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打造“攀登計劃”實踐育人平臺
人才怎樣“煉”出來
作者:楊寶光
發布時間:2025-01-15 18:40: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攀登計劃”成員在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交流。
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安交大”),參加“攀登計劃”正在成為不少學生的新追求。
近年來,西安交大不斷實踐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之路,托舉青年學子不斷成長為卓越創新人才。“攀登計劃”正是探索實踐之一。
學校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西安交通大學堅持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實施‘6352’工程匯聚科技創新資源、構建‘1121’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要將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成為西部的硅谷、西部的中關村、西部的張江,秉承西部大開發和西遷精神初心,致力于將創新資源匯聚,建設大西北。”
李志立(左一)在換流站同企業方共同測試。
學生創新創業的沃土
近年來,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不斷發展,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究生李志立就一直對特高壓直流輸電的換電閥監測進行研究。
李志立的研究并非一帆風順,和很多研究生一樣,他和他的團隊也經歷過“科研成果有什么用”的迷茫。
事情最終是在參與“攀登計劃”后發生轉變的。
“攀登計劃”,是西安交大團委在黨委領導下,自2023年起實施的一項實踐育人行動。通過組織校內有志向、有能力、有經驗的學生深入校園、企業、政府等場所,持續開展企業研學、校企共建互促等創新實踐,在產教融合、激發先進、鼓勵創新方面為學生賦能,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深度參與解決真問題,個人實現真成長。
回想起2023年第一次與上海正泰電器10余名集團總工專家見面的場景,李志立至今印象深刻。
“在光伏并網以及新能源電力系統領域,尤其是直流輸電換流閥裝備研究方面,上海正泰集團在行業里一直走得比較靠前。與他們面對面介紹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心里其實是咚咚打鼓的。”李志立說,“一方面我還只是個學生,另一方面我的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實驗室,并沒有充足的業界經驗。”
“攀登計劃”成員在國家電網智能電網研究院交流。
在盧建軍看來,學生之所以出現如此感受,最根本的是學校專業與社會生產發展部分“脫節”。“當前,學校里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很多,但效果卻并不完美。我們沒有告訴學生要實踐什么東西,大家可能花一兩個月時間深入一線,可收獲卻不多。”
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盧建軍還發現不少在校師生對金融、資本等相關知識的了解較為欠缺。“大學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金融知識的理解是我們必須補上的一課。”他說。
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大力實施“6352”工程,推動“政產學研用金”6種要素走進學校,建設現代產業、未來技術、絲路國際3個科研單位,構建政策、金融、服務、配套、知識產權法務5種生態,打造成果交易和創投2個平臺。同時,探索建立了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1121”(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模式。
張朝輝(右一)和團隊研發機器人。本文圖片均由西安交通大學提供
自“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實施以來,學校已經引入80多支種子天使基金和158家金融機構進駐,還與223家龍頭領軍企業簽署共建聯合研究平臺協議,建立84個校企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體,組建60余名職業化科技經紀人團隊,從學校3萬項存量成果中梳理出1200項易于轉化成果推送給企業,轉讓許可專利1000余件,就地轉化200余家企業。2024年9月,由深圳證券交易所、西安交通大學共同建設的深交所科交中心西部創新港成果轉化服務窗口正式揭牌,標志著一支強有力的金融力量進駐學校。
得益于這片“沃土”,有了第一次交流,李志立團隊很快和正泰集團的工程師們建立起了日常聯系。
經過各方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李志立團隊對技術方案與技術邏輯進行了反復梳理,發表了10余篇電力領域頂級期刊文章,申請專利20余項。目前,他們成立了西安閥控精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并入孵交大科技園,還獲得西安一八九六公司百萬投資意向,正式與西安博展電力等電力企業簽訂設備采購合同。
學生如何深度參與解決真問題
每到新學期開學,不少同學都要來西安交通大學團委打聽“攀登計劃”的消息。公共衛生專業的本科生徐芯語就是其中一員。
