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的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對于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精神品質和價值取向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文針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重要性展開分析,而后對其融入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展開探討,最后提出相應的策略。通過研究發現,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應當做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創新融入方式并積極推動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多措并舉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紅色文化  大學生思政教育  路徑研究

本文系2024年度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陜西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2024XKT116);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紅色軍工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SGH23Y3025)。


引  言

紅色文化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價值,更對于學生多維發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當前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仍面臨一定的困境,導致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鑒于此,高校和思政課教師應當對紅色文化的開發、利用足夠重視,采取措施,推動其融入思政教育,使其成為促進學生發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工具。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1.可行性分析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紅色文化具有提升學生人文修養、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等重要作用,符合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兩者具有密切的內在關聯,這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具備可行性。此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高校教師對相關課題展開了研究,比如,張琪等作者指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發揮新媒體技術的重要作用,這些觀點為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2.重要性研究

首先,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合與滲透,為思政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充實了思政教育內容,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以更為積極的狀態參加思政教育,主動接觸思政理論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發展與進步,進而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黨的歷史、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最后,促進思政教師的職業發展。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對于高校思政教師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為其繼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契機,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借助這個機會主動了解相關領域的事物,不斷精進并提升教學能力水平。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困境分析

1.紅色文化融入層次較淺

在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一些思政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紅色文化的講解與傳授上,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但沒有對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進行深入剖析,導致學生只掌握了知識,而沒有實現精神境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發展。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合與滲透層次較淺,并未深入到較深的層次,致使紅色文化未能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

2.紅色文化融入方式單一

在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中,雖然一些學校及思政教師著手推動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但結合具體的情況來看,融入方式相對單一。比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直接講解紅色文化知識,并沒有引導學生自發地探究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導致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層次較淺,而且對思政知識、紅色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與此同時,單一的融入方式導致學生感到枯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融入方式單一致使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思政理論知識和紅色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教師也沒有將這種關聯展示在學生面前,這就導致思政理論知識的解釋力、說服力不足,紅色文化并沒有對大學生思政教育起到相應的促進作用。

3.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不足

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情況是影響其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充沛的紅色文化資源能更有效地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但就目前情況而言,教師沒有基于兩者間的內在關聯對紅色文化進行開發利用。與此同時,教師只是通過相關領域的書籍、教材來開發紅色文化,而沒有將本地相關的紅色文化進行開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此外,教師大多選擇通過文字的形式在課堂上呈現紅色文化內容,而這種方式相對單一,無法使學生深入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

4.思政教育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教學評價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構成,而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高校與思政教師也應當積極重構思政教育評價機制,以此滿足紅色文化的融入需求。但當前一些教師在對學生的思政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仍舊采取傳統的評價標準,而相應的評價機制也沒有得到改善,教師比較關注學生對思政知識、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忽視學生在道德品質、精神價值取向等維度的發展情況,故而未能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與此同時,思政教育評價屬于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而學生則無法對教師的教學成果、紅色文化融入成果進行點評,無法幫助思政教師規劃下一步的紅色文化融入方案。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

1.優化思政教育目標,推動紅色文化深度融入

思政教育目標對于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科學合理的目標能讓紅色文化及相關內容在不同維度上融入思政教育,針對前文提及的問題,高校與思政教師需要主動優化思政教育目標,從知識、思維、情感價值等維度設置相應目標,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接觸紅色文化,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核。具體為:一是知識維度的教育目標,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紅色文化知識、思政理論內容,使其能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學習提升人文修養。二是思維能力,通過紅色文化的融入以及與思政教育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意識到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對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應當辯證看待。三是情感價值取向,要通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由外及里剖析紅色文化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使其在這一過程中厚植愛國情懷、提升思想境界并培養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道德品質。

2.創新融入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單一的講授方法導致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高校與教師應當主動創新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具體方式,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接觸紅色文化,感受其中的精神內核。比如,教師可以在思政課堂上開展專研活動,為學生準備相應的紅色文化學習內容,而后將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使其以小組為單位探索學習內容中的思政理論知識,并讓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分享觀點,既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互,將學生的個體觀點凝結為集體智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凸顯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專研活動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具體狀態,避免出現部分學生“搭便車”的情況。再如,教師在授課結束以后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搜集英雄先烈的事跡,而后整理出來寫成人物故事,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也是創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徑、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方式。

3.多渠道、多形式開發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不到位是影響其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鍵因素,鑒于此,高校與教師應當積極開發紅色文化資源。一方面,高校要多渠道開發紅色文化資源,除了為教師、學生準備相應的教材內容以外,還可以通過聯系當地有關部門來獲取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能將本地紅色革命歷史與思政理論知識有機結合。同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通過網絡渠道搜集紅色文化資源并進行加工整合,而后應用于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推進多形式開發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要通過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還可以在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通過音頻、視頻和圖片等方式展現,比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外紅色教育資源,重點圍繞“紅色文化”內容,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開展特色黨員教育課程,培育形成一批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富有實效的“紅色實景課”,著力打造有特色內涵、有過硬品質、有推廣價值的育人品牌,并通過微博、抖音、易班等新媒體技術廣泛傳播,進一步激發學生內心的拳拳愛國之心。

