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記者 雷思佳 孫永濤)“‘北京時間’就是北京的時間嗎?其實,‘北京時間’是在西安臨潼區的國家授時中心生成的,它的奧秘就在于阿秒科學裝置……”1月18日,在“長安云”西安科技館里,來自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的賈樂萱化身“科技推介官”,向觀眾們講解科技知識。

img1

當天,西安浐灞國際港教育局開展“與科技同行 解鎖未來密碼”主題實踐活動,來自全區15所學校的100余名中小學生、科學教師代表走進西安科技館,以參觀者和“推介官”的身份沉浸式體驗前沿技術裝置,探秘科學技術的“星辰大海”。

活動中,師生代表們先后走進科學探究、硬核力量、逐夢空天、生命健康、科學童夢園等7個展館,通過實地參觀、沉浸體驗,近距離感受科技的魅力。“莫比烏斯環!”科技館中庭的超大型科技藝術裝置“永無止境”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以前在數學課堂上老師講過‘莫比烏斯帶’,當時只覺得很神奇,像變魔術,今天看到裝置里流動的星河,真實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和時間的流逝。”西安鐵一中陸港中學學生李姚霖告訴記者,這讓她認識到數學、物理這些學科不只是理論公式,而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洞察。

img2

img3

在科學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從身邊的科學探究開始,在游戲操作中認識地下管網,觸發光電了解“長安芯”,用磁塊驅動小車直觀感知“牛頓第二定律”……看到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這里被驗證,大家的科學探秘熱情被點燃了,尤其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相互交流實驗背后的原理,提出自己的思考,變成了一個個“小小科學家”。

與此同時,在科技館的另一側,24名學生擔任“科技推介官”,向參觀人員進行科普講解。“通過這次體驗,我深刻認識到科技讓我們的生活如此方便,也知道了大自然還有那么多‘秘密’。我以后一定多學科學知識,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浐灞第四小學學生李冰姿說。

“這次館校聯動讓我看到了科學教育的更多可能。”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教學指導中心主任張宇清告訴記者,下一步將聯動更多校外資源,從科學教育開放課堂、科學教育體系、科學教育專業隊伍等方面發力,切實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img4

img5

記者從西安浐灞國際港教育局了解到,近年來,全區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為核心目標,建設校園少年科學院,推進科學類課程、課后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一體化設計,打造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浐灞國際港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充分利用“長安云”西安科技館資源優勢,統籌協同各方專業科技力量,持續優化區內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探索特色教育實施途徑與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推動區域科學教育領域高質量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科學教育環境,助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