徐芯語在學校加入的是醫工交叉學科同學組建的科研團隊,他們針對腦類疾病自主研發了一款腦疾腕表,具有癲癇實時檢測、帕金森動態監測、日常化睡眠監測功能。
2023年11月,西安交大團委發布了新一期的“攀登計劃”活動通知,計劃前往小米集團。
“小米已經建立起健康生態,應該也有類似的腕表產品。”徐芯語了解后,果斷報名參加,并在報名時提出了“小米健康生態中的腕表產品如何?我們的腕表產品定價應該是多少?如何精準匹配到人群?售后如何開展比較合適?”等問題。
盧建軍介紹:“‘攀登計劃’并不是傳統實踐中的‘廣撒網’模式,在實踐企業確定、參加人員遴選上都有專門的考量。實踐單位主要選擇大院大所、頭部國有企業,以及一些影響力大的商會。歸根結底,就是圍繞著戰略新興產業的企業開展實踐,努力引領學生們去聚焦‘國之大者’。”
“對于學生們的選拔也格外注意,報名學生需要針對該領域提出自身關切的想法或問題,經過校內專家論證篩選,并與企業溝通確認后,才能參與實踐。”西安交大團委副書記李開賢說,“有一期去華為交流的‘攀登計劃’,上千名同學都提出了問題,我們根據企業需求,優中選優,最終確定了54名同學參加活動。”
徐芯語通過了遴選環節,如愿獲得了前往小米集團學習交流的機會。當她介紹了自己的腕表設計后,小米集團的工程師毫不客氣,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前產品的不足。
“腕表只針對癲癇、帕金森病患群體,消費群體比較小,銷售前景一般。”相關人員還為徐芯語算了一筆賬,如果該產品成為醫療器械,想要獲得二級醫療器械證,臨床階段的投資就需要300萬元左右,一旦投入市場,回收前期成本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你們的設備能檢測腦部信息,可以試試朝著檢測腦部疲勞方向發展,這個市場肯定更大一點。”交流最后,工程師也為徐芯語出了主意,除了檢測方向的擴充,還可以針對腕表的數據存儲進一步優化。這讓徐芯語在明白市場調研重要性的同時,也有了新的研究靈感。
西安交大團委書記李利波介紹:“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會注重邀請總工、總師或負責人參與‘面對面’交流環節,力求打破信息壁壘。此外,我們還鼓勵企事業單位結合自身情況設置專項課題或‘揭榜掛帥’專項科創競賽、推薦‘企業導師’參與到學校‘雙導師’體系,目的就是為合適的企業與熱心科研的學生架起橋梁,讓同學們能深度參與進來,有所收獲。”
以“攀登計劃”的育人實踐為撬動,學校的科研院、技術轉移中心等單位也主動參與學生實踐,培育孵化學生科創項目。通過校企共建、人才共享、金融服務等形式,在政策、隊伍、資金等方面為“攀登計劃”保駕護航。
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孫早表示:“面對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升級,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他們的培養需要多部門聯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配合,學校以‘攀登計劃’等平臺為載體,就是要在這個方面率先探索。”
“攀登計劃”的參與群體不斷壯大,3000多名學生參與到企業專項賽近百個課題研究中,提出解決方案300余項,涉及專利200余個,千余名優秀學生前往中鐵一局、華為集團、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24所單位,對話企業總師總工150余人,探討前沿問題400余項。
持續攀登 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閉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的博士生張朝輝向數千名和當初的自己一樣、擁有科技創新創業夢想的學弟學妹們分享了創業歷程。
博士二年級時,張朝輝就在導師梅雪松教授的指導下,和3位同實驗室的同學創辦了一家名為“優艾智合”的工業移動機器人公司。
如今,張朝輝和他的這家公司在業內已經嶄露頭角,電影《流浪地球2》中實際參演的科幻酷炫的“機器人群演”,正是他的公司應用在各行各業的真實產品。
不僅如此,基于工業物流和智能巡檢運維兩大業務,優艾智合已覆蓋國內市場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
回顧起創業歷程,張朝輝非常感慨:“一路在交大成長,我們得到了學校的導師、平臺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幫助,面對真實的客戶場景,努力將來自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先進的機器人生產力,成為機器人行業里亮眼的‘學院派’力量。”
更難能可貴的是,“優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也于2024年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揭牌成立。
“能反哺學校讓我非常激動,相信優艾智合與學校能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張朝輝說。
“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交大人的攀登不會停止,未來,西安交大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培養出更多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卓越人才,聚力打造服務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創新引擎、創新特區。”西安交大黨委副書記王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