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學徒制助推創新型人才培養:邏輯、挑戰與探索
作者:韓紅亮 杜 璇 賈亮亮 霍海霞
發布時間:2025-01-14 10:29:3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中國特色學徒制是推進中國特色職教改革的重要舉措。文章針對創新型社會建設的需要,從歷史邏輯、職教邏輯、產業邏輯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特色學徒制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同時調研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推進學徒制人才培養面臨的3個挑戰,并對應提出了解決措施。基于理論分析,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業推進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為例,構建“三師”團隊的做法和經驗,對西部地區職業院校開展學徒制探索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學徒制 理論邏輯 現實挑戰 水利工程
陜西省2021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基于西部地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水利工程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1GZ01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三全育人”的水利工程專業課程思政一體化研究》(編號:GJ2200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創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職業教育應肩負起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任。
學徒制起源于德國,我國很多學者和一線教師對其開展了理論研究,如李月等研究了創新型人才的幾個重要特征,包括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提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5條路徑。黃新德分析了高職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研究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包括創造良好的創新氣氛、訓練多種思維方法、構建實踐性創新平臺等。王靜等以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分析當前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學徒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如何科學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積極探討。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的付曉雙等以該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為例,分析了水利類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初始狀態存在的問題,包括定位不清晰、管理難度大、師資隊伍偏弱、企業參與度小等,并分享了該校的4種解決辦法,收到了一定成效。
中國特色學徒制助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邏輯
1.歷史邏輯:中國傳統技藝傳承的文化基因
技能傳授是保證技能后繼有人的重要形式,從歷史角度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我國技能傳授歷程大致經歷了“父子相傳”“拜師學藝”“學校授技”等形式。其中“拜師學藝”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技能傳承的主要形式,這是我國古代學徒制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當前職業院校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模式來源。
古代“師徒相授”的特征表現為:第一,理論和技能的融合教育。古代學徒拜師之后,學生以“徒弟”或“學徒”的身份吃住在師父家,既要學習師父的手藝,也要照顧師父的起居,在技能學習的同時,師父也會要求徒弟學習理論,例如醫學師徒,徒弟既要和師父學習用藥抓藥,也要在師父的指導下熟讀前人醫書,是典型的“工學一體”式學習。第二,技能和價值的融合教育。古代學徒在與師父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其技能,也要通過師父的言傳身教學習職業精神,“師門價值”在學徒制培養過程中得到較好傳承,如果徒弟做了違背職業道德的事情,往往會受到較為嚴厲的懲罰。第三,生產和傳技的融合教育。在古代學徒制培養過程中,師父對徒弟的培養往往是在生產實踐中進行的,如木匠工藝傳授時,師父帶著徒弟進行家具制作,邊做邊教;醫學技術傳授過程中,師父帶著徒弟給病人看病,學生在給師父“打下手”的過程中學習問診抓藥。第四,情感和專業的融合教育。中國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徒價值,徒弟在長時間與師父的朝夕相處中,師徒之間的感情得到較好培養?;谏鲜龉糯鷮W徒制的特征,很多能工巧匠獨立從業后,能夠在師父教導的基礎上,激發創新思維,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促進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
因此,學徒制人才培養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人民群眾對學徒制培養具有一定的歷史認同和情感認同。
2.職教邏輯: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
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興起為我國職業教育提供了啟發,“雙元制”強調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以“工學交替”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產教融合,學徒制人才培養是職業院校發揮產教融合優勢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形式,早在201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同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開始步入探索現代學徒制的職教新時代。2019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將現代學徒制納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學徒制育人模式有了更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將學徒制人才培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是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學徒制的自我完善和創新發展。截至目前,教育部已分三批累計共遴選562家單位作為現代學徒制牽頭試點單位,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為職業教育推行現代學徒制打造了實踐樣板。
