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新性、系統性的教育理念,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進,高校教師的角色也隨之發生變化,呈現出思維培養者、德育促行者、情緒勞動者的角色新樣態。應然狀態下,高校教師主動完成角色調適,強化立德樹人的實踐根基和育人動力。但實然狀態下,高校教師因課程思政教學意識不強、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欠缺、隱性教育方法應用不足,出現了角色沖突、角色焦慮、消解角色信念等困境,對此,本文基于社會角色理論,提出教師自身需提升課程思政理性認知、激發隱性育人內驅動力、增強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而外部則應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培養培訓、推進教育基建等建議,以期助力教師有效實現角色轉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學術思考與邏輯刻畫。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教師角色  角色調適  立德樹人

課題: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教學改革專題重點研究項目《數字時代下高職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提升策略》(編號:2022ZYA07);2023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育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編號:23GY068);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編號:2024KJC07)Supported by the Research Funds of Xianyang Ploytechnic Institute《An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und No.2024KJC07);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編號:2023ZYA01)。


角色一詞源于戲劇和電影中,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米德首先將它應用于社會學研究中,提出社會角色理論。社會角色指與人們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是對群體或社會中擁有某一特定地位的人的行為期待。角色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主要分為以林頓為代表的結構角色理論和以特納為代表的過程角色理論。結構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是構造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石,而過程角色理論認為個體角色的形成是在角色期望、角色領悟、角色實踐三階段中與他人互動的動態角色扮演過程。

教師角色是指教師這一特殊社會群體依據社會的客觀期望并憑借自己的主觀能力,為適應所處環境表現出來的特定行為方式。基于過程角色理論,教師通過角色期望、角色領悟、角色實踐三階段形成了角色。首先,在角色期望階段,基于職業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教師應了解自身職業,并與其他職業角色區分開來。其次,教師通過親身體悟,用職業角色規范控制和衡量自身行為,形成較深的情感體悟。最后,教師在實踐中將職業角色的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需要,并指引自己的職業行為,逐步建立起職業自尊心和責任感,由此真正形成教師角色。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新樣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呈現出全新樣態。

1.由“低”到“高”的思維培養者

教育只能發生在現實的人的生命活動中,是人能動地改造環境和改造自我的過程。課程思政的本質是育人,而育人也是思政課程的固有目標。宏觀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中觀目標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微觀目標是加強對學生“三觀”的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和文化觀。課程思政的三個層次目標中,宏觀和中觀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微觀目標如何落實。可見,課程思政最直接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觀念。根據布魯姆對人的認知六層次分類理論,記憶、理解、應用屬于初級認識,而分析、評價、創造屬于高級認識。課程思政所塑造的思維觀念屬于高階思維,即應用正確的思維觀念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塑造學生的高階思維,理論灌輸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灌輸須講求科學性,不能強行硬灌。在以“知識傳遞”為主的傳統教育體系下,部分高校教師對思維培養不夠重視,強硬的灌輸方式又易遭到學生排斥,致使學生的思維認知多處于低階狀態。為此,高校教師急需調整角色,成為由“低”到“高”的思維培養者。

2.由“教”轉“育”的德育促行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科學文化知識和某種特定才能或創造能力的現實個人。進步性是人才的首要特征,即人才是品質與能力的統一,是德與才的統一。人才不僅要有推動社會發展、組織社會活動的能力,還要具有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品質、道德。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追求品質與能力相統一的人才培養無疑是其重要的任務之一。高校應從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通過開展德育教學,讓學生成為具備良好道德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完成由“教”到“育”的轉變,形成對德育促行者的角色認同與實踐。

3.由“腦”入“心”的情緒勞動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圍繞“現實的人”而開展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改造的實踐活動。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兩個基本要素,教育者的教育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會并存且辯證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需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充分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從自我認知情緒視角看,自我教育的認識起點和關鍵是認識自我。高校教師通常會用自身情緒體驗和情緒表達來輔助教學,被認為是專業性、技術性工作中的高情緒工作者。事實證明,教師的情緒不僅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也會對學生的深度學習、自我認知、情緒意志等產生巨大影響。為此,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并強化學生的自我認知情緒體驗,通過積極共享的神經激活,產生“共情”的心理反應,進而將知識轉化為觀念,引導學生由“腦”入“心”,達到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新變化。應然狀態下,教師應主動完成角色調適,通過加強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打通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之間的壁壘,增強立德樹人的實踐根基和育人動力。但實然狀態下,教師的角色調適陷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實效和目標達成。對此,應基于過程角色理論,探尋課程思政建設中高校教師角色從實然邁向應然的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以推動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學術思考與邏輯刻畫。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調適的現實困境

