 言
部分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仍然沿用聲樂表演專業的聲樂授課形式,其授課內容的針對性不足。聲樂課程一般由發聲訓練與歌曲演唱環節構成,對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領域的學生進行小班授課。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則會通過聲樂課程學習理論知識,在視唱練耳課程中進行綜合實踐,但是普遍存在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等教學改革難題。
應用型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1.提高教學效率
在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中,聲樂屬于專業核心課程,因此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是必然要求。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需要將新時期的生本教育理念作為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才能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活動層面上。根據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出聲樂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依據教學大綱和課程功能定位,將創新的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實施方法,與課堂授課效率、授課質量直接掛鉤。在聲樂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轉型發展層面,以提高教學效率為導向的改革目標,會促使本專業師生共同探討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作為教學設計的重點。應用型高校的聲樂課程,其開設范圍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音樂表演和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上,因此授課內容與形式的重復現象非常普遍。提高聲樂課程的實際教學效率,不僅是學生普遍的訴求,更會影響應用型高校的美育改革、課程思政改革進程。聲樂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其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占比相對較高,因此提高教學效率是迎合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2.踐行美育目標
在應用型高校的聲樂課程體系中,踐行新時期的美育目標是塑造高素質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將專業課程教學與美育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提高審美鑒賞水平,將藝術素養作為專業技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全面踐行新時期的美育目標,讓高校大學生成為欣賞美、創造美、傳承美的重要使者,才能營造出良好的高校校園美育氛圍和環境。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將科學的歌唱方法、音域的擴展方法運用在歌唱訓練、視唱練耳等實踐活動之中。全面踐行美育目標,會促使高校大學生深入剖析藝術領域內的獨特審美價值,并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專業知識營造出美的藝術環境與氛圍。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其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讓學生全面感知藝術領域內的歌曲演唱技法,并融合樂理基礎知識,在未來音樂教學工作中能夠正確應用聲樂知識。通過聲樂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專業教師會挖掘學生身上的審美創造需求,并通過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評價等環節,給予美育資源層面上的支持。
3.培養聲樂人才
在應用型高校的聲樂課程體系中,男中音、男高音、女中音與女高音,是學生們能夠實際接觸到的音域分類結果,因此多數高校聲樂教師會在第一學期,從培養高素質聲樂人才的角度合理設置課堂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聲樂知識與技能是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若能夠在新型聲樂教學模式中細分教學要求和學習要求,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授課效果。培養聲樂人才,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初衷。根據聲樂課程的功能定位與育人方向,高校音樂專業教師將以小班授課方式為主,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到集體授課活動之中,引領本專業學生查缺補漏,將樂理知識、歌唱發聲技巧、演唱技法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在一起。聲樂課程的教學改革任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息息相關,更會以市場、社會需求為導向,強調聲樂演唱技法之間的關聯性。培養高素質的聲樂人才,是提升高校音樂教育質量的重要目標,并將影響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效果。在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聲樂課程屬于專業核心課程,是本專業學生發展專業素養的重要教育資源。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聲樂專業人才,高校音樂學科的專業教師會深層次研讀教材,對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進行合理規劃。在全力培養聲樂人才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會以就業為導向,將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聲樂演唱技能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演唱能力進行對比,協助學生持續學習和進步。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可以通過聲樂課程,全面理解聲樂基礎知識與演唱技法之間的關系,并在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活動中體現聲樂演唱的重要性。
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教學現狀
1.未形成歌唱理論體系
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中,多數學生并未形成結構化、系統化的歌唱理論體系,因此不能在教育實習等實踐環節中將樂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會將中小學音樂教師作為職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學生在聲樂課程中所學習的內容相對離散化,并未構建出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在對歌唱過程中的發聲部位、發聲訓練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只能夠將中高音聲部作為歌唱的領域基礎,普遍忽略了聲樂實踐的重要性。并未形成科學歌唱理論體系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其在聲樂課程中的主體角色并不明確,因此難以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只能將聲樂技能訓練活動作為歌唱理論實踐的平臺。科學的歌唱理論體系與聲樂課程的核心授課內容緊密相關,但是多數高校學生并未意識到中小學音樂課程與自身所學內容之間的關系。歌唱理論體系需要建立在聲樂基礎知識層面上,但是多數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教育需求并不對等。
