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學設計師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力量,通過專業系統的培養,能夠成為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引領者,為其他教師提供專業指導與支持,帶動更多教師成長與發展。本文基于教學改革的視角,分析了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的必要性,從“準備與分析、設計與實施、總結與評價”三個階段論述了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設計,并提出了具體的保障措施,以期促進教學設計師隊伍可持續發展,推動教學改革和創新,促進教師培養走向專業化。

[關鍵詞]教學設計師  培養體系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及效果評價研究”(編號:SGH23Y2816);2023年度西安歐亞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設計與實踐策略研究”(編號:2023XJSK02);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民辦本科高校教師分層分類培養體系構建”(編號:SGH22Y1799)。


引  言

國家高度重視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的建設。通過梳理教育部頒布的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相關指導意見、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工作要點等文件資料發現,均強調要將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健全高校教師發展制度、夯實高校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等。由此可見,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教師發展制度與支持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這對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等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高校教學設計師能夠成為培養卓越教師隊伍的突破口。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開拓者與奠基人潘懋元提出,大學教師發展是教師教育的新概念,不同于傳統的教師培訓,體現了教師的自主性、個性化而不是被動地被培訓。但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教師培養比較注重職前培養,相對忽視教師在職期間的進修與培訓,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培訓模式與方法比較單一,缺少卓越教師培養長效機制等。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落地,可以把培養專業的教學設計師隊伍作為突破口。

教學設計師的發展起源于美國,他們是美國高?!耙詫W生為中心”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對于如何培養教學設計師,美國主要通過研究生培養和在職培訓;而從目前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的實踐來看,國內大多是從教育技術學科視角出發,基本上停留在職前培養階段。本文探討的是以高校在職教師為主體的培養,在剖析教學設計師培養必要性的基礎上,設計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構建培養保障措施,以期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帶動更多教師成長與發展,促進教師培養的專業化發展。

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的必要性

1.教學設計師能夠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

學術界在教學設計師的培養價值和培養作用上達成了基本共識認為,教學設計師經過系統的培養和專業的學習,能夠結合實際教學情境、運用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引入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教育理念、提供有效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推動教學改革和創新。

2.教學設計師能夠將教學設計與學科專業相融合

高校教師培養往往需要借助某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教學支持機構則主要是對教師進行教學理論和技能的培訓,與學科建設似乎沒有多大聯系,缺乏個性化和針對性,與具體的學科專業融合程度不高。本文探討的教學設計師是來自不同學科專業的骨干教師,經過系統性的培養,他們不僅能做教學設計,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還能與不同學科專業特性有機地融合起來,促進跨學科合作和教學創新,更好地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

3.教學設計師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輔導與支持

以高校在職教師為主體,通過培養一批教學設計師激勵和幫助一線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輔導與支持其他教師的教學實踐及研究,帶動更多的教師成長與發展。例如教學設計師能夠輔助教師更好地使用新的教學方法、策略和技術,幫助教師使用最有效的工具、學習資源和策略,設計新課程或重構舊課程,評價一節課或一個活動的效果。因此,培養高校教學設計師是一項重要的舉措,有助于提升教師隊伍培養的專業化水平。但在中國高校中無論是對大學教學設計的專業人才培養,還是實際從事高校教學設計的專業人員都很少,通過各種渠道培養教學設計師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設計

1.高校教學設計師的能力要求

基于教學改革的視角下,通過對教學設計師任務的梳理、教學能力與教學學術等結構模型的研究,作為高校教學設計師需要具備教學能力、教學學術能力和教學領導力,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1)教學能力

高校教學設計師應以提升教與學效果為目的,具備科學系統地開展教學設計評價及反思的能力,即教學能力。在擁有扎實的教育學和學科專業知識的前提下,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以及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掌握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能夠利用學習科學、腦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科學地進行課程設計與實踐,并根據教學實踐的反饋和評估的結果,系統地重塑和改進教與學。

(2)教學學術能力

高校教學設計師應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標,對教與學行為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即教學學術能力。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李·舒爾曼認為,教師一方面要研究教學的實踐問題,另一方面要著重研究學生學習的問題。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針對教學和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研究過程需要遵循學術研究的基本準則,研究結果是為了證明教師教學是否有效,不能依靠教師個人的主觀經驗來判斷。