1.課程思政教學意識不強,造成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是社會學角色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復雜的社會活動中,個體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當這些角色期望內部出現矛盾或個體因時間、精力及自身價值傾向制約,難以同時滿足多種角色期望時,就會出現角色沖突。高校教師的角色沖突,主要是指教師在角色扮演進程中所承擔的各角色之間發生的沖突、矛盾對立和抵觸等,使教師感到迷惑為難,從而妨礙了角色的順利扮演。應然狀態下,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多元化的思維培養者、德育促行者、情緒勞動者的綜合體。但在實然狀態下,有的高校教師對多元化角色認知不清,課程思政意識不足。一是部分教師沒有將課程講授與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結合起來,不能從“立德樹人”的宏觀視角看待日常教學;二是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缺乏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沒有能力從事課程思政工作;三是部分教師忽略了思維培養規律,難以意識到課程思政教學的作用對象是學生的思想觀念。綜上,外部多元的社會期待與教師自身意識制約之間的沖突,導致教師產生了角色內在沖突,該沖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調適,將會影響到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

2.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欠缺,產生角色焦慮

因角色沖突造成的心理體驗或情緒狀態則稱為角色焦慮。教師角色焦慮是指教師因角色沖突而引發的一種心理狀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需滿足多元化角色期待,但課程思政教學新要求與教師自身相對固化的教學能力出現異步,導致教師出現角色焦慮。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講授的知識雖然一樣,但是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感不一樣。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挖掘與融入思政元素,教師如何從教學內容中發現并提取相應的思政元素,決定著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因缺乏較強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難以深刻把握所授學科、專業、課程的本源性問題及因果鏈,導致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信任度下降,降低了教學效果。綜上,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滯緩,致使教師內心出現一定的心理落差和焦慮情緒。

3.隱性教育方法應用不足,消解角色信念

角色信念指將職業角色的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需要,堅信自己對教師職業的認識是正確的,并將其作為規范自己行為的指南,形成特有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教師一旦形成職業角色信念,就會表現出對教育工作的無限熱愛和執著忘我的敬業精神。新時代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這是教師角色的社會要求。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在其專著《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隱性教育的概念。課程思政作為我國高等院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理念,本質上是一種隱性思政教育,即通過隱蔽的方式,將政治引導、思想引領、道德熏陶、心理健康教育及勞動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高校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完成對學生觀念的培養和塑造。應然狀態下,教師通過這一實踐促使其形成對新角色的正確認識,并上升為角色信念。但在具體實踐中,有的教師因缺乏隱性思政教育的理論與方法,難以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的邊界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角色信念。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角色調適的應對策略

1.發揮角色調適的主體性

(1)提升課程思政理性認知,實現角色期待

所謂角色期待,是指社會對某一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個體的角色建構一定程度上是對他人角色的適應。如果角色執行者被分配的角色越固定、評價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將角色和個人等同,對角色的認知就會越深刻,個人與角色的融合程度就越高。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對思政教育、課程邏輯及角色規范的了解是順利進行角色調適的基礎,會深刻影響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師首先要對自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位置有理性認知,主動了解社會賦予教師角色的期許要求,以及自身應承擔的角色義務,逐步增強角色感知力。其次要通過多種途徑獲取課程思政相關知識。一是關注國家政策與時事動態,對課程思政總體要求深入理解,提升育人意識;二是關注課程的歷史淵源,了解并挖掘與課程匹配的課程思政元素;三是通過學習培訓交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最后,高校教師要培養自我反思意識,通過批判性反思不斷改進創新,形成更系統科學的認知。

