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感官助力習作教學
——五感法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作者:■文/張 萍
發布時間:2025-01-02 15:08:0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感官是兒童感知世界的最初途徑,通過感官誘發及培養兒童主動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提高兒童對事物的感知能力。筆者通過多年的小學習作教學與訓練,思考和總結出了調動五感感知事物的習作教學方法。下面,筆者通過具體的事物闡述五感法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以期五感法能解決習作教學中的一些棘手問題。
一、五感法習作教學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同樣的道理,教師想要學生寫好作文,就要先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一談到觀察,很多人常常把觀察狹義地理解為用眼睛細致入微地看事物等。但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類擁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大腦神經網絡快速發育和構建時期,通過五種感官觸及和觀察外界事物,并與神經細胞的樹狀突觸建立相應聯系。因此,學生的感官越靈敏,大腦突觸就越密集,學生的大腦發育就越好,想象力和思維力也就越強。
兒童一般是按照顏色、形狀、聲音、氣味、觸感在大腦中形成對事物的具體形象。但兒童這種具體形象思維往往只能觸及兩到三點,時間久了非常不利于感官的利用及大腦的開發。在此情況下很有必要利用具體的形象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通過視、聽、聞、嘗、觸等感官刺激,搭建文字和圖像之間溝通的橋梁,有利于加強學生右腦的圖像感,同時能逐步增強兒童的圖像聯結意識和提升兒童的想象力,這也為教師的習作教學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二、五感法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一)視覺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而我們常常因為缺少了發現美的眼睛,讓沿路的風景和我們失之交臂。視覺,就是用眼睛去觀察外界事物,獲取鮮活而豐富的生活素材。
以西瓜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借助視覺器官描述西瓜。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西瓜,然后問學生看到了什么,大多數學生僅僅通過加量詞進行回答,即用“一個西瓜”進行描述。
如果單純是這樣淺層次看,之后是很難將西瓜寫出靈動感的,因此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西瓜,從不同角度按照一定的順序,立體而全面地觀察西瓜。除了觀其形,辨其色,還要識其異,思其魂,學會給句子“化妝”,能借助形象生動的修辭方法“添枝加葉”,使事物具體、生動及形象起來。
一是觀其形。人們在觀察事物時,其實最容易看到的是形狀。形狀簡單明了,更容易對人們的視覺感官產生沖擊。不同的形狀帶給觀者的感覺也是不同的,圓形的,比如蘋果、西瓜等,它們代表著完美、和諧及善意,不規則的,如芒果、榴蓮等,它們則傳達著動感、自信等。平時生活中,奇形怪狀的事物往往能帶給孩子更多的新鮮體驗,能產生更強烈的視覺刺激,但是這卻往往僅限于視覺的簡單觀察,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聯想,如通過晶瑩剔透的葡萄,可以聯想到美麗的瑪瑙,通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可以聯想到翩翩起舞的小姑娘,等等。賦予靜止不動的事物以生命,讓觀察和想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借助想象和恰當的比喻,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做到“我手寫我口”,使作文內容更加生活化。
二是辨其色。形狀如此,顏色也是具有生命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賦予了顏色引申義,比如白色代表純潔、紅色象征熱情等,顏色也是最能喚醒孩子情緒的方式之一。不同的性格和年齡,對于顏色的感知力不一樣。即使學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相似,觀察時的心情也會干擾觀察人的表達。比如快樂的人看到西瓜,會直呼:“圓滾滾的小西瓜,像個淘氣的孩子。”而煩悶的人則會吐槽:“一身綠白相間的迷彩服,仿佛六七十年代的小古董。”等等。可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發現。