此外,高校、思政教師等主體應當結合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需求構建資源庫,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源收入其中,也可以讓學生上傳自己了解的紅色文化內容,從而為未來的思政教育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

4.注重紅色文化的品牌建設

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從創建之初,就必須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指導,將紅色文化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品牌化、系列化建設。第一,要加強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在傳統思政教育過程中,部分高校過于重視政治課的講授,忽視了其他課程的協同作用。高校應該在原有教育體系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將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主要載體,將其他課程作為輔助。第二,要打造品牌紅色文化宣傳平臺。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宣傳是一項重要工作。為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應該將其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進行宣傳,通過紅色文化傳播平臺來讓大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使大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第三,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是必要的。在課堂上可以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使大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感受到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不畏犧牲的精神。同時也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紅色文化的基本知識、內涵和精神等。第四,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協同作用。紅色文化內容不僅僅是單純地呈現給學生看,還應該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平臺,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5.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宣傳作用

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在高校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一是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教師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相關紅色文化內容,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了解紅色文化。二是利用微博、QQ等社交軟件進行宣傳。高校可以通過這些短視頻軟件將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制作成短視頻,并將其發布到社交平臺上,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通過這些方式進行宣傳,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容和相關背景,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此外,高校還可以利用自媒體平臺對紅色文化進行宣傳。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一些關于紅色文化的小知識和小視頻等內容,使學生能夠在閑暇時間觀看這些內容。例如:某短視頻平臺發布了《從長征出發》一課的相關教學內容,在該課程教學中,教師以《從長征出發》一課的相關教學內容為基礎,結合其他歷史資料、影像資料和圖片等,對該課程進行了詳細講述。學生通過觀看該視頻不僅了解到長征精神的相關背景和內容,還通過視頻掌握到很多關于長征精神的重要知識點。

6.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其中,物質文化是校園內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紀念意義的設施和場所,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精神寄托,滿足其審美需求;精神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帶有學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包括校風、教風、學風以及校訓等;制度文化是學校為了管理和發展而制定的有關制度及規則,對大學生進行規范和約束。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園環境中所蘊含的紅色資源,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比如,可以通過設立紅色名人館、革命烈士紀念地等設施,讓大學生感受紅色精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主題活動,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7.創建大學生紅色文化實踐基地

在開展紅色文化傳承活動的過程中,高校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實踐基地。通過建立實踐基地,讓大學生在親身體驗紅色文化的同時,對紅色文化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在實踐基地建立之后,可以邀請社會各界人士開展相關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實踐平臺。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紅色文化傳承基地開展相關講座、展覽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更多關于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對紅色文化有一個更加全面地了解。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實地參觀來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大學生可以在參觀過程中與老師進行交流探討,老師也可以對大學生進行一些革命教育方面的指導。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與相關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比如組織學生進行主題演講、知識競賽等形式,讓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對紅色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地了解。通過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進行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大學生前往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

8.重構評價機制,提升思政教育評價的有效性

針對教學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教師應當構建全面化的評價體系,結合調整后的課程教學目標來看,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思政知識、紅色文化內容的掌握程度,重視學生人文修養發展情況,這是評價體系中最為基礎性的指標,在此基礎之上要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如學生的思維是否辯證、全面、靈活、獨特,除此以外還要注意學生的情感價值、文化自信、道德品質、精神境界發展狀況,從而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另一方面,教師要給出發展性、指導性的評價,比如學生在接觸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缺乏足夠思考,沒能有效地把握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核,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行深度思考,與他人交流觀點,從而對紅色文化形成更為深刻、更為全面的見解。此外,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開展交互評價,尤其是在原有評價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效果進行點評,指出這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向教師提出相應的改正建議,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教學反思,以此為下一步的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指明方向、規劃好方案。

結  語

通過研究發現,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是可行的,而且對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促進大學生綜合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結合現階段的融入狀況來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層次較淺,而且面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不足、融入方式單一等問題。對此,高校與思政教師應當提高重視程度,推動紅色文化的深層次開發與利用,主動創新并豐富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同時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紅色文化的融合與滲透賦能,提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琪.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11):147-149.

[2]彭艷.解析高校思政教育中紅色文化傳承的價值與途徑[J].陜西教育(高教),2019(8):14-15.

[3]田謝軍.解析新時期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紅色文化的方式方法[J].陜西教育(高教),2019(9):14-15.

[4]郝萬喜.延安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9(7):40-41.

[5]董莉利.新時代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9(12):43-44.

[6]王曉麗.試論在全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教育,2023(29):24-26.

[7]史成君,謝雅儒,楊茂芽.基于紅色軍工文化的高職院校思政育人路徑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3(7):73-75.

[8]吳月.軍工文化在軍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24.

[9]吳月,劉艷華.軍工文化資源在軍工院校思政課中的運用[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5(S1):181-185.

[10]段聰影,高翊凱,王玉輝.地方紅色軍工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研究——以西安市鄠邑區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9):258-259.

(劉碩: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