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育路徑探索
——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作者:賈應煒 劉永亮
發布時間:2025-01-14 10:56:1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職院校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是提升學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分析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意義,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來源單一、工程實踐能力薄弱、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晉升發展渠道不暢通等問題,從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機制、深化分層分類培養模式、打造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成長平臺、暢通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專業發展通道、構建多元化綜合評價標準等方面提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育路徑。
[關鍵詞]實踐教學指導教師 培育路徑 分層分類
本研究系2023年度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高職院校教師職前職后培訓一體化發展研究》(課題編號:SJS2023YB100)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提出,以“四有”標準打造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過硬的工程實踐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與這一要求還存在差距,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此背景下開展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育路徑的積極探索。
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通過前期研究發現,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教師來源單一,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薄弱,沒有專業化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招聘、培養、使用、考核路徑不清晰,人員晉升發展渠道不暢通、穩定性差,管理培養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此,有必要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不同工作經歷、不同能力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個體發展需求精準施策,打破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發展瓶頸,從整體上提升教師隊伍工程實踐能力水平,穩定技術技能人才隊伍,這將是新時期各高職院校“人才強校”的第一任務。
培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的意義
1.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以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功為目標,結合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教師需求,精準定制管理培養計劃,打破“統一”標準。既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也幫助教師明確努力方向,促進教師個人專業能力不斷提升。
2.聚勢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
通過打造專業化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實行教師分類分層管理培養,有效減少“一刀切”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為績效考核、崗位競聘、職稱晉升等工作提供相對合理公平的依據。不斷優化教師管理,營造良好的教師發展環境,有效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提升,為學校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3.提供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思路
對教師隊伍實行精細化管理,對解決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的引、培、用、升、評等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對陜西省乃至全國高職院校打造專業化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提供真實有益的借鑒。
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育路徑
1.創新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培養機制
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機制,開展分類分層管理培養教師隊伍,是培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重要突破口。其核心是以高職院校教師的崗位類型特點為基礎,建立“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四個方向的分類教師發展專項計劃;再根據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規律,對接師資隊伍建設標準,把教師分為“準備期—銜接期—沉淀期—成長期—成熟期”五個層次開展分層培養專項工程。從而創新“橫向分類培養有計劃”“縱向層下培養配工程”的個性化分類分層精準培養機制。
2.深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培養模式
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制定適應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發展的培養目標。立足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這個主體,按照“分類優先、類下分層、層下建隊、以隊帶人”的思路,從橫向分類、縱向建層、層中組隊、隊內育人等維度構建教師分類分層管理和培養模式,通過校本培訓、院部培訓、網絡培訓、校外培訓、境外訪學、教師企業實踐、教學觀摩及教學研討活動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成長發展提供良好的資源保障。
(2)健全完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培養與考評機制。根據專業課教師、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四種類型分類設置培訓內容,按照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分層設置培訓要求。各類教師按照專業發展需求及自身發展定位參加培養培訓活動,根據完成情況進行分類分層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職稱晉升、評獎評優、出國(境)培訓等工作的重要參考。
(3)精心設計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培養多樣化內容。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和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專業成長規律,從師德師風培養、職教政策培訓、理論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實踐能力提升、“三教”改革能力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新技術背景教師信息化執教能力提升、教師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等八個方面來組織設計多樣化的培訓內容,促進教師的整體素質實現質的飛躍。
