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視蛇年春晚舞臺上,《秧Bot》節目以人形機器人與真人共舞的獨特形式,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這一節目不僅展現了科技與傳統文化碰撞的奇妙魅力,還讓屏幕前無數孩子愛上科學、愛上人工智能。

那么,如何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日前,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科學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結合《秧Bot》的火爆“出圈”,筆者認為,要讓《指南》從紙面落地見效,還需多維度發力,借助各地已有的實踐案例,探索科學教育有效的實施路徑。

課程體系構建是關鍵一環?!堆鞡ot》的“出圈”,直觀地體現出科技與傳統融合的無限可能。因此,學校在設計科學課程時,應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特色。如深圳市借助高科技企業云集優勢,開展“科技企業研學之旅”,讓學生實地感受編程與人工智能算法在前沿科技中的應用,將課本知識與實際創新緊密相連;西安市則深挖歷史文化底蘊,開發“古城科技創新探究”課程,從古代天文儀器到傳統建筑智慧,把地域文化融入科學教育,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熱情。

師資力量直接影響科學教育質量。《秧Bot》的背后,是科技研發團隊與藝術創作者的深度合作。這也意味著,科學教育中教師同樣需要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如北京市海淀區依托高校資源,組織教師參與學術研討會和暑期研習班,使教師接觸學科前沿知識,進而轉化為教學案例,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漢中市通過線上“云教研”與線下“送教下鄉”,讓山區教師也能學習先進的科學教育經驗,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確保科學教育在師資層面得以有效落實。

實踐場所是科學教育的重要保障。《秧Bot》從創意構思到舞臺呈現,是不斷實踐打磨的成果。在推進科學教育過程中,加強校內外資源聯動十分關鍵。杭州市多所學校聯合科研機構開展“西湖生態科考”項目,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解生態科學知識;延安市的學校利用革命圣地資源,探究抗戰時期通信技術和窯洞建筑知識,將紅色文化與科學教育有機結合。同時,科技館、博物館等場館也是學生課外實踐的重要陣地,學校應與場館合作定制專屬課程,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

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部分鄉村學校存在資金短缺、實驗器材陳舊、課時被壓縮等問題。這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多方攜手,省級教育部門加大統籌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薄弱學校,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減輕應試壓力,保障科學教育的資源投入。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