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建構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新形態為研究目的,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結合參與觀察法、問卷法及訪談法對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要引入通識教育理念,以人文目標為核心目標、以應用目標為特色,建構以“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為核心、以“四課堂銜接的實踐課堂”為特色的教學新形態。本研究揭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要淡化專業教育,走通專結合、突出特色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通識教育  應用型本科高校  中國古代文學  教學形態

基金資助:陜西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項目“《中國古代文學》一流課程建設”(GJZZ202006);西安工商學院校長基金重點項目“高陵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2YZZ04);西安工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程思政視域下《中國古代文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研究”(23KGZX04)。


引  言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高校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迄今為止,研究已經分析了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但仍需進一步探索。2015年,隨著國家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政策的出臺,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始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定位和發展道路,這類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也由培養傳統的學術型、師范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轉變。2019年,隨著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實施,國家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勢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仍然需要進一步改革和研究。

本文以通識教育的“全人”理念為研究視角,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以陜西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西安工商學院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是探索一個既符合人文目標,又符合應用目標的古代文學教學新形態。本文所聚焦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打造古代文學的經典閱讀課堂;二是如何開展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

在研究意義上,本研究立足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形態,分析其效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文學科的教學改革、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經驗和理論支撐。首先,本文回顧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文獻;其次,從通識教育的視角提出理論框架;第三,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論述一個符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古代文學教學形態并分析其效果。

關于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文獻回顧

21世紀以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正遭遇新形勢的挑戰,面臨諸多困境,如重理論、輕應用,教學內容陳舊、離現代生活遙遠,授課模式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來,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困境,研究者從多元視角進行了教學改革研究,這些研究抓住了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兩個痛點問題:一是如何促使“中國文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從而縮小古代文學與當代生活之間的差距;二是如何協調古代文學學科的非功利取向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功利性取向之間的矛盾。

但是,以往研究在研究視角上普遍側重于把古代文學看作是專業教育,缺乏一種更為綜合、全面、融通的研究理念。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形成了重視專業教育的思維定式,導致管理者尤其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任課教師受傳統學術性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思維的影響,容易把古代文學教學看作是理論性強的專業教育,從而強化其學術性。受這兩種專業教育思維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存在工具化和理論化兩種傾向,人文理念沒有凸顯出來,無法充分發揮人文課程的應有作用。

通識教育以培養“全人”為目標,可以提供一種較為全面的、綜合的、包容的視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通識教育發展的趨勢。

通識教育的理論視域

通識教育來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1829年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帕卡德教授(A.S.Packard)首次將通識教育的概念引入大學教育。他把通識教育定義為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對應,是一種培養“全人”的教育理念及課程實踐。

作為人文學科的古代文學課程是實踐通識教育“全人”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從通識教育視角反思古代文學教學現狀的研究逐漸增多。研究顯示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古代文學課程的定位出現偏差,往往是知識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與通識教育的理念相去甚遠。這反映出雖然通識教育已在思想上被重視,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通識教育還是被看作是對專業教育的一種補充,大多流于形式。研究者提出的改革建議包括:協調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重視經典教育,改進教學方式。

基于以上研究,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可以遵循兩個思路:首先,實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思路,專業教育可以“通識化”,開創一條通過專業教育實現通識教育目的之路徑。古代文學教學要超脫專業教育理念的制約,擯棄工具化和理論化兩種傾向,以培養健全人格的“人文目標”為核心,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獨立的個性,強烈的道德覺悟,高尚的審美價值追求等。其次,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要以應用目標為特色,探索富有特色的教學形態,從創新創業教育、書院制、職業教育、傳統文化、非正式課程等研究前沿中尋求學術增長點,培養學生古為今用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等。總之,找到一條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定位相適應的通識教育之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都需要加大對于通專結合的課程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

基于以上兩個思路,本研究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古代文學專業教育中,通過經典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書院制、地域文化等研究熱點探索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新形態。

課堂教學形態,是指課堂教學在特定條件下根據課堂教學內隱的屬性定位、內涵結構、基本模型等,通過實踐而外顯出來的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新形態就是課堂教學實踐的改革創新,這種“新”主要體現在:一是相較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形態,新形態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交互式教學,重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將數字化技術與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過程轉變為“認識—實踐”一體化的育人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課堂教學回歸育人本質。二是相較于傳統的現場授課,新形態的課堂教學在時空上實現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虛擬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形成無邊界的教學方式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進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為了達到建構新形態的古代文學課堂的研究目的,本文聚焦兩個問題:一是基于通識教育的人文目標,如何運用新技術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古代文學經典閱讀課堂。二是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應用目標,如何開展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探索,課題組建構了一個以“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為核心,以“四課堂銜接的實踐課堂”為特色的教學形態。

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本文以建構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新形態為目的,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結合參與觀察法、問卷法及訪談法對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進行研究,對收集到的數據采取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

