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校的發展實現從傳統到內涵的轉變?如何讓師生的發展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實踐的升華?如何打造契合師生發展需求的教育教學體系?2024年,榆陽區教體局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印發了《關于扎實做好校園“十項”常規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認真落實校園“十項”常規工作的實施方案》,拉開了提升學校內涵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序幕。

一是唱,歌聲響起來,讓校園充滿生機。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榆陽區將音樂教育視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學校聚焦音樂育人主題,結合各校的文化特色,參照中小學生歌唱清單目錄,落實“課前一支歌”“放學路隊歌”等系列活動,通過音樂教師示范教唱、“一對一”指導或推送歌曲音頻、MV、短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傳唱經典歌曲。深挖陜北民歌資源,建立“榆林小曲”學習基地,邀請非遺傳承人入校任教,充分展現地域文化,掀起傳承非遺、弘揚特色的新高潮。積極借助校外資源,帶領學生赴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開展研學活動,學唱《夸夸咱治沙連的“八大員”》等特色歌曲,厚植紅色基因,傳承治沙精神。

二是跳,大課間動起來,讓校園充滿活力。為改變課間“圈養”的現象,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舒展身體、緩解疲勞,榆陽區組織開展“特色體育大課間”評比活動,建立完善各項機制,保障學生在課間能玩出花樣、玩出高度。各學校因地制宜創設運動條件,圍繞速度、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性、靈敏性等關鍵要素,科學遴選、精心設計符合學生身體特征和成長規律的課間活動,讓安靜的課間熱鬧起來。積極探索“長短課間”模式,不斷創新活動形式,除傳統的跑步、球類運動外,學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發了旱地冰壺、“撕名牌”等體育游戲,深受學生喜愛。定期邀請區域內專業運動員,深入城鄉各校進行技能指導和專業培訓,促進校園體育專業化、競技化、梯度化發展。個別老城區學校受場地限制,開發了編花籃、踩影子、滾鐵環、丟沙包、踢毽子等傳統游戲,既保障了學生的運動需求,又緩解了學習壓力,校園課間充滿歡聲笑語。

三是讀,圖書室用起來,讓校園溢滿書香。建設“書香中國”離不開“書香校園”。榆陽區全面加強校園閱讀主陣地建設,配齊配優閱覽室、圖書室,確保各類經典名著、社會科學、人文自然等書籍應有盡有,品種科目廣泛,確保學生隨時可借、即時可讀。打破日常管理模式,讓圖書進教室、進走廊、進宿舍,探索推進“書與書互換、班與班輪換、年級與年級交換”等多種閱讀體驗,讓知識的傳遞面更廣、“書香校園”的影響力更強。定期組織開展“三會”“三賽”“三讀”競賽活動,不分學段、不拘于形式、不限制范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挖掘校園閱讀達人。創新開展“讀書節”“課本劇表演”“讀書匯報會”“詩歌散文創作”“讀書沙龍”和“晨誦、午讀、暮省”等活動,通過名家領讀、師生研讀、親子共讀等方式,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四是寫,規范字寫起來,讓校園充滿魅力。為切實解決信息化發展對師生規范書寫漢字帶來的影響,榆陽區著力推進中小學師生書寫能力提升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規范漢字教學模式。統一制訂教師硬筆書法模板,要求教師每周至少完成2頁鋼筆字書寫,并在校門口的顯著位置展示教師的鋼筆字、粉筆字作品,供學生和家長參觀。各學校每周開設1節書法課,由本校專職書法教師或有書法愛好的教師擔任講師,從寫字坐姿、筆畫把握、字體結構等方面進行指導,提升學生的書寫水平。全面加強對學生日常書寫的監管,定期開展優秀學生作業展評工作,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建軟筆字、硬筆字社團,利用春節、中秋等時間節點,組織學生開展寫春聯、寫詩詞名篇等活動,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認識漢字美、領略漢字美、體會漢字美。

20250121092225558-78-85f29.png

五是做,引導學生互幫互助,讓校園充滿溫暖。勞動教育是落實“五育”并舉的關鍵環節,榆陽區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教育相融合,引導學生走進校園的“田間地頭”,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勞動中提升素質、涵養品質、錘煉意志。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勞動能力,科學設計勞動清單,階梯式安排班務、家務勞動,幫助學生學會自主生活,養成勤勞儉樸的品質。各學校因地制宜,紛紛開辟了大小不等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開展勞動,體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學生們在播種、施肥、除草、澆水的過程中大顯身手,他們互學互鑒、互幫互助,盡享勞動的樂趣。部分學校組建了烹飪、陶藝、泥塑、剪紙等非遺社團,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指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會技術、掌握技巧,深入感受勞動創造美、勞動最光榮的理念。區教育局還組織開展“勞動小模范”“家庭小幫手”評選活動,推選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典型案例,弘揚勞動精神,激發勞動熱情。

