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陜西省研發投入逐年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數量持續增長,但是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有堅持市場導向,改革考評制度,發揮企業、高校、服務機構等各類主體的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轉化模式,明確產權責任,強化資金支持,才能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關鍵詞]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  專利  市場導向

基金項目:2024年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智庫項目“‘雙中心’建設背景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對策研究”(編號:2024ZD441);2024年西安市科技局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深度挖掘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可轉化項目研究”(編號:24RKYJ0008)。


近年來,陜西省研發投入逐年加大,有力推動了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然而,在成果產出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的現象依然存在,成為困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難題。陜西企業、高校院所更加明確地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的核心位置,著力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完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對于提升陜西全省的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和問題

1.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數量持續增長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2024年2月4日公布的《2023年全國技術合同登記情況表》顯示,2023年,陜西省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69723項,合同成交金額4120.99億元,比2022年增長34.96%,連續兩年增速超過30%。其中,就地轉化技術合同35124項,合同成交額1601.17億元,分別占技術合同總數的50.38%,占成交金額38.86%,較2022年分別提升11.1和4.5個百分點。從科技成果轉化角度看,技術轉讓合同1509項,成交金額20.64億元;技術咨詢合同4595項,成交金額256.73億元;技術服務合同43033項,成交金額2766.55億元;技術許可合同353項,成交金額8.05億元。同年,陜西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316.66億,同比增長102.68%;其中陜西高校專利轉讓總數達到7559件、同比增長44.86%,排名全國第4位。數據表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建設運行以及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全省科研人員創新熱情高漲,各類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得到空前釋放,科技成果產業化成效顯著。

2.陜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偏低

2023年,陜西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萬件,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96件、居全國第7位。2023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71.72%,居全國第10位,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雖然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排名連續兩年均前進2位,雖居全國第7位,仍落后于陜西科教綜合實力在全國的排名。雖然陜西高校的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大幅增長,但是專利轉化率卻長期低位徘徊,科技投入產出效率不高,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陜西高校存在專利維持期過短,失效專利總數和保護期屆滿前的失效專利數過多等問題,說明陜西校企合作不夠緊密,高校專利整體上實用性不強、質量不高,高質量高價值專利的培育工作亟須加強。

2023年,陜西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3940家、16754家,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勢頭。但是,陜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主體地位還需要大幅提高,除了加強內部研發,更需借助于高校科技資源和成果,這就給企業開展校企聯合創新提供了難得機遇。陜西擁有百余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機構、上百萬名專業技術人才,如何讓豐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勝勢,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是陜西建設知識產權強省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陜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1.高校科研與市場的契合度不夠高

高校科研與企業的研發活動有所不同,因為高校不具備企業自身擁有的技術研發與產業需求高度契合的有利位置。高校專利技術成熟度往往比較欠缺,有待二次開發或者進行中試檢測才能投放市場。教師不完全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企業由于不能準確判斷高校早期技術的商業價值而心存顧慮,出于對市場未知風險的擔心,企業不敢也不愿意投資高校的早期成果,雙重因素疊加,就造成“等到有了技術成果才去找市場”的局面。加之囿于技術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因素,專利權人是待價而沽,企業卻在等米下鍋,導致專利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

2.科技成果的實用性不易預先判斷

根據專利法,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中,只有發明專利申請必須經過實質審查階段,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僅需通過初步審查即可獲得授權。實質審查的任務是由專利審查員對發明成果的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進行綜合判斷,雖然都有嚴格的審查條件和制度約束,但是對于創造性和新穎性的判斷相對容易,而對實用性判斷的準確性卻不容易得到保證,因為前兩者有客觀現實的數據資料作為支撐,屬于事實判斷;而后者是對未來市場需求的評估,屬于主觀預測,具有不確定性。對于科技成果的實用性,申請時難以準確判斷,授權后又常被權利人忽視,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增加了專利轉化的難度。

3.高校缺乏專利運營人才和實踐經驗

作為專利持有權人,本來高校理應承擔專利轉化的首要責任,但是現狀是高校缺乏精通專利運營、投融資和公司法等知識的專業人才,高校教師也不可能有太多精力關注專利申請策略、運營知識以及相關法律規定。申請專利時,高校在指定幾家專利代理機構以后,一般就很少過問進展情況,主要由發明人聯系代理機構處理專利申請事宜,高校對發明人是否委托專利代理機構、專利代理機構的服務水平如何并不知情,不能準確掌握學校專利申請、授權和轉移轉化的具體情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專利管理機構以及工作人員不能或很少能夠分享到轉化收益,缺乏物質上的激勵,專利轉化的積極性不高。

