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下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高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陣地,在當下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中融入傳統技藝,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藝術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舉措。因此,本文從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建設角度出發,探討了非遺保護視角下傳統技藝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時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路徑,以期為傳統技藝在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非遺保護;傳統技藝;高校藝術;教學體系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3年度重點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協同創新中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短視頻傳播策略研究——以秦腔為例”,項目編號:23JY022。


引  言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傳統技藝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化的天空,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這些技藝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們是每個時代創造者對美的追求和對技巧的極致挖掘。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浪潮中,這些技藝正逐漸失去它們應有的地位,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因此,探討如何基于非遺保護視角,將傳統技藝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不僅是藝術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度思考和踐行。

非遺保護視角下傳統技藝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支柱,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民族智慧,它對于個體精神的成長和社會認同感的形成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而高校藝術教育正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陣地,通過融入非遺保護視角的傳統技藝,學生可以更直接、更真實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當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制作一件傳統工藝品,或者深入研究一個傳統技藝的制作過程時,他們不僅能夠領略到技藝的精妙和技能的傳承,更能夠從中體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歷史的厚重。這種體驗會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情感聯系和認同感,從而更加珍惜和尊重歷史文化遺產。同時,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會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促使他們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既能夠繼承傳統,又能夠與時俱進,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不僅是單純的技能掌握或理論知識的累積,更多的是對所學領域深度和廣度的全面理解與應用。傳統技藝,作為各民族文化沉淀下來的精華,其背后所蘊含的哲學、審美、工藝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都是現代藝術教育中無法忽視的寶貴資源。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傳統技藝,學生可以對某些藝術形式、技巧或材料的起源、發展和變革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現代藝術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系和影響,通過對傳統技藝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會兩者之間的融合與創新,從而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找到更為獨特和新穎的表現手法。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非遺保護視角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技藝的認識和尊重,也能夠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更加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現代社會,藝術與創新緊密相連,而創新的源泉往往來自對傳統的深入挖掘與研究。深入學習傳統技藝,可以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找到與眾不同的靈感來源。正是這種對傳統的深入了解和體驗,使學生能夠從中汲取營養,結合現代審美和技術手段,創作出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性的作品。傳統技藝往往強調與自然、材料、工具之間的和諧關系,這種關系教會學生如何在創作中尋找平衡,如何在細節中追求完美,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這些都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非遺保護視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習領域,這種矛盾感將使學生更加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同時也更加渴望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超越。正是這種對傳統的尊重與對創新的追求,使學生在藝術道路上更加堅韌不拔,更加敢于挑戰和嘗試。

非遺保護視角下傳統技藝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時面臨的問題

1.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斷層危機

在當今社會,由于各種原因,傳統技藝的傳承逐漸出現斷層,難以為繼。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進程,許多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手工技藝都遭到了沖擊和挑戰,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和熱情有所降低,導致傳承鏈條的薄弱和斷裂。傳統技藝的學習和掌握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實踐,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功利主義導致許多人對此缺乏耐心和毅力,對于深度學習和傳承傳統技藝感到畏難。同時,許多傳統技藝的核心技術和工藝都是口口相傳,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和教材,這對于現代教育體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難以實現規模化、系統化的教學。隨著現代科技和材料的發展,許多傳統技藝所依賴的自然材料和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對技藝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了困擾。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機制和政策支持,一些珍貴的傳統技藝面臨著失傳和消失的危機,這對于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2.教育教學內容與非遺保護存在脫節

現代教育體系往往重視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前沿性,而傳統技藝所涉及的知識和技能,由于其歷史悠久和地域性強,有時與高校教育的標準和要求不能完全吻合。現代教育方式傾向于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教學內容,而傳統技藝往往需要根據具體情境和實踐經驗進行靈活調整,這種特性在當前的教學體系中難以得到充分體現。同時,高校教育很多時候更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傳統技藝往往更強調實踐操作和技能的習得,這也導致了二者之間的脫節。非遺保護的核心是文化的活態傳承,而現代教育體系在教學中可能更多地采取靜態的、書面的方式傳授知識,這與非遺保護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對于傳統技藝的教學,很多時候需要依賴于一些特定的材料、工具和環境,而這些在某些高校的教育環境中難以得到滿足。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教育教學內容與非遺保護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使得傳統技藝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和價值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