(2)激發隱性育人內驅動力,加深角色體悟

角色領悟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對期待角色的領悟、解釋、認識,受個體的思想水平、思維方法等主觀能動性的影響。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因受個體思想觀念和外部環境影響,對期待角色和隱性育人的認知與體悟也存在差異化。如果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教學只是一種外部要求,就會缺乏隱性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要不斷激發教師隱性育人的內驅力,強化角色體悟。基于動機理論中的自我決定理論,自主、勝任和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是個體心理成長、內化和心理健康必備的條件。教師若想激發隱性育人的內驅力,首先要加強自主學習,樹立正確的隱性教育理念;其次要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的能力;最后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反饋,立足學生成長規律,提升隱性育人實效。

(3)增強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強化角色實踐

角色實踐也叫“角色行為”,是角色領悟的進一步發展。在實踐中,受主客觀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角色實踐與角色領悟可能不完全一致,會產生一些偏差,即“角色差距”。角色扮演者需加強角色學習與整合,縮小或消除角色差距。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教師是關鍵。教師要縮小“角色差距”,需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具體實踐與學習領悟,逐步將角色規范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首先,構建學科思政元素體系。《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為避免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零散性,高校教師可圍繞上述思政內容供給的五個維度,在立足學科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理解與研究基礎上,實現價值引導、人文情懷和基本原理的銜接對應,推動課程思政從“單一課程”向“學科體系”轉變。其次,善于整合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需深入交流,根據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整合育人資源,通過新型技術手段創建相關數據庫、建立網絡學習平臺,以此為依托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最后,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創新。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內容、方法、資源、機制等方面,教師可從教學設計創新入手,可以使之成為撬動課程思政建設守正創新的關鍵支點和重要方式。

2.優化角色調適的外部環境

(1)完善頂層設計,優化評價機制

制度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具有強制性和穩定性,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高校教師角色調適,離不開高校建立的課程思政建設制度、機制。高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評價機制,將教師的課程思政實踐情況以及實踐效果納入教師個人績效考核體系,對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考評與督導。

(2)強化培養培訓,搭建教師隊伍

高校要立足“大思政課”,搭建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教師隊伍合作平臺,組織經驗交流、教學觀摩、專題備課、主題培訓等活動,促進優質資源互通共享,幫助教師提升政治素質和教學素養。一是重視校內常態化培訓。通過教學、講座、沙龍等線上線下培訓,引入課程思政內涵解讀,引導教師深入系統地學習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及“立德樹人”理念,切實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二是加強校際交流。高校間應加強彼此觀摩學習,通過專題培訓、經驗交流、教學展示、考察學習等活動,幫助教師多路徑了解提升思政教育能力與專業素養的方法。

(3)推進教育基建,創設課程思政場景

新時代,高校可充分用好VR和AR等,為學生搭建沉浸式學習平臺,結合思政教育主題及學科專業特點,創設不同場景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感悟真理、道理、事理,強化思政教育實效。如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可創設歷史博物館場域,運用VR技術模擬與優秀歷史人物對話的場景,讓學生在提升專業講解能力的同時,更深入地掌握歷史發展脈絡,增強歷史意識、文化意識,厚植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韋鄉逢,潘冬寧.社會交換行為與人際關系論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6(1):6-7+12.

[2]李孝川.教育變革中教師角色的變遷與超越[J].教育導刊,2012(8):76-78.

[3]符沁瑜.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的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22(4):95-98.

[4]馮剛,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優勢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8):69-76.

[5]趙磊磊,江玉鳳,杜心月.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焦慮的表征與紓解路徑[J].教師發展研究,2021,5(4):32-37.

[6]馬娟,陳旭,趙慧.師德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J].教師教育研究,2004(6):23-28.

[7]蔡中宏,魏源.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使命擔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2(5):138-143.

[8]李彩娜,鄭海珊.校園欺凌預防與干預中教師的角色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122-132.

[9]劉要悟,朱丹.教育相關群體的教師角色期望之社會調適和教師自我調適[J].教師教育研究,2010(2):35-39.

[10]張春虎.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工作動機研究脈絡及未來走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9(8):1489-1506.

[11]范蔚,孫榕謙,楊霞.家校社協同育人中教師角色的重塑與調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3(2):15-22.

[12]宮維明.“課程思政”的內在意涵與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6):66-69+91.

[13]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張悅: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