(3)教學領導力

教學設計師除需要具備個體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支持其他教師進行教學轉變的能力,即教學領導力。表現在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和引領者,能夠對其他教師的教學及研究進行指導、激勵和影響,包括與同行教師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與其他教師合作,共同設計和改進教學方案;輔導和支持他人開展教學實踐,推動教學研究和改革等。

2.高校教學設計師的培養方式

由于本文討論的高校教學設計師都是來自不同學院的一線教師,擁有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同時熱愛教育教學、充滿熱情,因此培養方式采用“721學習法則”。即:“70%的學習”注重實踐,通過對一線教學實踐問題的研究來不斷地豐富經驗和提升技能,例如申請教學學術研究項目、發表學術論文、指導青年教師成長、分享教學研究成果等;“20%的學習”開展同行之間的研討交流、同伴互助、彼此支持、相互學習,借鑒和吸收好的經驗和做法,同時邀請專家開展特定的專業引領活動,給予教學設計師有針對性的指導,激發其熱情和動力,促使他們不斷追求卓越;10%的常規培訓,則幫助教學設計師快速獲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學學術等理論知識。

3.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的設計

基于以上對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的必要性、能力要求、培養方式等的分析,以及參考一般的活動設計過程,建立了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模式圖,如圖1所示。

20250114103643231-87-eb89f.png

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體系模式圖主要包括準備與分析階段、設計與實施階段、總結與評價階段三個階段。

(1)準備與分析階段

準備與分析階段作為整個體系設計的起始階段,主要分析國家政策要求、學校教師發展目標、教師個體發展需求。

剖析國家政策要求為教學設計師培養提供了理論指導。《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要加強高校教師發展中心建設,健全高校教師發展制度,打造高質量教師發展體系等。要通過建立專業的教學設計師隊伍不斷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保障制度、激勵制度,提升教師發展組織體系活力,促進教師隊伍培養的專業化。

分析學校教師發展目標為教學設計師培養提供了具體方向。關于學校教師發展目標可以重點剖析學??傮w規劃、教育教學規劃、教師發展規劃等,深入挖掘學校教師發展的重點要求與工作任務。例如西安歐亞學院提倡分級分類開展專業性教師發展指導,構建以卓越教學為導向的教師發展體系;全面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觀從理念到落地行動,持續提升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等。開展教學設計師隊伍建設能夠很好地落實教師分類培養與指導,有利于完善教師發展體系,通過培養一批教學設計師為其他教師提供教學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和影響更多的教師追求卓越。

調研教師個體發展需求以確保教學設計師培養的針對性與個性化。教師需求調研可以從職業發展需求、已有學習基礎、培訓需求、支持與服務需求等角度展開。例如職業發展需求主要包括職稱或職務晉升、職業發展規劃、專業成長等,探討成為教學設計師的目的和動機,通過參與培養計劃獲得的成長機會等。已有學習基礎則調查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領域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包括教育理論知識、教學設計方法、教育技術應用等,為后期制定針對性的培養計劃提供基礎。

(2)設計與實施階段

設計與實施階段分為探索期、成熟期、勝任期,表現為層層遞進、由淺至深的關系,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培養目標、形式、結果等。

探索期: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及實踐能力培養。這個階段的教學設計師擁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但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根據“721學習法則”,注重10%的常規培訓,深入學習教學設計、教學學術等理論與方法,并引導教學設計師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輸出教學反思和研究的案例。

成熟期:開展團隊教學學術能力培養、教學領導力培養,引導教學設計師嘗試輔導和支持他人的教學實踐。這個階段的教學設計師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對教學理論和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養的形式更加靈活,通過開展研討沙龍、教學案例分享等,提供教學學術研究成果的分享平臺,共同探討教學問題,相互學習和借鑒。這個階段輸出的成果主要為自身與同行的教學診斷報告、發表的高質量教學學術論文、主持的教學改革課題等。

勝任期:助力教師輸出有深度和影響力的教學學術研究,關注教師教學實踐和反思成果,輔導和支持他人的教學實踐及研究,激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教學領導力。這個階段的教學設計師已經成為教學設計領域的專家,能夠獨立完成復雜的教學項目和任務。在“成熟期”教學案例的分享多是搭建校內交流的平臺,在此階段,支持教師在校外有影響力學術會議公開分享課程案例,展示自己的教學研究成果,通過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和合作,不斷深化對教學問題的思考。邀請教學或學科領域的專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服務,幫助教師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階段輸出的最終成果也是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教學學術論文、教學改革課題的質量和等級,同時要形成輔導支持其他老師產出的成果。