第一,在師德師風方面。組織教師參加中央、省市各級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師德師風專題網絡研修,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的重要論述;學習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優秀教師、最美教師等典型案例;參加師德師風主題實踐教育活動,通過專題講座、校外紅色教育基地現場體驗教學等形式,強化教師立德樹人的責任感,樹立敬畏意識,了解高線引領和底線要求,明晰嚴管和厚愛的關系,促進教師遵守職業行為準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第二,在職教政策方面。有計劃安排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等內容;通過主題沙龍、專題宣講等形式,學習《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政策內容;以線上、線下多種培訓方式,了解國內外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
第三,在理論教學能力提升方面。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理念轉變、知識更新、技能提升,提高其參與研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能力、組織參與結構化模塊式教學的能力、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培訓內容應對接新專業目錄、新專業內涵,適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求、特別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需求,使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了解掌握職業標準、專業教學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行業企業先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內容,提升其育訓并舉的能力。
第四,在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方面。為真正回歸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職業教育的基本理念,通過下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踐、到企業擔任訪問工程師、聘請企事業單位高級技師及高級工程師到校交流等校企雙向流動方式,使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熟悉企業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技能要求、用人標準、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標準等內容,促進工程實踐能力持續提升。
第五,在“三教”改革能力提升方面。圍繞“三教”改革新要求、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通過校本培訓、境內外專題培訓、專家指導與咨詢、崗位輔導、分階段開展研修等形式,強化教師課程體系改革能力、教學的組織能力和實訓指導能力,培養教師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案編寫與實施、新型活頁式與工作手冊式教材編寫與使用、模塊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施、實訓實習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實施、教學質量的評價等能力。提升新技術背景下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包括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觀念、角色轉變能力,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以實訓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與理實一體教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與在線課程建設、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能力。
第六,在科研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專家指導與咨詢、現場學習與經驗交流、跟崗訪學、混合式研修、參與教育教學質量項目建設或企業技術服務項目研究、撰寫教科研論文、申報教科研課題、指導大賽、證書考取、承擔社會培訓任務等形式,提高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專業綜合能力,促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在教學能力大賽、教科研課題立項、教學成果申報、創新創業大賽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七,在新技術背景下教師信息化執教能力提升方面。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人工智能技術等專題培訓,選派教師參加高層次境內外培訓、跟崗訪學、開展集體備課等活動。通過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交流、混合式研修等多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提高新技術背景下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教學設計、實施、評價與反思能力。
第八,在教師國際化視野和國際交流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境外培訓、訪學(進修)、邀請境外專家講學和專題講座等形式,讓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學習境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評價體系和管理機制,掌握國際先進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從而打造“雙語雙師”國際化水準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
3.打造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成長平臺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產教融合,能夠瞄準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使專業鏈對接上產業鏈。依托校企合作、行校合作,能夠引進企業標準和項目,從而孕育出專業化的教師“成長平臺”。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受訓教師,在培訓方案編制、培訓課程和資源開發上,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完善“培訓課程資源庫”,實現“模塊化”精準培養,著力解決高職院校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較弱、缺少專業成長環境的問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建立協同培育機制。按照“貼近企業、跟蹤技術、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培訓為主,兼顧社會功能和科研”的原則,采取“1+N”多方聯動共管協作機制,即由“1”個學校牽頭,“N”個核心單位(包含政府、企業、高校)和若干成員單位組成的多方聯動共管協作機制,發揮各單位自身優勢,緊密合作、分工協作、協同開展。
(2)完善工程實踐能力培育平臺。攜手知名企業引進標準和項目,校企聯合打造高水平培訓專家庫,著力提升培訓團隊教師整體業務素質;校企間利用信息化平臺加強基地優勢資源共享,開發高質量在線課程、優質數字化培訓資源包,滿足各種形式培訓需求;校企共建實踐能力培育成長平臺,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訓提供廣闊途徑和資源;共同開展社會實踐鍛煉,提升參培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共同開展企業職工崗位培訓,服務企業員工能力提升;聯合開展技術項目研發,提升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科研攻關能力;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提升校企、校校合作效能和教師培養培訓質量。