2.課程銜接與過渡不足
在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體系中,聲樂課程內容的劃分并不合理,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過渡效果并不顯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案中,會涉及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所面向的就業范圍、專業技能等內容,但是并未在聲樂課程中體現出上述內容的實用性特征。課程銜接與過渡的效果將直接影響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未來就業方向,以中小學音樂教師為例,授課內容與形式會對學生的理論體系構建需求產生一定影響。部分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會把聲樂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內容混淆,因此不利于將聲樂演唱能力體現在作品、實踐活動的呈現過程中。課程銜接與過渡不足是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層面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將聲樂基礎知識與歌唱技法結合起來進行實踐應用。尤其在教育實習的重要階段,多數高校學生并未將聲樂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進行銜接,難以呈現出正確的歌唱方法示范、歌曲教學狀態。高校學生在對接音樂教師崗位的過程中,不能從專業課程的銜接與過渡角度,展現出一定的聲樂演唱與教學能力。部分應用型高等院校在藝術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層面上存在不足,聲樂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銜接、過渡效果不佳。在與其他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進行銜接時,聲樂課程的專業教師并未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提升聲樂演唱技能和音樂素養。
3.授課技巧不清晰明確
在高校聲樂課程中,授課技巧不清晰明確的現象非常普遍,會直接影響學生在實踐運用層面上的專業技能提升進度。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適應音樂教師的角色過程中,會發現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歌曲教學重點與難點,但是在聲樂課程中并未從教師處了解到此類內容的重要性。授課技巧與授課理念是音樂教育專業學生轉型到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關鍵。在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中,音樂教師需要依據學情設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但是高校學生在聲樂課程中并未體驗到此種情況,因此會讓高校聲樂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溝通壁壘。授課技巧不明確清晰,會間接打擊高校學生的聲樂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中小學音樂課程的認知相對受限,對教學理念與方法的認知存在偏差,展現出授課技巧相對單一的問題。高校學生在聲樂課程中過于偏重歌曲演唱方法的認知學習,忽略了歌曲學唱的重難點和教學問題,對授課技巧的了解并不全面。授課技巧不清晰明確,會直接影響高校學生轉換音樂教育角色,不利于提高聲樂學習質量。
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1.明確課程目標與美育定位
根據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聲樂課程的主要銜接目標與美育功能定位,是開展教學改革工作的重點內容。區別于音樂表演專業,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更偏重于介紹歌唱發聲的基本器官、科學的歌唱發聲訓練方法、歌曲的藝術處理與情感處理方法等教學內容。聲樂課程的教學要求,集中體現在掌握歌唱發聲方法并指導中小學生歌唱,深刻理解歌唱共鳴與聲區之間的關系等層面。明確聲樂課程的主要目標與美育功能定位,才能突出高校學生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師,需要通過聲樂課程,引領學生及時轉換受教育者、教育者這兩種角色,并通過親身實踐等方式,提高學生聲樂學習的質量,引導音樂教育專業的應用型人才能夠將教育事業作為奉獻終身的主要發展道路。聲樂課程中的知識技能、歌唱技法等基礎教學內容,會促使高校學生深層次理解音樂藝術與教育教學之間的關聯性。明確聲樂課程的教育目標與美育功能定位,將促使學生承擔起音樂教育的重要職責,并以端正的學習和實踐態度,支撐聲樂學習、訓練實踐的全過程。在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聲樂課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其育人目標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密切相關,因此聲樂教師應以小班授課的方式為主,集體授課方式為輔。在挖掘聲樂課程的教學資源過程中,聲樂教師應以美育目標為導向,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歌曲與網絡歌曲進行對比探究,全面感知聲樂演唱技法的應用技巧。
2.健全聲樂課程體系,充實內容
根據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需要進一步健全聲樂課程體系,并依據學生所在的聲部充實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尤其在對男高音、女中音和女高音等學生比較集中的聲部進行分類時,聲樂教師應借助教學改革工作,科學設置理論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在健全聲樂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聲樂等專業課程有機統一起來,充實課堂學習內容。以男高音聲部的《松花江上》歌曲為例,此類愛國歌曲能夠激發出高校學生的愛國情感,因此聲樂教師應從歌曲的段落小節入手,將基礎樂理知識滲透在聲樂課堂中。健全聲樂課程體系,能夠促使高校學生將不同風格歌曲的歌唱技法進行比較和分析,建構出聲樂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充實聲樂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能夠促進學生全面了解聲樂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基礎樂理知識,并通過實踐運用進行理論驗證。不同于音樂表演專業,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更傾向于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實踐與運用,要求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到每次聲樂藝術實踐活動之中,并將經驗與心得分享給任課教師。
3.以生為本,創新聲樂教學模式
