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工程大學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是一所培養戰略導彈人才的高等軍事院校。建校50多年來,一直是全國全軍持續重點建設的軍種骨干院校,為我國火箭軍部隊的創立、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學校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先后兩輪入選陜西省“雙一流”建設行列。開展“雙一流”建設以來,學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新時代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圍繞立德樹人、為戰育人根本任務,錨定一流院校建設目標,堅持政治建校、為戰辦校、特色立校、人才強校、依法治校,統籌推進立德樹人、教學訓練、科研創新、師資力量、服務部隊、治理保障“六大體系”建設。學校實戰化教學訓練轉型建設取得新成效,教戰研戰核心能力實現新突破,高水平大學格局塑造實現新跨越,辦學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在發揮火箭軍人才培養主要基地、科研學術攻關重要力量、服務戰略軍種有力支撐核心職能作用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6個學科實現提檔升級,整體實力在全國同類高校中排名顯著提升,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等特色優勢學科處于全軍前列。

高擎思想旗幟,政治引領更加堅強有力

貫徹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堅決擁護“兩個確立”,篤定踐行“一個特別、三個絕對”,確保大學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堅強陣地。

理論武裝走深走實。學思踐悟新時代偉大思想,突出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委中心組領學、理論集訓深學、政治理論課研學、黨團活動普學;制定黨的創新理論“三進入”措施,深化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改革,融合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10項理論研究成果獲全軍優秀成果獎,9人獲評全軍、火箭軍優秀政治教員,政治理論教學評價全面達優。

思想教育提質增效。深入貫徹軍委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抓好“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開展“讀習主席的書、聽習主席的話、做習主席的好青年”實踐活動;唱響“火紅青春永向黨”主旋律,舉辦建黨100周年、建校60周年系列活動;著眼打牢兵之初、官之初思想政治根基深化新訓教育,緊抓“三到一服從”深化畢業教育;畢業學員100%服從分配,申請赴邊任職熱情持續高漲。

礪劍文化培根鑄魂。以提戰味、增內涵、固品牌為重點凝練大學精神、校史文化。弘揚尚武報國精神,在文化墻、兩彈一星群雕、“思源”主題雕塑等文化設施中深入挖掘文化載體育人功能;制作大學文化地圖、建設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用好“火大青春”融媒體矩陣、組織“嘹亮歌聲獻給黨”歌詠賽唱、創演“火紅青春永向黨”舞臺音樂劇、常態化舉辦“礪劍杯”系列文體賽事,持續培塑學員鐵心向黨、忠誠使命的價值追求。

錨定一流目標,學科建設加速內涵提質

始終把“雙一流”建設作為黨委工程、主管工程,提高站位、校準思想認識,凝聚共識、統一意志力量,保持大事大抓強力推進態勢。

龍頭地位不斷強固。各級黨委領導擔起第一責任,把“雙一流”建設作為牽引帶動大學長遠發展的大事要事統籌設計,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平臺條件等要素資源一體謀劃,把行政技術“兩條線”、教學科研“雙重點”統合聚合,凝聚抓建共識、區分主攻方向、明晰建設重點,形成同心協力、共建一流的良好局面。

學科布局拓域開新。遵循“為戰、培新、扶特、固強”學科建設思路,成功申請增列軍事智能、作戰指揮保障等4個軍事類學科;主動撤銷與主體培訓任務關聯不緊、建設效益不高的學科專業,聚力支撐特色優勢學科持續發展;優化重組9個傳統學科方向,論證布設14個新興學科方向,形成以新興交叉學科為引領,特色工學學科為骨干,軍事理論和工程技術深度融合,戰略軍種特色鮮明的新型學科體系。

優勢學科內涵提質。推進“1234+7N”特色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緊盯特色優勢學科的核心指標加強建設,加快推進學科提質升級。近年來,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先后在國家級教師團隊、國家級課程教材、國家級教學科研成果、高水平支撐平臺、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新一輪學科評估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師資隊伍建設、出版教材質量、學位論文質量、社會服務貢獻、學科聲譽等指標位于全國同類學科前列。