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育人探索,是基于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開辟中國特色中國職業教育新路徑提供了現實路徑。中國特色學徒制就是堅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職教文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中國具體國情,讓學徒制育人模式具有中國文化、中國情感、中國方式和中國品牌,既借鑒國外優秀學徒培養的經驗,又與中國職教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培養模式。
3.產業邏輯:新時代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發展需要
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是支撐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制造業也加快了更新和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制造方面的創新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需要進一步提升。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人口紅利”逐漸弱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靠創新實踐的引領。
職業教育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產業支撐。依托中國特色學徒制的育人平臺,將學生階段性委托企業培養,進行“雙主體”育人培養,不斷引導教師、學生深入企業接觸產業一線的生產過程,熟悉一線生產設備、原理、流程等,在企業高水平師父的帶領下逐步掌握生產流程。處于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具有較為活躍的創新思維,他們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進行結合,便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其具有創新實踐的可能。
因此,發揮產教融合的優勢,依托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模式開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是響應國家發展要求的舉措,也是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保障。
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盡管國家對學徒制人才培養寄予較高的期望,職業教育改革也確實需要各職業院校從學徒制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更為有力的突破,但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轉型還面臨較大的挑戰。
1.校“熱”企“冷”,人才培養需求不對稱
學徒制人才培養是依托校企合作開展的具有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但其在人才需求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是人才的供給方,對高質量人才培養有強烈的積極性。企業是商業盈利的主體,是人才的需求方,其偏向于直接應用,對于在校學生的培養過程并沒有需求,而且企業還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企業的積極性不大。
開展現代學徒制,應從機制上進行創新。第一方面,加強政府統籌,提高參與人才培養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得企業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獲得榮譽或者政策傾斜。第二方面,強化學校產教融合的能力,在助力企業科技攻關、技術創新方面有所作為,將學徒制人才培養納入校企合作的總工程中,提升企業在參與學徒制人才培養方面的獲得感。第三方面,優化行業引導,將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納入企業評估體系,開展企業助力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分享活動,形成企業助力教育的良好氛圍。
2.成本增加,校企分擔責任機制尚未完善
學生赴企業參加學徒制訓練,無形中增加了人才培養成本。一方面,企業需要付出人力成本和資源成本;另一方面,學校要派遣專業教師赴企業進行指導,增加了學校的管理成本。但當前學徒制人才培養成本分攤并未建立較為成熟的機制,加之所培養的學生畢業后未必愿意留在單位工作,因此企業加大投入的積極性不高,而學校因受制于辦學經費的限制,無法對學徒制培養過多增加投入。
針對上述問題,高職院校應加強產教融合的水平,加強和企業構建合作共同體,通過校企合作,不斷提升理論和技能水平,幫助企業培訓員工,在助推企業員工技能提升、學歷提升方面作出學校貢獻,使企業收獲“合作紅利”。
3.雙主體教學,學生學習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
學徒制采用“雙主體”教學方式,一般來說,企業師父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其教學效果具有較長的市場對應性、較高的專業技術性、較新的知識前沿性,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但是當前企業師父帶徒弟的質量保障體系尚未建立,難以保證學生在學徒制期間的“學習飽滿度”,這樣就會給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預期效果打折扣。
破解此類問題的方法,在于盡快建立教學保證體系,明確“雙主體”教師的準入標準,制定學徒制教學的考核機制,建立學徒制育人成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學徒制人才培養進一步規范化。
從上述論述課程可以看出,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為中國特色學徒制擘畫了廣闊宏偉的藍圖,但我國在推進職業教育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從頂層設計、操作方式上不斷創新和突破。
中國特色學徒制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業群是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專業群在2019級水利工程專業班級中,遴選學生組建了現代學徒制試點班,以培養水利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開展了中國特色學徒制的育人探索。所遴選的班級為水利工程19113班。
1.依托中水學院,成立工作專班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中水學院是水利工程工程專業群的產業學院,成立于2020年,當時共有20家密切合作企業參加成立大會。
陜西錦川管業科技有限公司、楊凌豐源農業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陜西江漢水電勘測設計有限公司是中水學院的成員單位,與該院有深厚的合作基礎,校企商定將此3家企業作為學徒制委托培養企業。水利工程學院領導擔任工作小組組長,學院副院長、企業負責人共同擔任副組長,教研室主任、班主任、企業技術負責人作為小組成員,以此組建了學徒制工作專班,明確了各自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學結合教學實施等方面的分工和職責。
2.制定培養方案,實施工學結合
