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記者 孫永濤)前不久,《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辦法》獲表決通過,將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辦法規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幼兒園等應當與家庭建立常態化聯系制度,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多種方式,加強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聯系,溝通交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情況,促進學校、家庭共同教育。

對此,陜西省人大代表、咸陽市長武縣恒大小學教師曹亞妮表示非常及時、很有必要:“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其中,校、家之間的共同教育至關重要。”

在長期觀察和實際調研中,曹亞妮發現學校家庭共育存在一定的現實障礙:一是許多家長“不能輸在起跑線”的思想認識與現代科學教育理念之間有差距,而我們大多數學校恪守科學育人理念但習慣于關起門來培養人才,雙方的共育意識不到位;二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日常聯系更多依賴線上手機群,線下溝通大多以召開家長會的形式單方面輸出,雙方共育的手段很有限;三是很多人認為學校重點是“教”而家庭重點在“養”,忽視了“育”這個橋梁紐帶,其后果就是雙方關聯度不夠緊密。

“沒有家庭支持的學校教育只能是‘孤軍奮戰’、‘艱難爬坡’,而沒有學校指導的家庭教育容易陷入‘營養不良’的境地。”曹亞妮建議,全社會要為家校雙方樹立主動協作意識鼓與呼,讓它們認識到目標是一致的,必須多想“手拉手”擰成一股繩的良策,堅持用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統一育人共識,在大力宣傳“雙減”政策、持續踐行“五育并舉”理念中做到科學教育、科學養育,積極營造共同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的良好氛圍。

另外,學校和家庭要主動擴展“群聊”界限,有效探索共育新手段和新途徑,比如:可以嘗試建立常態化線下溝通機制,以平等對話的方式探討學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也可以嘗試逐步開放學校班會、校會權限,允許家長參與或旁聽,從而使家庭教育更好銜接學校教育;還可以讓校長教師參與社區學堂建設,提升家庭教育的“含金量”。

最后,政府有關部門、群團組織也要盡可能創造更多機會,在嚴控社會事務進學校、不增加家長負擔的前提下,通過“教育大講堂”、“教師大家訪”、“家長評議教”等活動,為學校和家庭搭建相互學習、互相了解、共同進步的公益平臺,不斷增強家校合作黏性、有效助推共育聯合體建設。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