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學用之困 復歸生命成長
作者:李 陽
發布時間:2025-01-21 10:02:4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阿陽,阿陽,最近你們有沒有培訓?”電話那頭傳來急促的問話聲。聽到是在外省工作的大學同學打來的,我忍不住笑了:“怎么了?又被教師培訓虐了?”他也不由得笑了起來。于是我倆圍繞“教師培訓”這個話題交流了起來。這一次,我作為傾聽者聽著好友絮叨,這種恬淡的寒暄就像談家常,或東或西,忽近忽遠。
談論間,我從朋友這里收獲了很多關于教師培訓的“真知灼見”,僵化的心也被他的一些話語激活了。我記得《人民日報》中有這樣一句話:你的夢想有多雄奇,中國就有多美麗!雖然我和好友都只是教師隊伍里的“滄海一粟”,但教育的革新和教師的發展離不開“滿懷熱望和敢說真話”的“大先生”。這次,不妨就從與我們每個教師都息息相關的“教師培訓”切入吧!這是必要的、迫切的、實際的,也是在強師之路上的我們必須攻克的。
反觀教師培訓的錯位,細數教師培訓的“通病”
湯豐林教授曾提出,總體而言,我國的教師培訓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①學歷補償,知識更新的“生存階段”;②知識更新,能力提升的“福利階段”;③常態化、制度化的“義務階段”;④自主性的“自主階段”。我非常贊同湯教授對我國教師培訓沿革中教師培訓發展過程的高度凝練。反觀當下我們所面對的“千姿百態”的教師培訓,教師隊伍總體上已經邁過了“生存階段”,而對于“義務階段”,我們基本還處于過渡期,無需加量和加時。當前我國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明顯,教師學歷達標率也較高,基于國培、省培和地方培訓的格局也已經形成了相對規范的“一體化格局”。可以說,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付諸了艱辛的努力。然而卻有很多一線教師“不買賬”,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使得他們談“訓”色變?我認為應該是“實用主義與形式主義之爭,功利主義與師本主義之爭”。
其一,一味追求培訓的“高大上”,容易讓培訓效果不佳
縱觀我們參加過的一些培訓,被吐槽和詬病的大抵有這樣的特征:培訓者往往是來自知名高校的教授或學者,雖然他們準備的培訓素材理論高深,培訓的知識框架宏達,內容包羅萬象,但是下面的教師卻聽得一頭霧水,專家們在培訓時也非常頭疼,明明內容是自己精心準備的,也嚴格按教育行政部門的培訓主題和要求整合了素材,為何下面總有教師愁眉苦臉、昏昏欲睡。問題就在于很多這樣的培訓并未在訓前深入走訪一線教師,教授或學者準備的素材往往是“理論高大上,實踐假大空”,背離了“教師對個性化成長的需求”,使得最終的培訓效果不佳。
其二,過分強調培訓的參與或開展,容易讓培訓的側重失衡
客觀來講,教師培訓是有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的,國家出資、地方培訓,無疑是給教師的巨大福利,讓大家不用破費就能同名師名家面對面開展學習。然而,一方面,培訓的基本原則是不占用教育教學時間,因此,教師的培訓活動只能占用寒暑假或周末時間;另一方面,培訓的“形式主義”過重,譬如,某地出現個別師德師風問題,地方部門就犧牲教師的雙休日,開展全員師德師風整頓培訓,這讓很多教師非常反感。故而,過分強調培訓的參與或開展,本就違背了培訓的原則,也容易讓原本對培訓滿懷期望的教師失望,讓培訓的側重失衡。
其三,機械式地推進培訓,容易讓培訓的學與用脫節
從根本上講,國家通過政策引導和經濟投入鍥而不舍地推進教師培訓,其核心目的就是讓教師可以在豐富多彩的、成體系的培訓中真正受益,從而成為教育強國的領跑者,但現實是很多一線教師在培訓后往往出現“學了記不住,學了沒學懂,學了不會用”等問題,正如培訓專家李瑾瑜在其學術研究《教師培訓的“學用之困”及其破解之策》中所寫:“學不為用、學不愿用、學不會用、學不能用、學不敢用。”這足以說明現在的一些培訓存在著“培訓構架上不能深入一線,培訓方式上不走心、不接地氣,從而讓教師培訓的實用性大打折扣”的情況。
深化教師培訓改革,構筑別樣的培訓環境
細數當前“教師培訓”的點點滴滴,我深感關于培訓的改革迫在眉睫。那么,我們一線教師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培訓呢?其實答案就在“聚焦學用之困,復歸教師生命成長”之中。
1.聚焦學用之困,我們需要“實用主義師訓”
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取經。最近爆火的《黑神話·悟空》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正是因為它將科技創新與古典神話、人生哲思完美融合在一起,這讓深入品鑒過這款作品的人明白:“踏上取經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踏上教育征程,比抵達理想學府更重要。如果一次培訓可以直擊教師的心靈,能夠讓他們的育人困惑、專業成長困惑以及職業生涯發展困惑在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中得到解答,那么,又有誰會厭惡培訓、怠慢培訓呢?聚焦一線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我們需要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尤其是要圍繞“培訓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一“學與用”的精髓來推進上下垂直、用心走心的“實用主義培訓”。例如,在開展培訓之前,培訓方可以利用問卷、訪談或深入一線的調查研究等方式將教師切實關心的問題梳理出來,將其作為培訓師選聘、師訓主題明晰與師訓內容設計的主要依據,做到上級部門有政策規范和指導,下級部門無縫對接。此外,要以熱點教育問題和教師的自身需求來設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易學易通的培訓內容,讓培訓更接地氣、更走心,這樣,教師培訓的效果才能擲地有聲、遍地開花。
2.聚焦體驗成長,我們需要“教師本位”
當前,很多教師培訓都走入了一個誤區:放大教師培訓的社會價值,降低教師培訓的人本價值,片面地將教師培訓與遵紀守法、師德師風建設、師生關系維穩、學業質量提升以及區域化發展緊緊關聯在一起。這讓培訓本身成了功利化的附庸,會使培訓方與受訓方之間的關系出現夾層,從而讓培訓的價值性、趣味性和學用一致性大打折扣。而教師本身也會抵觸此類培訓,若參與培訓只是為了應付職稱評定、制度檢查等,而非發自內心地關注培訓本身,更不用提從中能否學到東西并付諸實踐了。
總之,在國家大力提升教師培訓力度、強化教師培訓投入和完善教師培訓機制的大前提下,各級部門和教育主管單位要重視教師的培訓體驗,切實關注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培訓負擔,從教師本位出發,優化培訓環節、合理安排培訓時間、科學布局和優化培訓內容,將真正有益于教師生命成長的培訓帶給教師。
當前,作為一線教師和培訓管理部門,我們迫切地需要從“教師培訓的學用之困”和教師培訓的“教師生命成長復歸”出發,重新審視目前的教師培訓,建教育強國之師,筑牢教育強國建設之基。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