學校和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了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認識實習—認崗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的工學交替教學環節。其中認識實習安排在第一學期,時長為0.5周,主要職能為專業認知、課程認知、文化認知;認崗實習安排在第三學期,時長為1周,主要職能為崗位熟悉、崗位感受、崗位體驗;跟崗實習安排在第五學期,時長為2周,主要職能為能力訓練、能力深化、能力拓展;頂崗實習(崗位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時長為6個月,主要職能為能力拓展、社會適應、綜合訓練。學生在校期間,按照學?!八奈灰惑w”人才培養模塊,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用數學等通識課的學習,以及大部分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企業可開展部分核心技能和前沿技能的培養。
3.融入技能導師,構建“三師”團隊
為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校企共同制定了“三主體”育人架構,所謂“三主體”分別為學校、企業和技能導師。學校負責通識課、大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少部分專業核心課的教學任務,企業負責大部分專業核心課技能訓練教學,技能導師融入企業教學,負責學生核心技能的培養和創新素質的養成。學校技能導師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先后有4名水利部認定的全國水利首席技師入駐,本專業學徒制人才培養重點以陜西省交口抽渭灌區的王戰義為主。
4.健全制度體系,探索運行模式
為確保學徒制培養工作順利開展,工作專班組織人員開發了系列工作制度,包括《水利工程專業現代學徒制管理辦法》《水利工程專業現代學徒制考核辦法》《水利工程專業現代學徒制學生黨建、團建運行規程》《水利工程專業“三師”教學管理辦法》等工作標準。初步探索了“項目引領、價值潤心、三師驅動、學分置換、制度保障”的運行模式,“項目引領”即學生在企業通過參與實際項目進行專業實踐模塊的學習,在企業師父或技能大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任務;“價值潤心”即學生的價值培養是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礎,通過學校思政課學習和企業工匠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價值導向;“三師驅動”即學生培養建立在學校、企業、技能導師三方協同育人的基礎之上,方案制定、育人實施、學生考核均由三方主體共同完成;“制度保障”即通過建立制度體系,保證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進行。
5.開發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活動
按照水利工程專業典型工作崗位“中小型水利工程設計,大中型水利工程施工與管理等崗位”的人才培養目標,采用“企業+模塊”的方式,依托企業生產項目和技能導師特長,教學團隊聯合開發教學項目,推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如,楊凌錦川管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博士創新項目,組織學生開展土壤水分、養分的測驗,引導學生分析楊凌地區不同鄉鎮的土壤特征;陜西江漢水電勘測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學生開展水庫水文測驗,通過對陜南若干水庫的水文數據分析,提升學生測量、數據分析、水文預測的技能。
6.實施網格管理,確保管理貫通
健全學生管理機制是確保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中水學院采用網格式管理思路,組建“專業教師+班主任+企業師父”的管理機制,共同開展學生的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和綜合考核。學生定期、動態向校內教師匯報學習情況。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組長在協助教師管理、協助實踐項目組織方面起到骨干作用。班主任通過定期召開線上會議,或現場辦公的方式處理日常事務,確保學生各項權益得到保障。
中國特色學徒制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經驗
1.依托產教融合,主動迎接挑戰
產教融合是推進中國特色學徒制育人的基礎。水利工程專業開展學徒制人才培養改革,是建立在雄厚的產教融合基礎之上的,專業教學團隊克服了模式不成熟、機制不健全、師生不適應的困難,力求找到學校、企業之間的利益共同點,系統性規劃、動態性推進。
2.辯證分析問題,努力克服短板
前文所述的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需求不對稱、成本難分攤、保障無機制的挑戰,在水利工程專業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顯然存在,專業團隊在認真分析了這些挑戰后,遴選校企合作基礎好、育人情懷深的企業委托培養,制定了詳細的工作制度,確保了教學質量,規避了常見的短板和不足。
結 語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在其基礎上開展的各類教學探索是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本文從理論角度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中國特色學徒制助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歷史邏輯、職教邏輯和產業邏輯,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中面臨的三個挑戰。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專業在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的過程中加強工作組織、創新工作方式、構建工作機制、開發教學資源、做好學生管理,順利開展了學徒制改革創新。但在實踐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企業熱度不夠”“學校投入較大”等問題,將來還要通過創新探索方法、加強合作力度等方式逐步解決。
參考文獻:
[1]劉月.高等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創新人才教育研究,2017,10(30):1.
[2]黃新德.高職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思考[J].湖北農機化,2019(23):31.
[3]王靜.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科技與教育,2021(6):179-181.
[4]付曉雙.水利水電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管理實踐[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20(6):83-84.
[5]騰金燕.我國傳統學徒制的形態變遷及其特征分析——基于技術傳承的視角[J].職教通訊,2021(5):26-31.
[6]車君華,曾茜,張彩芬.基于德國雙元制本土化的智能制造類專業行動導向課程實踐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3(2):1-5.
[7]房西栓.產教融合背景下建筑裝飾專業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3(22):70-72.
[8]李崇裔,余小光,陳文娟.精細化工專業現代學徒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云南化工,2023(10):97-100.
(韓紅亮、杜璇、賈亮亮、霍海霞: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