第一,采用參與觀察法。研究者身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教師,具有16年的教學經驗,全程參與了教學改革,對古代文學的課程特征、教學困境、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觀察和親身體驗。第二,采用問卷法。抽取一個年級的學生,對古代文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在線上教學平臺上發布問卷244份,收回237份,均為有效問卷。第三,采用訪談法。對古代文學的實踐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從同時參加古代文學四個實踐課堂的學生中抽取,共抽取9人,訪談時長為0.5小時,訪談主要致力于了解學生對于古代文學實踐課堂的感受。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西安工商學院的古代文學課程,基于對該學校從2021年至2023年的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進行觀察和研究。之所以選擇這一樣本是因為西安工商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較為重視人文教育的高校,該校古代文學課程所屬的漢語言文學專業2021年被認定為陜西省一流專業,該校古代文學課程2021年被認定為陜西省一流課程,2023年被認定為陜西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教學團隊。該課程經過16年的探索,形成了鮮明的課程特色,并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產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新形態

1.人文目標: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

基于通識教育的人文目標,本研究所關注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打造古代文學的經典閱讀課堂”,這也是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第一個痛點問題“如何促使中國文學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回應。

國內外著名大學的人文教育都非常注重經典閱讀,尤其是對原典的閱讀和討論,如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的特色是它從未間斷對解讀經典名著的重視。古代文學與其他經典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的語言和生活與現代讀者的差距很大,這就造成了學生拒絕閱讀或是讀不懂。那么,如何拉近經典與讀者的距離,讓學生愿意讀?大學人文通識教材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載體,需要開發融合創新的新形態教材。為此,課題組設計了“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該課堂由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組成。

在線上課堂環節,課題組開發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云教材。云教材是區別于傳統數字化教材的一種交互式教材,依據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情景化、形象化、可互動的、進度可跟蹤的學習體驗。該教材選錄了古代文學史上歷代傳誦的名篇,從人性、審美、文化三個角度解讀作品,遵循了人文教育最根本的邏輯,即人文性。每篇作品由“作家小傳”“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評”“延伸閱讀”五部分組成,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慕課、微課、交互式練習富媒體于一體。教師會在課前發布“云教材”閱讀任務及討論主題,學生自學并以合作探究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研討,為線下課堂作準備。

線下課堂由三種形式構成:翻轉課堂、大班講授、小班討論。翻轉課堂是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展示研讀成果。大班講授是指教師提前收集學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以答疑或講座的方式進行講解。小班討論是指師生對于一些具有討論價值的主題各抒己見,形成多元觀點的碰撞。有效的通識教育需要師生一起進行探討,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主動學習和自我教育。討論的主題注重當代性,教師精心設計討論主題,挖掘古代與當下的契合點,增強課程的時代感和適應性,消除學生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關于“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的效果如何,課題組對西安工商學院中文系一個年級的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44份,回收237份。調查顯示,70%的學生愿意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以往學生忽視作品閱讀的學習習慣有所改善;7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線下指導非常重要;86%的同學認為教師布置的研讀作業難度適中;98%的同學認為教師布置的研讀作業很有收獲;95%的同學對古代文學的學習感受是“很有收獲”;95%的同學對于古代文學課程的總體感受是“很喜歡”或“喜歡”。這些數據說明,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形式新穎、學習方便,能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經典閱讀課堂的評價良好。

2.應用目標:四課堂銜接的實踐課堂

基于應用目標,本研究所關注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開展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這也是對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第二個痛點問題“如何協調古代文學學科的非功利取向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功利性取向之間的矛盾”的回應。

加強基礎文科教育的應用性是基礎文科教學改革的一條思路。對于基礎文科,加強應用性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外延意義上的改革,加強實踐教學,強化一些實用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這是目前很多高校所采用的普遍方法。另一種是內涵意義上的改革,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合,通過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來實現,淡化專業、強化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這是基礎文科加強應用性的發展趨勢。

古代文學的實踐課堂融合了技能訓練和學科交叉兩種途徑,依托“課堂+社團+書院+工作室”四大平臺,形成“四課堂銜接”的實踐課堂。其中,第一課堂實踐課程依托正式課堂,開展與古代文學理論教學相匹配的基礎實踐訓練,包括詩歌配樂朗誦視頻制作、中國古代經典詩詞改編與再現、古風創意作品制作三大板塊。第二課堂校內社團活動依托學生社團,開展與古代文學相關的活動,包括以原創文學為主的文學社活動,以話劇改編與表演為主的話劇社活動,以古典樂舞和傳統禮儀為主的藝術社活動。第三課堂研學課堂依托涇野書院,開展文化調研活動和特色活動,如民間文學搜集與整理、地方民俗文化調研、博物館研學、讀寫沙龍等。第四課堂產教融合課堂依托導師工作室,組建跨專業、跨學科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以解決當地“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播的真實問題為目的,實施項目式教學,如高陵洞簫藝術傳承平臺建設、涇渭河傳說的文創設計、高陵曲子詞短視頻傳播平臺建設等。

關于實踐課堂的效果如何,本研究選擇了9位同學進行了訪談,之所以選擇這9位同學,是因為他們完整地參與了古代文學的四個實踐課堂。A學生說:“實踐課堂讓我感到新穎有趣。”B學生說:“在實踐過程中不僅拉近了同學之間的關系,而且還讓每一位同學切身感受到了文學背后的內涵。”