(3)建設信息化平臺賦能教師成長。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助力優質資源共享,打造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服務平臺,校企共建培訓數字資源庫、案例資源包、培訓過程評價體系。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手段按需開展多類型混合式教學,借助AI、虛擬仿真資源,把有危險、實訓成本高、工藝復雜的實踐環節用數字化資源替代,打破時間、地域、空間、成本的限制,提升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訓能力。
4.暢通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專業發展通道
以解決無學歷、低學歷但擁有較高技術技能的能工巧匠進入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為問題導向,建立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專業技術職務”和“職業資格證書”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徑。按照能力高低,分別設立A、B、C三個檔次,實現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層內考核激勵機制,試行實踐教學指導教師1+X證書等級對照晉升機制,完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引進、管理機制,出臺“實踐指導教師管理辦法”,建立從引進、培養、晉升、管理到考核的用人新機制。
(1)分類引進。分為有專業技術職務的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兩類,第一類通過人才引進程序直接納入編制管理,不受現行招聘制度約束,這類人員的發展通道參照專任教師進行設置。第二類是學歷較低不符合引進條件,但工程實踐能力強且具有企業工作背景的人員,由有需求的教學部門提出本部門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招聘計劃,統一進行公開招聘,經學校初試、用人部門技能復試兩層篩選,擇優確定擬聘教師,并對擬聘教師進行定崗定級考核,兌現相應級別的待遇。
(2)發展晉升。具有專業技術職務的技術人才在滿足學校職稱評審文件的要求后,可參加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評審通過后聘用至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崗位。技術技能型人才可向本部門提出晉級申請,設置包括初級技術技能崗、中級技術技能崗、副高級技術技能崗、正高級技術技能崗四個級別,組織企業、行業專家對申報級別進行技術技能定級考核,對任職以來的業績、貢獻、質量進行考核。
(3)日常管理。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管理實行部門管理與學校監督相結合的模式,按照聘任合同開展聘期考核管理。
5.構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多元化綜合評價標準
根據“雙高計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要求,構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評價考核機制,從聘用計劃、實績貢獻、質量效果、個人發展四個層面入手,開展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業績質量監測、視導調研和跟蹤問效。從教師個人和團隊的職業能力、教學能力、專業能力、教科研能力等方面,搭建綜合評價平臺,強化過程考核,建立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學生、團隊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質量評價標準,精準、規范指導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專業化發展。使用表現性評價技術設計對應的“評價任務”和“評分量規”,讓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以實際的教學證據展示其真實教學能力,為教師個人提供具體的發展性反饋。設置了6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觀測點、57個評價要點,開展由對教師個人水平的評價轉變為對教師整體素質提升的評價,以評價促培訓、評價促提升,精準指導教師專業化發展。形成的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全過程質量評價機制,為不同階段教師培育、考核評價提供了模型與工具,豐富了評價體系標準。
結 語
培育建設一支專業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理實一體人才培養水平的抓手,也是凸顯職業教育特點、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雙高計劃”建設以來,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探索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培育路徑的成效初步顯現:構建的教師五階遞進培養體系獲得陜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搭建的校企協同教師成長平臺獲批國家級“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名匠)”培養基地,打造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發展通道吸引了院士、大國工匠、技能大師等32名高層次人才到校筑巢傳道,21名教師分別獲得省“教學名師”“首席技師”“最美教師”“技術能手”等榮譽。今后,學校還需要不斷探索、持續更新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培養的新思路、新舉措,打破現行高職院校人才招聘的制度壁壘,增強校企雙方人員流動,暢通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引進、培養、晉升、評價通道,激發教師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打造適應職教本科學校實踐教學需求的高素質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周平.高職院校教師崗位分類管理探析[J].教育觀察,2018,7(21):61-62+76.
[2]賀紅.高職院校教師分層管理探析與實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20(6):11-12.
[3]武曉斌.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體系建設研究——關于新能源汽車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J].汽車維護與修理,2017(10):18-21.
[4]鐘慶文,聶偉進,李曙生.高職師資培訓項目提質培優:邏輯依據、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14):46-50.
[5]蔣紅梅.“訓—導—賽”職教師資建設模式實踐探索[J].繼續教育,2016,30(10):8-9.
[6]崔景貴,楊海華.聚焦立德樹人,推動質量提升——《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2年)》解讀[J].江蘇教育,2021(21):23-28.
[7]姚鋼.高職智能制造類專業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培養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1):169-171+198.
[8]鄭黎雪.我國高校師德行為準則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品位·經典,2023(15)73-75.
[9]許琰.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方案設計與建議[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9(4):28-30+36.
[10]杜連森.“雙師”能力視域下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教育,2022(68):6-10+15.
[11]余靖中.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廣東省技工院校專業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27):92-93.
[12]楊金峰.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7(23):32-33.
[13]顧國洪.中職校“校中廠”建設典型案例的實踐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6,3(34):281-282.
(賈應煒、劉永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