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教學模式 構建高效課堂
作者:張必勤
發布時間:2025-01-21 09:32:0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自2009年起,陜西省寶雞市在全市開展了主題為“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礎教育教改實驗。從后期的正向影響來看,筆者認為該課改從整體上極大地激發了寶雞市基礎教育“思變、求新”的改革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本地高中新課改的推進進程。該教改試驗是以“教師充分研究學情、教材和教法”為前提,以“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為課改實踐指南,以研制和實施“一案三單”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盡可能地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達到讓教師“教得有效”、讓學生“學得愉快”的理想教學效果的教學預設。那么寶雞市前期的課改對當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什么啟示?英語教師又該如何依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開展更高效的教學活動呢?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應重視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
傳統的英語教育側重于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面對新課改的要求,教師不能只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啟發者、參與者。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的本質是引導,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既能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又能形成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的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的互動過程。教師應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這一切的實現都是以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前提條件的。實際上,寶雞市教改的“先學后導”理念和“一案三單”課堂實踐,正是“新課標”中提倡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理念,該理念要求“通過多種工具和手段,創設真實的課堂情境,選擇和組織不同層次的英語學習活動”,要以活動“練兵”來實現基本知識的掌握,實現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和鞏固,實現創新性英語學科思維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跨越式提升。
二、教師應關注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濃厚的學習興趣、融洽的師生關系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目前學校所使用的高中英語教材的選題非常廣泛,話題更貼近學生們的現實生活,趣味性更強,時代特點更明顯,很貼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因此,教師應緊抓教材特點,在課堂教學預設時,注重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情境中,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新課標”要求教師將培養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資源策略等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筆者認為,英語教師應開展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與學科相關的實際問題。例如,指導學生設計與知識點相關的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學唱與學習主題相關的、適合學生的英文歌曲等。通過參與這些英語課堂主題活動,學生可以主動探索學科問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此外,豐富的課堂主題活動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的學習態度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教學過程應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融洽的師生關系非常重要。教師應在課堂上不斷對學生進行正向激勵,使學生產生“不怕困難,不怕犯錯,不怕開口”的正向心理。在探究性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因為高度重視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寶雞市“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課改試驗在前期便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教師應合理整合教材
目前,高中英語課程采用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方式,教材所包含的話題內容豐富。如果教師在教學每個模塊、每個單元、每個環節時,都按照教材既定的順序和層次去授課,那么教學只會流于形式。這樣會導致教師抓不住學科中的重難點,進而難以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使用好新教材,使其成為教改試驗的好幫手,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成為擺在高中英語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
其實,通過分析“新課標”、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完全不必按照教材的編排體系來教授教材中呈現的所有內容,應結合校情、班情、學情,對其進行合理而有效地重組、整合,使得教材更加“適用”“好用”“高效”。例如,對于“新課標”中不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和語法,教師可以將其淡化為“了解性內容”,不要求學生必須識記;針對部分閱讀文章,教師可以結合單元話題對其進行適當地刪減、擴充、簡化和替換等;在聽、說、寫的綜合課上,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對部分內容進行刪減或降低難度,并且對教材中背景知識不夠全面的部分做適當的補充;根據每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及教學實際活動的情況,教師可以靈活調整教學順序,甚至可以開展跨單元、跨模塊的“主題模組”學習活動,提高新教材的使用效率。
在熟悉“新課標”中提出的“六要素及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主旨、新教材編寫內容和編寫原理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通過重組、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避免無效或低效教學。
四、教師應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和科學性
“新課標”強調:“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由此可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打破傳統的以分數為唯一指標的評價體系,可以通過寫評語、記日志、填寫評價表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也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我評價。
新教材在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多種形式的學生自評環節,如評價表、反思提問和問卷調查等。教師應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自我評價的方式,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培養他們自我監控、自我反思的習慣。此外,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制訂恰當的學習量規、量表和考核指標等,引導學生在自評、自我反思的同時,對小組成員的過程性表現進行評價。
總之,作為高中英語新課改的踐行者和 “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的課改試驗的參與者,筆者認為,“為人師者,任重而道遠”,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研究新教材新教法,科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合理整合新教材、關注教學中的非智力因素、探索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努力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擔當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