六是賽,大舞臺搭起來,讓校園充滿動力。榆陽區依托思政課大練兵、課堂創新大賽、命題能力大賽、班主任基本功展示、德育工作案例評選等活動,加強青年教師的業務培訓、技能提升和專業指導,構建“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教”的工作格局。常態化推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行動,充分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巧妙處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競賽評比等不同育人模式之間的關系,科學規劃開展時間、實施范圍、參與規模等要素,認真組織“三節一會”“三讀三賽三會”、素質展演等活動,展示學生誦寫講畫、吹拉彈唱、文體科創等方面的特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全員的參與熱情。全區參與各類活動的學生總數達4萬人以上,近千名中小學生在國省市各級大賽中脫穎而出、喜獲佳績。

七是創,探索欲強起來,讓校園充滿科技創新力。榆陽區始終堅持以科學教育為重點,以科學活動為載體,狠抓科學教育管理,積極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積極創設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濃郁氛圍,形成了豐富多彩、符合科學課程實際的教學體系。高標準建設科學實驗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航模設計室、科技體驗館等功能部室,組建“科技少年班”,分階段開展創客發明、趣味編程、機器人編程、數字創作等活動,引領中小學生動手操作、援疑質理、探究發現。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實驗教學資源,開展“我身邊的小科學、小發現”等主題活動,持續提升中小學生的科學認知水平和科學素養。

八是研,教科研搞起來,讓務實之風吹遍校園。榆陽區注重發揮校(園)長、教研員、骨干教師的示范、指導、輻射作用,用好名師工作室(坊、站)交流平臺,推動全區教研工作水平整體提升。探索創建重點學科教研基地,聚焦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試題研究、素質評價等關鍵環節,采取“集中+自主”“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獨立+聯片”“垂直+平行”等方式,開展“互學互研”校校行、送教送培下鄉、教學業務視導、課堂達標檢測等活動,打造校際暢通、學段貫通的教研體系。加強教研員和“三級三類”骨干教師的隊伍管理,強化目標任務考核,每位教研員每周至少2天到中小學幼兒園開展送教送培、課堂診斷、備課指導、作業評審等活動,每位骨干教師每年至少完成3次公開課、1次校本培訓、1項教學教研成果,“傳幫帶”作用充分彰顯,以教研助教學取得了豐碩成果。

九是愛,道德觀樹起來,讓校園充滿溫馨。榆陽區始終把學生的全面發展擺在首要位置,緊緊圍繞“三個課堂”,深入挖掘學校的育人資源,加大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力度,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課后服務、研學活動等載體,創新德育活動、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等育人方式,全流程貫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全方位提升育人實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和專家包抓聯系制度,城鄉所有學校均設立家長服務中心,組織團隊定期入校開展“訂單式”送培活動,建成省市級家校共育示范基地10個,筑牢學生健康成長關愛網。開展學雷鋒、慈善捐助、“每日一善”等特色工作,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傳遞愛的事業,賡續奉獻精神。

十是評,“指揮棒”嚴起來,讓校園充滿競爭。榆陽區充分發揮學生素質、教師發展、辦學效益評價對指導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堅持以評價改革為抓手,圍繞黨的建設、學校管理、隊伍建設、教研教改、教育活動、學生發展、校園安全、教育滿意度等關鍵因素,依托“唱、跳、讀、寫、做、賽、創、研、愛、評”十項常規工作,客觀公正地制定評價辦法,明確具體的監測評價點,科學推進教育教學常規管理考核。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聘請市內外專家名師,全程強化實地督導,分類監測指標點位,客觀評價學校的辦學效益,并根據評價結果指導學校落實整改或提出質量提升舉措。充分利用第三方專業測評軟件,開展學生體育、信息技術、實驗操作、藝術素養等測評,多維度、多層次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每年評選表彰大批“新時代好少年”。

中小學教育重在夯基礎、固根本,校園十項常規工作只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縮影,根植于常規,落實在常態,榆陽區將在持續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豐其形、增其質、成其彩,服務好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教育和體育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