在聲樂課程的教學改革階段內,專業教師需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創新構建聲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將集體授課與小班授課方式有效銜接。依據高校學生所在的聲部,聲樂教師會將綜合型、應用型聲樂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在女中音聲部的小班授課階段,聲樂教師可以將《難忘今宵》等經典歌曲作為創新教學模式的對象。屬于女中音聲部的高校學生,其在獨唱、合唱等聲樂訓練環節中的突出表現,是聲樂教師給予正向教學評價結果的主要依據。全面落實以生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才能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靈活運用基礎樂理知識、歌唱技法的重要性,并將歌唱經驗總結在小班授課階段內,勇于承擔聲樂教育的接力者這一角色。在高校聲樂課堂上,學生要承擔受教育者的角色,但是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他們則需要承擔教育者的角色,因此創新高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將影響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道路。
4.參與聲樂藝術實踐活動
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多參與到聲樂藝術實踐活動中,全面感知聲樂的獨特魅力,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感知和表現力。高校學生在參與校園匯報演出、音樂會等藝術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將聲樂知識與演唱技法快速融合起來,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水平。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聲樂教師應組織高校學生參與到校內外聲樂藝術實踐活動之中,促進學生全面了解不同聲部之間的差異,并結合自身情況,發展藝術素養。部分女高音的學生比較擅長《我愛你,中國》等經典歌曲的演唱方法,此時聲樂教師可以借助專業設備,將學生的演唱過程錄制成視頻,把部分段落剪輯并分享在互聯網平臺上,引導學生觀看、評論和反饋意見,以此來增進學生對歌曲演唱的理解與技法應用的能力。這種形式與團體的藝術實踐活動相比,更具有針對性,更能激發出學生對聲樂學習的積極性。
5.搭建聲樂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
結合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需要共同努力,搭建出聲樂教學成果的公開展示平臺。匯報演出是非常普遍的教學效果展示形式,在演出過程中,不同聲部的高校學生可以全面感知歌曲的演唱技法,并運用專業的樂理知識,支撐個人和集體的匯報演出環節。在匯報演出前后,聲樂教師均可以設定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在演出過程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專業水平。搭建聲樂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能夠促使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重視聲樂課程,并從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其他同學的匯報演出成果。應用型高校的聲樂匯報演出成績可以與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掛鉤,因此在搭建聲樂教學成果展示平臺時,高校聲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積累藝術實踐經驗,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匯報演出等展示平臺,客觀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以此推動聲樂演唱技能水平的提升。
6.強化師資建設,提高教改質量
根據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程開設情況,專業教師需要在課程教學活動中將“傳道授業解惑”“以生為本”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強化應用型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是提高教學改革工作質量的重要抓手。聲樂教師需要對音樂表演、音樂教育專業適用的聲樂教材、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分類,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進行重點鉆研。應用型高等院校在專業學科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工作層面上,需要明確師資隊伍與教學質量之間的關系。應用型高等院校需要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到教育經驗交流會議、行業研討會之中,促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聲樂教師需要積極探索與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相契合的聲樂教學方法,并在課程中引入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聲樂學習的問題。聲樂教師應在課堂上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傳承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提升學生的聲樂素養水平。
7.利用現代技術,滲透課程思政
在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中,任課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合理地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滲透課程思政元素。專業教師可以將現代化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通過親身示范等方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正確引導學生將聲樂課程中的學習內容與中小學音樂課程相融合。在滲透課程思政元素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應從音樂教育、音樂表演的本質區別入手,塑造高校學生健全的人格與核心價值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例如微課、思維導圖、虛擬現實技術,將抽象的課程思政元素具象化,并與聲樂課程內容有機融合;鼓勵學生演唱愛國歌曲、理解歌曲旋律的變化等內容。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國》《不忘初心》等經典愛國歌曲時,高校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控制音程音高和音準等方式,展現出飽滿的愛國情感,呈現出較好的演唱效果。
結 語
綜上所述,應用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踐行新時代美育目標、培養高素質聲樂人才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工作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因此需要明確課程目標與美育功能定位,以生為本創新教學模式,搭建聲樂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力度。
參考文獻:
[1]張卓然.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為例[J].戲劇之家,2023(17):196-198.
[2]劉洋.新課程背景下的聲樂課程教學改革——評《高校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120.
[3]謝宗強.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淺論[J].大眾文藝,2021(1):209-210.
[4]鄭雪晨.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集體課與個別課的功能、作用及關系[J].山西青年,2022(4):64-66.
[5]孫璟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J].藝術大觀,2021(4):110-111.
(劉奕彤:西安石油大學音樂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