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本研究在立德樹人視角下,融合了教材的定性分析和調查問卷的定量統計,全方位探索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融入紅色基因教育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  大學英語  紅色文化

課題: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英語融入紅色基因教育的優化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SGH23Y2754)的研究成果。


作為紅色基因的具象化呈現,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有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種不同的呈現形式,物質文化是重要載體,精神文化是精髓靈魂。其獨特的內涵可概括為: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識、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敢為人先的創新品格、迎難而上的斗爭精神等方面。紅色文化的精神內蘊不僅包含了中華民族歷史實踐的行為準則和精神追求,還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染力。

近年來,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有所突破,從單一化的“思政課程”逐漸向多層面的“課程思政”轉化,其中,將紅色文化融入專業課程是體現“課程思政”的重要維度之一。目前,我國多數院校的大學外語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依然以語言技能提升為主,所采用的教材以介紹“引進來”的文化為主導,本土文化占比不足,忽視了紅色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發揮的育人功能。事實上,探索大學英語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培育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自覺傳承紅色基因的意識。

為了解大學英語教學中紅色文化的融入情況,筆者在陜西省某民辦院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中隨機選擇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合對英語教材中紅色元素的挖掘與整合,探索英語教學基本目標與紅色基因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和互補點,以克服思想教育說教、刻板的問題,促使語言教學與思政教育無縫對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精神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

《新一代大學英語》四冊教材中紅色文化的梳理與分類

在該研究的第一階段,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學英語》四冊教材為范本,從理想信念、創新品格、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知難而進等角度探索,通過延展聯想法提煉出單元主題和課文核心語言點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元素。梳理教材時,應盡可能確保紅色元素挖掘的深度與廣度,以及與大學英語課程的貼合度。詳情見表1。

20250109153926147-23-49c5f.png

20250109153926173-45-e46d5.png

問卷調查

1.問卷的設計

在研究實施的第二階段,對學生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情況進行了調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紅色文化的知識基礎、認可度、知識來源、學習必要性、課堂紅色知識涉獵情況和需求建議等維度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共19個問題,第1~18題為單選題(某些問題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級評分制計分),最后一個為開放性問題。問卷設計好后輸入SPSS軟件進行信度效度檢驗。

2.問卷的發放

筆者將編制好的調查問卷發布于問卷星平臺。在相關部門協助下,從該校各二級分院隨機選擇調查對象200名并建立微信群聊,經溝通于2023年12月發布調查問卷鏈接,共有198名同學完成并提交了問卷。剔除全部選擇同一選項的無效問卷4份,本次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94份,最終統計出所有二級評價指標的得分情況,科學定量地分析各因素對結果貢獻的大小。

3.調查結果與啟示

20250109153926223-97-258cd.png

從表2可以看出,194名參與調查的學生中,39%的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所了解,但仍有多達42%的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儲備比較欠缺。問題3和4是對紅色文化認可度的調查,所得數據反映了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很有必要”。在多數學生的潛意識當中,舉辦紅色文化活動對于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有重要作用,他們樂于參與其中。學生對第12個問題的反饋表明在數字化時代,網絡和媒體宣傳是他們獲取此類知識的主要途徑,與之相比,傳統的“聽老一輩講紅色故事”的方式逐漸呈“衰敗”趨勢。另外,高校課堂是進行課程思政的主要場所,但該項比例只占18%,說明紅色文化與課程融合仍是今后課堂改革的一大趨勢。“紅色活動”以16%的占比緊隨其后,表明該校紅色實踐活動偏少,其育人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0250109153926616-3-d43bb.png

表3反映了,60%的調查對象認為現代社會有必要將紅色文化貫穿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表明學生對紅色文化傳承的認知度頗高,但當談及是否應該將紅色知識納入考試范疇,持反對意見的同學則占了上風,這也與問卷第1題的調查結果不謀而合。此舉行不通的原因在于:半數學生的紅色文化知識儲備不足。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有高達46%的學生認為課堂上紅色文化的拓展度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說明教師在這方面還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問卷的最后一個問題旨在收集學生對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建議,整理后發現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觀看有關紅色文化的視頻、利用假期參觀紅色文化博物館、舉辦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制作專門的紅色校園網站等。

大學英語教學中紅色基因教育的路徑探索

為使大學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發揮到最佳,課程目標更加多元化,筆者基于對教材的定性分析和調查問卷的定量統計,現就紅色文化滲入大學英語教學全過程提出幾條建議。