三是識其異。習作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調動感官,擁抱豐富多彩的世界,用細膩的觀察感知世界,從而寫出鮮活而有溫度的文字。筆者在五感法習作教學之初發現,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匱乏,導致觀察時重點不明,往往會為了面面俱到而顧此失彼,造成主次不分,詳略不當,給人一種臃腫的感覺;有的學生觀察時東瞅瞅,西看看,沒有掌握觀察的要領,沒有目標地“看”,通過這樣子的觀察寫出來的習作語言前后矛盾,邏輯不通;還有學生把所有視覺感官體驗等都用華麗的詞語堆砌在一起,行文脈絡宛如一個模板出來的。以上這些情況的出現都是因為學生在觀察時取舍不當,沒有識其異地抓住事物的特點和重點,只是單純地把視覺感官體驗生搬硬套在自己的習作之中。
我們在要求學生有重點地觀察周圍世界之后,可以讓學生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其中要重點突出地記述清楚最觸動個人內心深處的地方。如果不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觀察,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這樣也就失去了習作訓練的意義。
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萬事萬物也都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們利用視覺感官進行習作指導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比事物,發現事物與眾不同的地方,進而找出其本質特點,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描述事物。這樣才能展現事物最本真的東西,從而讓文字真實生動起來。
四是思其魂。語言的魅力來自思想的深邃,思想為文字注入了靈魂。文章是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人的思想是需要真實的生活體驗的,感受生活,結合事物特點,思考事物的功能及作用等,或者聯想生活中的人和事情。例如,寫西瓜時,學生想到了它的全身都是寶,進而記述它的功能和用處;寫梨的時候,學生聯想到了生病時媽媽幫自己熬冰糖雪梨的場景,熱氣騰騰的梨湯,散發著媽媽對自己濃濃的愛意;寫梅花時,學生看到了梅花不懼寒風傲然挺立枝頭,由此想到了駐守邊疆的戰士,這樣一種不屈的精神就躍然學生筆下……
學生習作片段舉例 瞧!一身綠油油的外衣,頭上扎著一根彎彎的小辮子,這不正是剛出生的哪吒穿上了迷彩服,正摸著圓溜溜的肚皮,躺在沙地里懶洋洋地曬太陽嘛……從中間切開兩半,鮮紅的瓜瓤包裹著一顆顆黑乎乎的西瓜籽,好像黑色的珍珠似的……媽媽說西瓜全身都是寶……鮮嫩多汁的西瓜,炎炎夏日,大大地啃一口,不僅清熱解暑,還能讓你清涼一夏。西瓜籽,你可不能小瞧,它是可以變廢為寶的。西瓜籽將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對我們的身體很有益處,曬干后,當作小吃食用可以幫你解饞。而西瓜皮就更有趣了,不僅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而且還有減肥和開胃的效果哦……
通過循序漸進的作文指導,學生很容易就能寫出一篇一二百字的片段,真正意義上解決了學生習作難的問題。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感知外界事物的靈敏度。
(二)聽覺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生對充滿新鮮感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生動有趣的圖片、豐富絢麗的色彩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但是少了聲音的習作如同一部無聲的電影。因此,教師在習作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借助音頻、視頻等不斷刺激學生的聽覺,訓練學生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使學生能運用符合事物特點的擬聲詞描寫聲音的特質。
人們很容易就能描繪出自然界某些事物發出的聲音,如小牛的叫聲、風吹樹葉的聲音、溪流的聲音等。然而有些聲音本身就很難用語言描繪出來,這時就需要依托外界有聲的事物,或者加入豐富的想象,將聲音、描述和想象三位一體,堅持練習,一定可以使習作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
筆者以“菊花”為例,先引導學生明白自然界就是一個神奇的音樂大師,因此大家可以調動自己的耳朵,聽聽自然界的聲音,你們會聽到哪些聲音呢?在課堂上,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利用音頻讓學生感受不同的聽覺刺激,通過聆聽,學生紛紛踴躍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有人聽見風吹麥浪的聲音,好像它們在玩捉迷藏;還有的學生說聽到了雨滴的聲音,一會兒滴滴答答,一會兒淅淅瀝瀝,仿佛自己在家里被媽媽逼著彈鋼琴似的……不一樣的人,聽覺感受自然不同。緊接著,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姿態的菊花,讓學生想象自己靜靜地待在菊花園時的所見、所想、所感等。學生在前面鋪墊的基礎上,很容易將自己的想象表述出來。
學生習作片段舉例 一陣微風拂過,菊花姑娘們開心地揮動手掌,擺動腰肢,迎風在菊花園里翩翩起舞。突然,幾只蜜蜂飛了過來,落在花瓣上,左顧右盼,不時發出“嗡嗡嗡,嗡嗡嗡”的聲音,好像在和菊花姑娘們打招呼,又或是一同說悄悄話呢!
