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職中吉“秦嶺工坊”項目中,吉爾吉斯斯坦學生在中方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無人機應用技術課程。(受訪單位供圖)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今,一艘陜西職教“出海”的大船,正讓“授人以漁”的理念在國際舞臺上煥發光彩。

吉爾吉斯斯坦大學生杜洛特巴克?烏魯?阿迪爾在“秦嶺工坊”無人機聯合培訓班學習,希望學成之后能在中吉烏鐵路建設中貢獻力量;

哈薩克斯坦歐亞資源集團40名剛從西安歸來的技術人員正在將中國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自己國家的工業建設中;

坦桑尼亞“秦嶺工坊”研發多項國家級崗位職業標準和配套人才培養方案,助力當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當古絲綢之路的駝鈴化作現代職教課堂的讀書聲,從愛琴海畔到東非高原,從南洋群島到中亞腹地,“秦嶺工坊”的課堂里,正在開啟一場新時代的“鑿空之旅”。

揚帆:一座“工坊”出海育才

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成果,2023年深秋,一艘名為“秦嶺工坊”的職教“大船”鳴笛啟航。

“秦嶺工坊”項目由陜西省教育廳推出,“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牽頭組織申報,由中外職業院校和中資企業合作在海外設立“秦嶺工坊”,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培養技能人才,實現全球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共贏”。

從啟動至今,“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成員已達114個。這項跨國教育工程,正在全球坐標系上描繪著“授人以漁”的新絲路。

在烏茲別克斯坦,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塔什干國立技術大學等建設“秦嶺工坊”——SHACMAN中亞五國技術服務中心,在重卡銷售、維修、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技能人才培養、烏茲別克斯坦本土職工技能培訓、應用技術開發等領域的合作。

在希臘,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與希臘奧力森職業培訓學校合作,大數據與會計、工藝美術品設計等專業標準與古希臘智慧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印度尼西亞,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陜西鼓風機集團等3家在印尼的中資企業,以及曼達拉理工學院等10所當地職業院校,在中爪哇省建立“秦嶺工坊”中文+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工業漢語訂單班的瑯瑯書聲與機器轟鳴聲交織成產業交響曲。

在吉爾吉斯斯坦,陜西開放大學(陜西工商職業學院)與吉爾吉斯91號職業技術學校簽署陜菜制作合作協議,將中國的烹飪技藝和文化帶到中亞,陜菜烹飪課堂飄出的醋香與抓飯香氣,編織著味覺版的文化對話。

“‘秦嶺工坊’為我們的人民帶去優質的教育、實用的技術和更多就業機會。”近日,吉爾吉斯斯坦教育部代表團來訪陜西,就職業教育交流合作進行訪問交流,吉爾吉斯斯坦教育部職業教育管理司司長馬米羅娃·古麗努拉在走訪了陜西多所職業院校后,對雙方未來的合作很看好,“希望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推動更多優質職教項目在吉爾吉斯斯坦落地生根。”

破壁:“企業+高校”的跨國方程式

結束了在西安為期一年多的培訓,哥倫比亞學員胡里奧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軌道交通的“中國經驗”。這個27歲的南美青年很高興自己成為連接波哥大未來地鐵線與古都長安的一分子。

“現在波哥大民眾的出行主要依賴公交,從市南到市北需要兩個多小時。2028年,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與中國港灣投標聯營體中標的波哥大地鐵一號線竣工后,通勤效率會有很大提高!”胡里奧對“地鐵夢”滿懷憧憬,“想到就要將自己所學應用到實踐,既興奮又有壓力。”

過去一年多來,西安市軌道交通集團和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企業+高校”聯合教學的模式,全面系統地對遠渡重洋的哥倫比亞首批學員進行了職業培訓,胡里奧便是其中一員。

這種“企業命題、高校解題”的跨國方程式,正在解構傳統職教的邊界。

“在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的推動下,我們與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技術大學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創建了‘中吉秦嶺工坊’,開發適用于當地的相關課程,輸出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國際標準,培養國際化人才。”西安天翼智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靖宇說。

目前,秦嶺工坊與多家中資企業合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出海提供本土化人力資源支撐。

陜西國防學院聯合泰國坦亞武里皇家理工大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坦亞武里大學建成了中泰“秦嶺工坊”,比亞迪的電池技術課程穿越熱帶季風,在泰國高校生根發芽。

企業出海與職教出海的同頻共振,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化作了可以觸摸的生產力。

解碼:“秦嶺工坊”的共贏奧秘

只有真正了解世界發展對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才能制定出更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

無論是“秦嶺工坊”的遠洋施教,還是跨國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陜西職業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廣受海外歡迎,其奧秘何在?

“我們把課堂建在產業鏈上,讓人才長在需求鏈中。”“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理事長趙小峰道破“玄機”。

陜西職教“出海”緊密對接當地市場需求,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培養適應國際市場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熟悉國際規則和慣例,可以助力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坦桑尼亞等國家,“秦嶺工坊”培養的技能人才已成為當地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是另一個答案。“秦嶺工坊”以產教融合為核心,通過與企業、高職院校等各方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開展人員交流和技術援助等,為學員們提供了一個集學習、實踐、就業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平臺。

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

數據顯示,印尼中爪哇省“秦嶺工坊”共開設了3個企業工業漢語訂單班,培訓學員104人,學員在企業一次性就業率達到了93%;培養了54名印尼學歷留學生,畢業生在企業實現100%就業。

數字背后,藏著產教深度融合的基因圖譜。學員畢業即順利就業,直接驗證了陜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實效性,也增強了國際合作伙伴對中國職教體系的信任與認可。

這種“教育-產業”的雙螺旋結構,讓中國職教標準悄然升級為國際通行證。

更重要的是,根據合作國家實際需求開展學歷教育,將中國職業教育標準納入合作國家國民教育體系,則在更深層次擴大了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在坦桑尼亞,“秦嶺工坊”為當地研發的多項國家級崗位職業標準和配套人才培養方案,不僅符合當地市場需求,還融入了中國的職業教育理念和經驗,詮釋著“中國方案”里深藏的育才智慧。

共生:文明互鑒的活態載體

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的春日里,一場特殊的“絲路音樂會”正在“秦嶺工坊”上演:庫亞克琴的悠揚旋律與中國古箏演奏的《高山流水》交織,哈薩克族舞者旋轉的裙擺與秦腔演員的水袖共舞。這樣的文化沙龍,已成為工坊學員的“第二課堂”。

“技術交流的終點,是心靈的共鳴。”參與項目設計的陜西教師發現,當吉爾吉斯斯坦學生能用陜西話討論新能源汽車電路圖,當印尼學員捧著老碗面研究面點發酵工藝,職業教育早已超越技能傳授的范疇,成為文明互鑒的活態載體。

職教“出海”把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推廣到世界的同時,也為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搭建了平臺,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民心相通的紐帶。

如今,以“秦嶺工坊”為代表的陜西職教揚帆“出海”,在“一帶一路”上劃出新的航跡。

這場始于課堂的“鑿空之旅”,正在讓“授人以漁”的中國智慧,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生動的注腳。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