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戰略總動員。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體現了教育事業系統性躍升和質變的內在要求,從地市教育行政工作的角度出發,必須重視基礎教育的基點作用,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找準職責定位,強化系統施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強化教育黨建引領,舉旗幟把方向

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抓教育黨建,是保證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落實立德樹人工作成效的根本所在。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以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和“黨建+”融合工作為統領,充分發揮政治功能,持續增強黨建引領力,堅決把牢教育的政治屬性。

要全面完成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改革任務,區分各類組織設置形式,統籌考慮黨組織換屆、人事調整等因素,制訂年度計劃,分步攻堅落實,確保黨組織設置形式和書記、校長崗位設置符合規范要求。抓緊出臺市縣兩級“兩個議事規則”指導規范,重點做好班子運行情況的調研,謀劃開展改革成效評估,確保學校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核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要探索推進“黨建+”融合工作,將黨支部建在年級組、學科組、名師工作坊等重點管理“區塊”,把黨小組建在學校教研、宿管、環衛等最小管理“單元”。明確黨員領導干部分片包抓、崗位示范、監督落實“三項職責”。大力實施一線黨員“設崗定責”,做實組織設崗、黨員領崗、崗前培訓、上崗履職、積分考評等各項工作,真正將組織優勢、黨員先進性轉化為辦學治校的實際成效。

要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拓展延伸,挖掘“五大領域”資源,做好學前思想啟蒙。立足“三個課堂”建設,做好小學德育沁潤工作。貫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育,做好中學三觀培養工作。積極開展思政課“大練兵”,打造思政精品課,切實增強思政課的感召力、親和力。挖掘整合資源,開展好各類實踐特色活動和文明創建活動,一體推進信仰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確保黨管教育堅強有力、辦學方向清晰明確、立德樹人富有成效。

二、實施能力提升行動,強本領提質量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業,一批好校長成就一方好教育,高質量教師是高質量教育的中堅力量。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以校園長履職規范和教師能力提升為統領,堅持系統培育,讓能管會教、敬業專業成為區域教育人才的群體特征。

要研究出臺區域校園長履職規范,明確校園長規劃學校發展、保障發展環境、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發展、關注學生成長、履行學校管理等系統性的職責和要求,構建完整全面的校園長履職責任和標準體系,讓精細規范管理成為校園長的必備核心素養,推動校園長專業化發展。

要大力開展能力提升行動,分層舉辦校園長、中層干部、班主任管理能力大賽,練好教師“學聽講研練”五項基本功,組織教學能手大賽、教研員基本功大賽等技能“比武”活動,充分利用各類教育協作項目,規劃實施好校園長、教師的系統性培訓,探索和培育一批區域名校長工作室及培養基地學校,實施“青藍”工程和名師培養計劃,逐步推進全員培訓和全員練兵,切實提升教育人才隊伍的整體能力。

要建立履職與考評相匹配的管理體系,積極對接校園長競聘上崗、任期考核和末位淘汰等管理機制,結合校園長履職規范出臺科學合理的校園長考評辦法。充分融合師德師風負面清單管理、實績考評等機制,完善教師年度考核辦法,真正發揮好考評的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激發隊伍管理活力,推動教育質量有效提升。

三、狠抓精細規范管理,固根本增效能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規范有序是提升質量的基本前提和內在要求。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以狠抓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為統領,努力實現從做規范到促養成再到出特色的系統躍升。

要梳理制定區域學校教育教學常規管理規范,明確學校課程、課堂、教研、備課、作業、課后、教師、學生、安全、評價等各方面的管理規范和各環節的工作要求,形成點面結合、綱舉目張的精細化管理體系,堅持抓教育質量提升先從抓教育教學規范管理做起。

要健全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結合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堅持“五育”并舉、突出“三全育人”,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更加注重日常考評、過程監測,增加日常教育教學規范管理的分值比重,構建與教育教學管理規范相匹配的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動質量評價更加科學規范。

要做好質量監測,將教育教學管理規范內容作為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和校園長、教師技能“比武”的必考科目,將貫徹落實情況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工作內容,開展覆蓋整個區域和學段的專項督導,探索建立市縣兩級教育教學規范管理監測點學校,定期組織實施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的監測和評估,強化結果運用,切實推動學校管理見精細、質量有提升。

四、堅守校園安全底線,防風險保穩定

安全不保,談何教育。當前,校園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人民群眾“教育焦慮”的突出點,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以校園安全標準化管理為統領,守好校園安全底線紅線,培養具有安全觀的合格接班人。

要狠抓校園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出臺區域校園安全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健全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點管控、安全培訓、安防設施建設、安全標識標志、安全責任制度等標準體系,壓實校園安全層級管理責任,啟動市縣兩級安全管理標準化學校建設,按年度確定建設計劃,開展成效評估,確保安全工作校校過關。

要創新安全工作舉措,充分結合區域、學段、季節特征,普及推廣每天上午、下午最后一節課5分鐘、周五最后一節課30分鐘的“5530”安全教育機制,把安全教育抓在經常。重點實施夏季防溺水、冬季防火防中毒等安全專項攻堅行動,確保重點時間節點的安全工作有保障。落實校園長日巡、學校周檢、縣區月研、市級季查的“季月周天”安全檢查機制,督促安全工作的責任和舉措全面落地。

要培養具有安全素養的學生,探索將安全教育作為教學目標設計內容之一,融入各學科教育教學。堅持一月一主題,將各類安全演練作為學生必須參與的強制性事項,按規范頻次要求認真組織開展。強化部門聯動,大力開展交通、防火防災、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警示教育和現場教學,把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習得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抓實抓好,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堅實安全保障。

五、增強教育綜合保障,聚合力促發展

教育事關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建成教育強國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以健全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統領,貫通上下、聯動左右,推動形成良好育人生態。

要爭取政策資金支持,主動向各級黨委、政府匯報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各類涉教協調議事機構的作用,將教育發展規劃納入區域整體規劃,校點布局規劃調整納入國土空間整體規劃調整,爭取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持續改善辦學條件,著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按規定落實城鎮小區配建學校政策,加大農村“兩類學校”建設力度,積極探索城鄉接合、管辦一體、教育協作等融合辦學模式,推進強校帶弱校,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拓展教育幫扶協作項目的廣度和深度,積極開展“兩項創建”,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大輪崗、大走教等管理機制改革,進一步促進教育資源配置均衡。

要實施校家社協同育人,出臺區域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的協同育人實施意見,建好用好聯席會議機制,明確育人職責邊界,避免育人角色缺位和教育部門職責泛化現象。支持校家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按部門職責牽頭建設一批規范化家長學校、社區家庭教育中心,鼓勵引導教師和各方家庭教育專業人才提供教育志愿咨詢服務,全面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堅持把“雙減”等教育政策部署向校外延伸,明確家庭、社會責任,避免家長焦慮式“內卷”和教育商業化傾向,共同推動教育回歸本真,為黨和國家培養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系陜西省商洛市教育黨工委書記,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