3.高校藝術教育教學的實踐平臺不足

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不同,其教學過程中對實踐平臺的依賴性極高。傳統技藝作為歷史悠久的藝術形態,更是需要大量的實踐來體驗和領悟。而現在許多高校在藝術教育的實踐環節上投入有限,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觸摸到真正的傳統藝術魅力。由于空間、資金和資源的限制,很多高校難以為學生提供完備的實踐平臺,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技藝習得,也影響了對傳統藝術的深入理解。同時,對于傳統技藝來說,許多技藝的實踐過程中需要特定的工具、材料和技巧,這在一般的高校環境中很難得到滿足,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進行真實的實踐操作。由于缺乏有效的實踐平臺,許多學生在學習傳統技藝時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真正的動手實踐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真正領悟傳統技藝的精髓,也難以在今后的藝術創作中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4.傳統技藝類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在非遺保護的大背景下,部分高校中傳統技藝類課程體系的設置往往不夠合理。課程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一個科學、系統的課程體系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設計傳統技藝類課程時,往往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操作,或是過分追求技藝的復雜度而忽略基礎技能的培訓。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掌握真正的技藝精髓,也難以將所學與實際創作相結合。另一方面,傳統技藝涵蓋內容廣泛,但現有課程設置中往往過于片面,只強調某一類技藝,而忽視其他同樣重要的技藝領域。這種偏頗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的藝術修養,也限制了他們未來的發展空間。同時,一些高校在設置課程時,過分追求與國際接軌,而忽視了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價值。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也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帶來了不小的阻礙。

5.傳統技藝類教師隊伍建設不完善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傳統技藝類教師隊伍建設面臨一系列問題。其一,高校中真正具備深厚傳統技藝功底的教師數量有限。這些技藝大多由前輩藝人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逐代傳承下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傳統技藝并沒有被系統化、學院化地傳承,導致真正掌握這些技藝的教師在高校中難以尋找。其二,傳統技藝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徒制傳承,這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磨煉。但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高校往往更加強調理論教學和學術研究,使得這種長時間的師徒制傳承模式難以為繼。其三,對于傳統技藝的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高超的技藝,還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教育學背景和教育方法。但很多真正的技藝大師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可能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教學培訓,這也為他們在高校教學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與現代藝術教育相比,傳統技藝教育往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支持,這也為傳統技藝類教師的招聘和培養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非遺保護視角下傳統技藝融入高校藝術教育教學體系的發展路徑

1.搭建非遺技藝交流與分享平臺

在當下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社會中,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平臺資源為傳統技藝賦予新的生命力尤為重要。交流與分享平臺的出現使得非遺技藝的宣傳推廣面向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對年輕的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通過在線視頻、直播互動、虛擬現實技術等方式,學生能夠直觀地接觸到各種非遺技藝,從而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認同感。同時,平臺應整合各地的非遺資源,將技藝傳承者、學者研究者和學生群體聯系在一起,促進多方面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例如,可以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與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了解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制作技巧。通過數據分析工具,平臺還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進行內容推薦,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效果。對于技藝傳承者來說,平臺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展示空間,可以直接與年輕代表進行互動,及時了解他們的反饋和建議,進而進行技藝的創新與調整。非遺技藝交流與分享平臺為傳統技藝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道路,對于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

2.整合非遺元素,更新教材內容

傳統技藝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工藝技術與人文價值。將這些寶貴的非遺元素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教材中,既能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又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立體的學習體驗。首先,對于教材的編寫與修訂,需深入挖掘非遺技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技術特點。例如,將陶藝、剪紙、繡品等技藝的制作過程、材料選擇、工藝流程等內容詳細呈現,使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傳統技藝的魅力。其次,教材內容應注重實踐性。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應加強實操訓練。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為學生進行現場示范與指導,讓學生親手體驗技藝制作的樂趣,培養他們對非遺技藝的熱愛與尊重。同時,還可設置專題研究、作品創作等任務,鼓勵學生深入探索、實踐與創新。最后,教材應強調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藝術、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與非遺技藝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知識視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通過整合非遺元素,更新教材內容,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感傳統技藝的魅力,同時也為他們未來的藝術創作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建立與非遺機構的實踐基地合作

