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揭示社交決策的“奧秘”
作者:任娜
發布時間:2025-01-13 16:40:28 來源:西安新聞網
社交活動是哺乳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在動物世界里,面對外界威脅時,動物如何在自身內在需求與外界環境威脅沖突時做出最優的社交決策,尤其是對社交對象性別的選擇,一直是神經科學領域的未解之謎。西安交大生命學院王昌河教授團隊以小鼠為研究模型,揭開了這一現象背后的神經機制。
1月10日,該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首次證實:正常情況下,雄性和雌性小鼠都偏好與雌性社交。然而,當面臨挑戰性狀況時,小鼠的社交偏好會轉向雄性。這表明社交性偏好是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反應會根據內在需求和外部環境進行調整。
研究發現,外界生存威脅改變雄雌個體的社交性偏好。為明確這一社交決策轉變是否為嗅覺通路的特異性表現,作者進一步借助條件進行實驗,發現視覺和聽覺通路介導的生存威脅信號也可將小鼠的社交偏好由“親雌”轉變為“親雄”,表明不同的感覺信號通路均可介導外界生存壓力,參與社交決策調控。以上結果表明,動物的社交決策是動態變化的,會根據其內在生理需求與外界環境條件改變而做出動態調整,以期在社交活動中獲得最大的生存效益。
本研究綜合運用神經環路示蹤技術、在體雙色光纖記錄、電生理與電化學記錄、社交行為檢測等,發現雄雌個體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均表現為雌性偏好,但在生存威脅下則會轉變為雄性社交偏好,雄性個體采用VTADA-mPOA(防御環路)與VTADA-NAc(獎賞環路)兩條DA投射環路的競爭與平衡決定其社交性偏好,而雌性個體則采用VTADA-NAc獎賞環路不同放電模式的切換決定其社交性偏好。該研究不僅明確VTADA神經元是編碼社交決策的關鍵樞紐,還揭示了社交性偏好的DA性二態神經環路新機制,建立了社交行為的神經環路決策新機制,并為理解內在生理需求與外部生存環境協同調控本能行為的神經環路信息整合機制提供新范式,為理解雌雄個體間的情感與行為差異提供全新視角,為相關腦病的性別差異性治療提供理論支持。
王昌河教授介紹,這項研究在醫學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例如有助于理解人類社交障礙相關疾病。一些神經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社交偏好異常,該研究揭示的神經機制為探究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未來或許能基于此開發新的治療靶點,通過調節多巴胺回路來改善社交障礙癥狀。同時,對于研究應激相關疾病也有啟示意義,幫助解釋應激環境下個體社交行為改變與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系,為開發相應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