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畫好協同育人“同心圓”
發布時間:2025-01-28 16:00:12 來源:陜西日報
每周三,是平利縣經開實驗初級中學的“社團活動日”。下課鈴聲響起,同學們就會迫不及待地奔向操場、訓練室、手工教室……歡聲笑語傳遍整個校園。
“中小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是未成年人成長逐夢的搖籃。我們要以學校為‘圓心’,凝聚家庭、社會等各方合力,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平利縣教體局局長王光滿說。
近年來,平利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基本要求,構建起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024年,平利縣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實驗區。
消除溝通交流“壁壘”
1月10日,平利縣經開實驗初級中學,校長程偉在午飯時間照例走進食堂,與兩名留守兒童共赴“午餐之約”。
“今天的飯菜合胃口嗎?”“寒假打算怎么過?”用餐時,程偉與學生拉家常。
程偉向記者介紹,去年初,考慮到學校留守兒童較多,為更好地了解、開導他們,他開始與學生“約飯”。這種交流方式很快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于是,學校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將800余名學生分成50多組,由老師擔任“成長導師”,通過共進午餐、“點對點”家訪等形式,增進師生的感情。
老師化身“飯搭子”,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關愛,還加強了學校與學生、家庭的交流。
“構建協同育人生態,學校以品牌活動架起溝通的‘橋梁’。”程偉說,每次陪餐后,他都會記錄聊天過程與感想,并及時與家長溝通。此外,學校還常態化開展“愛的表達式”活動,鼓勵家長和學生通過寫信交流,再將信件內容制成展板在校內展示,收獲了較好的反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我們以特色項目活動和課程為載體,以家校交流活動為抓手,探索多樣化的協同育人行動,創新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平利縣教體局教育股股長周大興說。
拓展攜手育人“朋友圈”
“在社區學習,不會的題目隨時有老師講解,還能和小伙伴們一起堆積木、玩跳棋,我喜歡這樣的‘周末小課堂’。”1月10日,平利縣城關第三小學四年級六班學生郝欣茹向家長分享在“周末小課堂”的經歷。
郝欣茹口中的“周末小課堂”,是平利縣城關鎮東關社區與平利縣城關第三小學攜手開展的免費托管服務。此前,社區在入戶走訪征集“微心愿”時,了解到十幾戶居民面臨孩子托管難問題,便將開辦“周末小課堂”列入需求清單,并發布在共駐共建單位微信群。城關第三小學組織6名教師“領崗”,每周六以3人為一組前往社區提供志愿托管服務,還開展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及趣味文體等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寓教于樂的方式,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助力他們鍛煉自我、拓寬視野,體驗并認識新生事物。我們將繼續搭建學校、家長、社區等共同參與的平臺。”平利縣城關第三小學校長袁子仁說。
如今,平利縣家校社協同育人開展得有聲有色。寒假伊始,平利縣長安鎮中心小學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假期任務:進行階段性家務勞動技能學習,由家長填寫表格并給出評語。
該校德育主任趙鑫介紹,學校通過豐富社團活動打造“第二課堂”,開展勞動研學實踐拓展“第三課堂”,以家校社聯動助力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
“我們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融合。目前,依托省級市級勞動基地、研學基地,全縣學生全面開展德育實踐與勞動研學活動,年均參與人數達2.2萬人。”平利縣教體局副局長王賢平介紹。
共筑健康教育“防線”
1月15日,平利縣中學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柏慧帶領記者走進學校內的希望心理輔導中心。
“平時,這里是學生休閑的地方;如果遇到煩心事,這里就是他們的‘解憂站’。”順著柏慧的指引,記者看到,希望心理輔導中心里個體輔導室、宣泄室、沙盤放松室等功能區一應俱全。
“學業壓力大、缺少監管與家庭關懷等,都可能使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這就需要及時調適與疏導。為此,我們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健康相關活動,讓學生明白尋求心理輔導并非是‘難以啟齒’之事。”柏慧介紹,希望心理輔導中心配有兩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且需要干預,便會即刻與家長、專業醫生溝通,及時為他們提供規范的疏導與治療。
當前,平利縣各中小學校均建有心理輔導室,每學年都會開展一次學生心理健康篩查,規范心理輔導及危機干預流程。此外,平利縣人民檢察院設立了17個“婷姐心語”工作室,指派19名檢察干警擔任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常態化開展身心健康教育……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正串聯起多方力量,為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