非遺機構作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載體,擁有豐富的實踐資源和經驗,而高校作為教育與研究的重要陣地,具備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雙重優勢。雙方深度合作,可以打破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界限,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系統的學習與實踐平臺。第一,高校可以與非遺機構共同開發課程,例如,邀請非遺傳承人作為特聘教授,定期為學生授課,分享非遺技藝的傳承歷程、技術要點及文化價值。同時,非遺機構可以為學生提供技藝體驗、研究、創作的場所,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動手,體驗技藝的制作過程,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第二,雙方可以共同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如技藝展覽、演示、研討會等,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交流學術觀點的機會。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第三,高校與非遺機構可以共同開展研究項目,針對傳統技藝的傳承、創新、應用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通過這些研究項目,學生可以與非遺傳承人、學者、設計師等多方共同合作,深化對非遺技藝的認識,提高自己的研究與創作水平。與非遺機構的實踐基地合作為高校藝術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既滿足了學生對非遺技藝的學習與實踐需求,也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

4.重新規劃技藝課程,增強系統性

重新規劃技藝課程,增強系統性,是非遺傳統技藝更好地融入高校藝術教育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更系統、更深入地學習和了解傳統技藝,教育部門和高校需要對技藝課程進行重新規劃。其一,可以按照技藝的種類和難易程度,進行層次劃分,形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例如,對于繡藝,初級課程可以從基本的針法和材料選擇入手,中級課程則深入到各種技法的運用,高級課程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和實踐。其二,加強與非遺項目的對接,引入非遺傳承人來校進行授課或建立工作坊,讓學生直接向大師們學習,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例如,可以邀請著名的景泰藍大師來校傳授技藝,讓學生親手體驗制作過程。其三,與現代藝術和設計相結合,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技術相互碰撞,激發更多的創新火花。例如,將織染技藝與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創作出既具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總之,要讓傳統技藝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就必須重新規劃技藝課程,增強其系統性,使之成為一個完整、連貫的教學體系,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他們的技藝水平和創新能力。

5.引入非遺傳承人,強化師資培訓

非遺傳承人往往是某一傳統技藝領域的權威,他們對技藝的精湛掌握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高校藝術教育帶來獨特價值。為此,引入非遺傳承人,強化師資培訓,對于非遺傳統技藝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融合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讓其直接向學生傳授傳統技藝,可以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非遺技藝的真實魅力。例如,當一個剪紙大師展示從簡單的圖案到復雜的作品的創作過程時,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剪紙的技巧和方法,更能從中感受到非遺文化的內涵。其次,非遺傳承人可以為學校的師資隊伍提供培訓,使藝術教育教師更系統地掌握相關的傳統技藝知識和技能。例如,與某地的陶藝大師合作,組織為期一周的陶藝技能培訓班,讓藝術教育教師深入了解陶藝的制作流程和技巧。最后,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還可以推動學校與非遺機構、手工藝團體、傳統工坊等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這些機構進行實地考察和實踐,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學校可以與某地的織染工坊建立合作,讓學生在工坊中親自體驗織染的全過程。引入非遺傳承人并強化師資培訓是保證非遺技藝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得到有效傳承和發揚的關鍵。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藝水平,更可以深化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高校藝術教育不僅要發揮其在技藝傳播、研究、創新中的作用,更要深化與非遺機構、傳承人等的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深入的技藝學習體驗。這種融合不僅有助于豐富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的交融。希望高校藝術教育能夠在非遺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傳承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陽.非遺視域下扎染技藝的高校人才培養實踐探索[J].西部皮革,2023,45(13):57-59.

[2]朱敏.南通扎染藝術融入地方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實踐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21):116-118.

[3]趙蕾.貴州民族傳統手工藝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融合路徑與價值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21):119-121.

[4]任健.印染技藝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的探索——以蠟染、扎染為例[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1,50(7):149-150.

[5]許曉婷.傳統技藝傳承創新教學模式實踐探索[J].綠色包裝,2021(3):57-60.

[6]王辰晨.管窺高校“傳統民間美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21(2):168-169.

[7]羅小燕.雷州半島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藝術教育——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例[J].科教導刊,2021(25):22-24.

[8]馮宇.高職院校舞蹈教學中對非遺“三灶鶴舞”的傳承與保護——以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為例[J].速讀(下旬),2020(2):80-81.

(劉靜: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