推進陜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建議

1.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的出發點

高校科研要樹立以轉化運用為導向的科研理念,立足市場需求,脫離市場的研發產生不了高質量專利,專利質量不高必然導致轉化困難,在技術更迭頻繁、專利交易活躍的領域,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也更為顯著。所以,提升高校專利轉化率的根本出路是面向市場搞研發,獲得專利授權并不代表專利工作的結束,科技成果只有通過轉化才能實現其價值。要重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深挖企業的需求,讓企業“出試卷”,高校和科研院所來“答卷”,從市場需求端出發,推動產業化進程,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奔赴”。

2.改革考評制度:科技成果轉化的突破口

《高等學校科技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要點》在一級指標“創新質量”下面,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取得新技術、新產品,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潛在經濟效益”納入“代表性成果”二級指標。在“服務貢獻”一級指標中,把“從事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或產業化,滿足用戶或市場需求,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二級指標“成果轉化推廣”的內容。這些政策執行已過十年,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鑒于此,高校應當積極落實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推行科研機構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以專利質量和轉化績效為導向,在專任教師職稱晉升、績效考核、崗位聘任、項目結題、人才評價和獎學金評定等政策中,杜絕簡單以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為考核內容,加大專利轉化運用績效的權重。

3.發揮主體作用: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源

開發利用專利線上交易系統,向高校推介企業急需研發人才和技術攻關項目,向企業介紹高校專利技術成果,加大“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技術經理人、創新創業導師建設培育力度,形成線上線下促進成果轉化的合力。參照執行《技術經理人能力評價規范》,提高技術經理人的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經驗與業績、職業素養等專業水平。在專利轉化服務方面,技術經理人提早介入,在科研項目立項階段即幫助研發人員構建合理的專利戰略布局,將專利運營貫穿于科研項目選題、立項、實施、結題和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吸引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高校發明披露、價值評估、專利申請、技術推廣、對接談判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過程,幫助高校選擇最佳的專利轉讓和許可使用方式。

4.創新轉化模式: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器

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包括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成果轉讓、授權許可等形式,其中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更契合企業需求,操作程序簡便靈活,是高校技術輸出和科技成果轉化最常用的方式。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產品級的專利往往具有集群效應,一個產品往往就聚集了數十項甚至上百項專利,單憑一項或幾項專利已經難以支撐起一個產品,所以通常需要把產品的必要專利匯集起來,進行轉移轉化。各類科技園區應擔負起連接“政產學研用”的職責,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知識產權、專業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全周期服務,精準解決成果轉化中的難題。

5.明晰產權責任:制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高校應當按照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探索科技成果產權歸屬與費用分擔的有效方式,促進專利轉化。在賦權方式改革方面,對“有成果、有市場需求”的“直接賦權”;對“有成果、暫無市場需求”的“過程賦權”;對“暫無成果、有市場需求”的“提前賦權”,為處于不同研發階段及轉化階段的科技成果分類設置賦權方案,避免“一刀切”,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積極推進“三項改革”系列措施的落實,在推行“先使用后付費”“權益讓渡”“先投后股”等新舉措的基礎上,探索使用“先獎后投”“技術參股”等方式,確保科技成果轉得更快、轉得更好、轉得更多、轉得更安全。建議盡早制定出臺地方性法規,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規定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單列管理。

6.發揮基金作用:持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

應當完善科創投資基金體系,引導社會資本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投資力度。在改革創新方面,西安市注重發揮創新投資基金、秦創原春種基金、國家成果轉化西安子基金等作用,為科技企業營造良好融資環境。2023年以來,西安市完成全國首單技術產權資產證券化業務,在全國首創技術交易信用貸開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獲貸新途徑,積極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幫助科技中小企業把持有的知識產權和技術交易合同應收賬款作為底層資產,以國有融資平臺優質信用為企業融資,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在全省推廣運用。

總之,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堅持市場導向,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才能有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的問題,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4.

[2]譚華霖,賈明順.如何破解高校專利轉化之“難”[J].中國高校科技,2018(6):31-33.

[3]雷朝滋,劉怡.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24(9):13-19.

[4]鄧潔,張彩鈴,李源信.高校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研究——基于“雙一流”高校的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21,40(10):200-207.

[5]姚瑤,鐘哲,鄧柯藝.以立法為科技創新“松綁”“賦能”[N].南方日報,2024-08-07(A05).

(王勝利、劉文光: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