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釋放經典文學作品強大的生命力
發布時間:2025-02-19 19:00:18 來源:陜西日報
訪談嘉賓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劉寧
電影《哪吒2》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表達的成功范例,彰顯了經典文學作品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市場潛力。2月14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所長、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劉寧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哪吒2》給經典文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創作策略、主題展現、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帶來的啟示,進行了深入探討。
記者:《哪吒2》有著深厚的文學原著基礎,還通過創新表達,擴大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眾群體。您怎么看待這背后的社會文化心理和市場需求?
劉寧:一個爆款的文藝作品必能滿足人們的情緒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多方面需求。《哪吒2》的火爆顯現出國產動漫的崛起以及觀眾對優質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電影塑造的叛逆少年形象使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哪吒2》也彰顯出節假日人們文化消費的剛性需求。今年春節電影票房的火爆,體現了中國消費市場的活力,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表明文化娛樂已經成為內需新引擎。
記者:您認為這種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創作熱潮,對于構建文化自信有怎樣的意義?
劉寧:中國動畫曾經很長時間處于低谷期。從2015年電影《大圣歸來》震撼市場開始,國產動畫電影走向重新振興的道路。在《哪吒2》里,我們隨處可以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界獸是從三星堆文明中獲得啟示創造的形象,天元鼎、石磯娘娘案上銅鏡紋飾將觀眾帶回青銅時代,水墨粒子技術將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特性與賽博朋克風格的光影質感結合……這表明中國動畫片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從“悟空”到“哪吒”,我們可以發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結合、東方審美與現代科技交融,使得中國神話故事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活力,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激發了廣大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記者:把傳統神話故事改編為現代影視、游戲作品時,原著的敘事結構、故事情節往往需要調整。哪些文學性的改編策略是值得借鑒和進一步探討的?
劉寧: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以內容為核、技術為翼、文化為魂。
第一,劇本要精心打磨。《哪吒2》的故事來自《封神演義》《西游記》等文學作品,敘事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線索清晰,處處有伏筆與映照,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
第二,思想的提煉與現實的觀照。《哪吒2》對主題的提煉、人物內在精神的展現都是成功的,有思想內涵和精神高度。這種思想內涵與時代關聯,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第三,視聽語言的精彩呈現。《哪吒2》有著超4000人的特效團隊,影片畫面精美、氣勢恢宏,音響動聽獨特,也是打動人的重要一點。
第四,在地性文化的呈現。較之其他同題材文藝作品,《哪吒2》的在地性文化非常突出。比如太乙真人說四川話、土撥鼠來自寧夏,都隱含著編劇對劇中人物和動物地緣性的把握。
記者:《哪吒2》中的很多人物都被重塑,是否會影響原著文學價值的體現?
劉寧:電影重塑了一個嶄新的哪吒形象。對比《封神演義》中的戰斗者形象、《西游記》中的降妖神將形象、1979年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哪吒鬧海》中的少年形象,《哪吒2》里的哪吒是一個魔童、叛逆少年,從外部形象到內在氣質上都有所改變,像極了一個“熊孩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吶喊將其反抗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中幾乎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現代的影子,他們不同以往,又與以往有幾分相似,就在這似與不似之中,人物更加豐滿、立體,增強了文學感染力。殷夫人有著現代職場女性和母親的雙重身份,申公豹也比其他作品中的形象更有深度,引人深思。
記者:傳統文學作品都有獨特的語言風格,將其改編搬上銀幕或轉化到游戲劇情中時,如何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同時又不失原著的文學韻味?
劉寧:有內涵的語言能夠提高作品的影響力。《哪吒2》巧妙運用現代白話和方言,文白交雜,經典臺詞振聾發聵、令人回味。這是《哪吒2》在語言上最大的魅力。“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轉這乾坤”“因為我們都太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等,已經廣為流傳。
記者:陜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們能否進行類似的改編和創新?
劉寧:民間流傳的很多神話傳說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包含著民族的文化基因。陜西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三秦大地上有關黃帝、炎帝、女媧、華胥氏、大禹等的傳說流傳已久。如果陜西要改編傳統文學作品,《詩經》、唐詩漢賦就有很大的創作空間,黃帝、后稷等神話傳說更符合我省地域文化特色,而且對中華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