研究發現,實踐課堂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主要通過競賽獲獎、論文發表、原創作品、創新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反映出來。近兩年,學生獲得各級競賽獎項81項,其中4項實現了學校零的突破,主持陜西省創新項目10項,發表論文7篇,發表原創詩歌73篇,廣告文案132篇,出版原創文學作品集1部,拍攝古風創意視頻16條。作品、項目的獲獎數量及級別均超越以往。創新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影響,C學生是“高陵洞簫藝術傳承平臺”的負責人,她說:“建立這個平臺最初的想法只是為地方文化作公益宣傳,沒想到近期有些小學生的家長咨詢我,想讓孩子學習洞簫,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專業可以為國家服務,很意外,也很有成就感。”

綜上,實踐課堂立足于學科前沿,以師生學習共同體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以問題為核心,采用相關學科的視野與方法,以實踐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為培養目標。教師不再是權威者,學生因承擔任務的不同而發揮自身長處,這符合人文教育以“體驗”為主和以“人”為本的特點。

結  論

本文從通識教育的視角,研究了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課程以“云教材經典閱讀課堂”為核心,以“四課堂銜接的實踐課堂”為特色的教學新形態,揭示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學要淡化專業教育,走“通專結合、突出特色”的發展道路。

研究發現:首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要引入通識教育理念,以人文目標為核心目標,以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為主要內容,運用數字化技術,開發富媒體云教材,靈活運用線下教學形式,促進古代文學的現代性轉化。其次,古代文學課程還要以應用目標為特色,注重隱性課堂的開發,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加強產教融合和項目式教學,從實訓技能與學科交叉兩個角度構建實踐課堂,尤其要在學科交叉點上取得創新性進展。

在實證層面,本研究關注應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處于邊緣化地位的人文課程,現有研究在教學實踐探索中,仍以理論教學為重,對實踐教學的探索也是偏于外顯層面的技能訓練,研究側重于從內在的學科交叉角度建構實踐課堂,使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的兩個痛點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通識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參考經驗。

在理論層面,現有研究在理論視角上側重于把古代文學課程看作專業教育,受專業教育思維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存在工具化和理論化兩種傾向,偏離了人文教育的目標。基于這一研究不足,本研究將通識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提出了人文目標與應用目標并重的理論框架,進一步推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由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的轉向。

參考文獻:

[1]梅新林,曾禮軍,慈波,等.當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2]李秀華.近30年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改革研究的總結與反思[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34(3):90-93.

[3]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6):60-64.

[4]魏祖欽.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問題[J].讀寫月報,2016(9):18-20+24.

[5]張瑜.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與突破——評《中國古代文學史》[J].高教探索,2019(4):141.

[6]張新科.“兩創”與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的建構[J].文學遺產,2021(1):15-24.

[7]曹栓姐.人文學科在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及出路——以古代文學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4,16(5):138-141.

[8]Yi-Huang Shih,Jen-Pin Hsu,Yan-Hong Ye.The Inten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s Universities:To Cultivate the Holistic Person,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Vol.7,No.2(2018):287.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3-18(1).

[10]陳國林,徐東波.中國通識教育研究綜述[J].教育評論,2020(4):88-93.

[11]A.S.Packard.The Substance of Two Rrports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ge to the Board of Trustees,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In:North American Review,Vol.28(1829):300.

[12]劉學軍,張成剛.中國文學在我國高校通識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及發展路徑研究——基于一種文化跨界比較的視角[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2,38(6):43-51+124.

[13]周建新,吳麗珍.大學人文通識教育的人文性不足問題及對策[J].教育文化論壇,2016,8(2):36-40.

[14]聶英杰,周景輝.全球化語境下的高校文學類通識教育新策略[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31(8):28-29.

[15]張亞群.培育完整的人——大學通識教育的性質、課程與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3):53-59.

[16]于向輝.“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古代文學通識課教學改革[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9):144-145.

[17]張東海.通識教育:概念的誤讀與實踐的困境——兼從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識教育內涵[J].復旦教育論壇,2008(4):20-23.

[18]周光禮.論高等教育的適切性——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分歧與融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62-69.

[19]王相宜,趙娟.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研究現狀、熱點與趨勢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0,40(4):106-110.

[20]艾興,陳永堂.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課堂教學形態的重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3):74-82+88.

[2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J].讀書,2006(4):3-12.

[22]R.M.Hutchins,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79.

[23]張晶晶.新時代大學人文通識教材策劃出版的思考——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識教材研發為例[J].編輯學刊,2018(2):68-72.

[24]陳守平.“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做好科技圖書的出版[J].中國傳媒科技,2021(11):28-30.

[25]Edie N.Goldenberg.Teaching Key Competencies in Liberal Arts Educ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Vol.2001(85):15-23.

[26]余恕誠.追求“知音”的教學境界——我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體會[J].中國高等教育,2004(19):35-36.

[27]熊火金.對加強基礎文科教育應用性的認識[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3(5):39-42.

(何江波:西安工商學院;張艷艷:西安外事學院;于曦:西安工業大學新生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