1.以教材為主線,增加課堂教學中的紅色文化素材

眾所周知,外研社出版的《新一代大學英語》系列教材中,西方文化占有一定的比重,西方節日、歐美價值觀、社會制度等范疇的知識較為顯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純依靠教材,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紅色基因教育勢在必行。首先,教師可以在教材上多做文章,以此作為主線,挖掘單元主題、課文核心語言點乃至詞匯短語中隱性的紅色文化素材(詳情見表1),通過充滿正能量的時代故事、經典語句和人物事跡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加持下,這些輔助性教學材料會使英語學科的育人效果更加顯著。

除此之外,在教學素材的延展上還有其他可發揮的空間。例如,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從中選取不同時期的中國故事、各個專業的領軍代表人物等學習材料,利用翻譯軟件譯為英語,經由相關教師審校后作為學生的早讀材料,或提交線上教學平臺的專設章節,讓學生從榜樣的故事中汲取奮進的力量,與教材中提煉的紅色語言素材形成合力。紅色材料的選擇要緊密結合大學英語的教學實際,盡可能選取可引起大眾共鳴的鮮活案例,通過人物激發、事例引導等,加強當代大學生傳承紅色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覺性。

2.“修煉”大學英語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提升紅色文化傳播力

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它在教育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紅色文化素養和較強的傳播能力,才能把紅色精神傳遞給學生。這種傳播能力在課堂上體現為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教學內容的能力,即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將紅色元素重新加工,整合為具體的教學素材并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師要想在轉化環節收放自如,需要超強紅色文化素養的加持,而賞析紅色經典是提升自身文化底蘊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第一,閱讀靜態紅色文學作品。在閱讀中與書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借此構建自己的紅色精神世界,進而了解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和精神要旨,夯實自身紅色文化的底蘊和根基。第二,觀看動態化的影視作品。影視作品可從另一個角度傳遞紅色精神,教師可借助經典的紅色影視作品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精髓。第三,參觀物態化的革命遺址、紅色博物館等。此類物質文化在我國數量眾多,是教師提升紅色文化實踐力的一個重要渠道。教師可通過“重走長征路”“紅色研學旅行”等活動,追尋紅色足跡,內化自我紅色文化精神。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參加紅色教育研修班、閱讀相關文獻等,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以加強自身紅色文化研究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文化素養“修煉”途徑。

3.充分利用第二、第三課堂,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

如果說大學英語課堂是紅色文化獲取的主戰場,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所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第二課堂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第三課堂的實地參觀走訪相輔相成,可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例如,定期舉辦紅色主題講座,邀請黨史專家講解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的奮斗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責任擔當意識;定期開展與紅色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可增加學生的紅色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紅色歷史和革命先輩的了解和認識;組織演講比賽,內容限定在與紅色教育有關的題材,讓學生分享發生在自己身邊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砥礪奮進的感人事跡,升華紅色文化內涵;舉辦主題藝術節,展示紅色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和藝術創造力;觀看紅色紀錄片,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革命先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情懷。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課堂豐富的主題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獲取紅色文化知識的渠道,也正好迎合了學生在問卷調查開放問題部分提出的訴求。

針對第三課堂,學校可利用假期組織學生走訪紅色革命基地、參觀紅色旅游景點,讓學生切身感受先輩們的英勇事跡,加深對黨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成就的理解,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學校還應多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社區義務勞動、志愿者服務等,讓學生體驗為人民服務的幸福感。

結  語

近年來,紅色文化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熱點,將紅色文化融入教學是大學英語進行課程思政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眾所周知,英語學科的屬性決定了它適合進行思政教育,但如果融合方式不當,則會陷入教學和育人無法緊密貼合的窘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真正做到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同向同行,大學英語教師應善于拓展延伸,從教材顯性的語言素材中提煉隱性的紅色育人元素,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達到教化的目的,使學生的語言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同步提升。當然,對教材的深度開發和教學活動相關話題的延伸,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紅色文化素養。這種素養的提升絕非一蹴而就,不僅得益于大量紅色經典作品的研習和經典作品的閱讀,并要不斷地反思與沉淀,更得益于教師物態化紅色景點身臨其境的體驗。正所謂道行且長,行則將至,只要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定能探索出大學英語紅色基因教育的最佳路徑。

參考文獻:

[1]石冬.紅色基因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4):103-104+107.

[2]吉鎧東,李染夢.紅色資源賦能時代新人培育的價值與策略[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3,28(4):634-638.

[3]王凱.新文科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探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2):8-10.

[4]楊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現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3,39(12):28-30.

[5]王婉伊,陳靜.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紅色文化素養的“四個著力點”[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6):36-39.

(郭冬會:西安翻譯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