在設計與實施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事項,即開展教學設計師資格認證,這是教學設計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資格認證的教學設計師在工作崗位上將被認為更具有權威性,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和價值。根據“探索期、成熟期、勝任期”這三個培養的階段以及培養重點等,教學設計師資格認證的等級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每個等級都應該有相應的能力描述、評價標準以及應用建議。

(3)總結與評價階段

總結與評價階段主要是判斷培養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評估整個設計與實施的有效性,為改進與持續發展提供指導。由于大學教育的專業性和教師發展的個性化特征,必須由學校、院系、個人三個層面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從而實現教師的教學發展、專業發展和個人發展。因此評價主要分為參與者的學習收獲與感悟、參與者對整個培養體系評價、各學院對整個培養結果評價、組織者對整個培養體系總結。例如,參與者的學習收獲與感悟調研的是教師通過參與教學設計師培養項目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教學效果提升、個人的自我成長等;參與者對整個培養體系的評價包括對培養內容設計、項目組織、學習效果、改進建議等,可以為組織者提供反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地改進和提升培養質量。

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的保障措施

1.發揮考核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

教師評價被視為學術行會內部形成聲譽等級、分配學術資源的重要工具,具有內在導向和激勵作用。在基于教學改革的視角下探討教學設計師培養與發展的評價機制,首先,學校要把科研和教學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避免形成“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在職稱評審的過程中,不區別對待教學成果,形成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的良好機制。其次,制定公平合理的評價標準,如在職稱評審中增設“教學領導力”維度,將“對課程開發、課程設計和其他提高大學教學能力的舉措做出了持續和創新的貢獻”列入評聘標準中,通過評價機制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實現個人與組織協調發展。

2.構建完善的教學設計師激勵體系

激勵是一種有導向的程序過程,能夠調動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在制定激勵體系的過程中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從不同的角度設計科學的獎勵機制。對于教學設計師在教學方面的杰出成果,如發表高質量的教學學術論文、分享教學研究案例等,如探索出學科領域獨特的教學方法、設計了有效的教學方案等,學??梢蕴峁m椈?、榮譽證書或學術推廣機會、項目支持。此外,還要提供良好的發展競爭機制,保證激勵體系的長期性和有效性。

3.打造互動合作共享的學習社群文化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既能為教師群體合作學習提供平臺,又能保障教師的個性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范式。組織者應該創造一個支持和促進教師發展的環境,建立互相尊重、關懷、包容、信任的學習社群文化,遵循分享、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幫助教師建立互相支持和合作的關系,激發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例如定期舉辦研討會,為團隊教師互相分享教學案例、教學資源等提供平臺;啟動教學設計師創新項目,鼓勵團隊教師共同策劃和設計一個主題教學活動、探討和研究學科領域的特定教學法等,共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在互動協作的過程中形成一種聯結,建立積極的教學文化和學習氛圍,促進教學改革和創新。

結  語

在基于教學改革的視角下開展教學設計師培養時,需要著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學術能力和教學領導力。培養的方式要與參與教師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滿足教學設計師的個性化需求并與教師的發展潛力相適應。培養的過程要循序漸進,根據教學設計師當前的能力水平和發展需求,從探索期、成熟期到勝任期逐步發展,確保教學設計師的穩定成長和能力提升。此外,完善的保障措施能夠為教學設計師充分發揮作用提供必要的支持,能夠激發教學設計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其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推動教師培養走向專業化。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大學教師發展論綱——理念、內涵、方式、組織、動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62-65.

[2]羅儒國.“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教師發展的困境與突圍[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3):76-83.

[3]高筱卉,趙炬明.大學教學設計:歷史、實踐與管理——美國經驗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4):47-54.

[4]別敦榮.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J].大學與學科,2020,1(1):37-40.

[5]龐海芍,張毅鑫,宋文.教師發展體系構建與實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7,33(2):50-58+108-109.

[6]公欽正.繼承與轉型:法國大學教師評價體系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23,50(1):113-128.

[7]梁竹梅,張興旭.高校教學設計師培養方案芻議[J].中國大學教學,2023(3):66-72.

[8]李士娟,代建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研究:組織樣態及運行機理[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8):25-28.

(寇燕、許燕燕、強丹丹:西安歐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