聚焦備戰打仗,教學改革深化轉型升級

牢牢把握“三個面向”,緊貼火箭軍戰略轉型,持續優布局、深教改、強體系。

教學建設成效突出。聚焦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模式創新、方法手段革新,全面推開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扎實組織專業教學改革研討,迭代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計劃,統籌推進精品課程和一流教材建設;堅持用好導師發展中心、教員發展中心、學員發展中心,開展課堂質量常態化監測、教法創新大賽和教學比武;54門課程、43部教材獲評火箭軍以上一流課程、優秀教材;53篇碩博學位論文獲評軍隊、省部級以上優秀論文;教員學員獲高層次比武競賽最高獎100余項,獲全國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軍隊和陜西省教學成果最高獎5項。

實踐教學向戰深化。常態組織“鑄劍、礪劍、亮劍”系列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豐富拓展實裝、模擬、虛擬相結合的訓練手段;深化拓展與部隊聯教聯訓渠道,組織畢業學員開展全流程全要素訓練演練;組織畢業學員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參照部隊作戰編程設置各類實踐崗位,全面培養鍛造學員打仗意識、實戰能力和戰斗作風。學校先后10余次成功發射多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全部準確命中目標。

集智拓域攻堅,科研創新不斷聚優成勢

始終把研為戰、研為教作為科研創新的核心指向,充分發揮理技融合、戰技結合特色優勢,以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催生成果、歷練人才。

科研方向聚優成勢。確立大學“3+5+3”科研總體布局,組織科研創新思想大討論,明晰12個主攻方向,瞄準戰略導彈新域新質前沿領域;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推進劑綠色回收、故障診斷健康管理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層次項目、千萬級課題取得歷史性突破,新增國家和軍隊重大重點項目40余項,獲批國家“優青”、軍隊“卓青”和國基金面上以上項目20余項;獲國家自然和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二三等獎50余項,60余項成果推廣部隊使用。

平臺條件跨越升級。堅持一體布局統籌推進,1個軍事科研重點實驗室通過現地驗收,1個實驗室獲批試點培育,與航天四院、西工大聯合建設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實驗室獲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確制導技術創新工作站納入軍隊國防科技創新特區,高端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長足進步。

下力多措并舉,人才方陣持續發展壯大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軍委、火箭軍三級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抓好軍隊人力資源政策落地,優化隊伍結構,培育曉戰名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師德師風嚴謹純正。始終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四有”好老師第一標準,制定大學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若干措施,從學習教育、典型引領、考核評價、組織領導等方面,系統謀劃抓建舉措,立起剛性標準、突出常長培塑、嚴把底線紅線,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學員對師德師風滿意度達99.9%。

師資引育舉措有力。實施“321”人才培養計劃,遴選院士后備、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系統培養,推行“人才+團隊+工程+平臺”培養模式;用好高層次人才引進、軍官直接選拔招錄、文職人員招聘等引才渠道,延攬各類人才300余名,特聘院士4名;組建教學科研兩類團隊,籌措5000余萬元支持自主創新研究。新增軍隊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11名,2人獲中國科協“求是”獎,1人獲評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3人入選陜西省人才“特支計劃”,1個團隊入選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9個團隊入選火箭軍和陜西省科技創新團隊。

堅持以戰領建,服務部隊質效顯著提升

學校始終將服務部隊貫穿“雙一流”建設發展全過程,將服務部隊戰建備質效作為檢驗大學和學科建設成果的重要標尺。

育人成果豐碩。建校以來,先后為部隊培養輸送了7萬多名導彈人才,170余人成長為將軍、180余人成為導彈專家,火箭軍軍級單位75%的軍事主官、導彈旅近40%的旅長都是學校畢業學員。

服務部隊有力。主動為部隊開展理論服務和技術支持,常年擔任部隊大項演訓、新裝備研制技術把關專家組,年均選派教員200余人次赴部隊開展講學授課、設備檢修、技能鑒定、評審把關等活動。

戰斗力貢獻突出。肩負火箭軍前沿技術抓總職能,研制的高精度陀螺經緯儀,突破了國外對基準級定向裝備的技術封鎖;開發的某型系統成功應用于長征五號等大型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控制,以及亞丁灣護航等重大軍事任務中;研制國內首批在役導彈智能健康管理系統并裝備部隊,為導彈武器裝備性能保持和戰斗力生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箭軍工程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突出向戰辦學謀主業,深推改革創新促發展,錨定大學第二次黨代會確立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藍圖,全力以赴培育一流學科、建強一流教學、打造一流科研、完善一流治理,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一流軍事院校建設新篇章,為實現建軍百年奮斗目標、服務一流戰略軍種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韋關鋒:火箭軍工程大學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