(三)嗅覺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對于嗅覺,我們在生活中比較熟悉。像醋味、榴蓮味及花香等,這些平常的事物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地用一個詞語描述出來,但如何寫出層次,還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指導學生在不同場景下利用嗅覺感官進行分類描述。
習作之前,筆者首先準備了無色無味、大小相同的量杯,然后分別放入了醋和水,讓學生調動嗅覺感官描述一下自己聞到的味道,大多數學生都能進行準確描述。筆者接著引導學生想象:走進植物園,一朵朵粉紅色的花,或冷艷芬芳,或低調不張揚,靠近它們,用鼻子輕輕一嗅,你們聞到了什么?大雨傾盆,激起陣陣塵土,你們聞到了什么?當筆者問到“桃花”的味道時,除部分學生回答是淡淡的清香外,很多學生都是鴉雀無聲。而桃花的味道在不同環境中會散發不同的芬芳。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具體事物的氣味描述時,要善于聯想,能充分發揮想象力。
學生習作片段舉例 春天,微風輕拂而過時,在桃花淡淡的清香中,夾雜著一絲絲糖果的香甜;清晨時分,太陽出來了,桃花散發出一陣陣濃郁的芬芳,香氣襲人;而雨后,走進桃花林,桃花四溢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同時還能聞到泥土的氣味。
(四)味覺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中醫有五味,即酸苦辛咸甘。味覺比起視覺來說,減少了外界事物和感官接觸的外在距離,在特征上更加鮮明具體一些。味覺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作用于食物,通過舌頭感知食物的味道。而對于習作而言,小學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體驗感不強,寫出的內容往往比較空洞。為了引導學生寫好觀察作文,筆者在習作課上帶來了不同的食物讓學生品嘗,有蛋糕、檸檬、辣椒……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感受:蛋糕甜甜的,檸檬酸酸的,嘗一口辣椒,肚子里仿佛有火在燒,難受極了……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品嘗一下榴蓮,以獲取真實的味覺體驗。
學生習作片段舉例 我急切地想抓起一個嘗嘗,可誰知榴蓮肉特別柔軟,我伸出手指一捏,卻捏了個空,反而在那個“胖小子”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于是我拿來一把勺子準備大飽口福。我終于嘗到了榴蓮的滋味了!那感覺就像是在吃美味的雪糕,入口即化,甜蜜的奶香從舌尖蔓延開來。我沉醉其中,不由感慨:雖然榴蓮長得丑,但是它的果肉簡直是天下第一美味了!
筆者在習作課上的味覺體驗,不僅讓學生吃得津津有味,學生的作文也寫得真實動人。但若問到其他時,教室里一下子鴉雀無聲了。這是因為學生日常很少將這些感覺記錄下來作為自己習作的活素材。如果能在習作中加入味覺,習作就猶如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僅加深了讀者和小作者共同的味覺體驗,而且能達到雙方情感的共鳴。
(五)觸覺在習作教學中的運用
孩童時代母親雙手的輕輕撫摸;漫天飛雪時雪花劃過臉頰的絲絲悸動;芳草探頭時擦過指尖的微微柔軟,等等。無不是觸感賜予心靈深處的靈感。觸覺就是身體各個部分觸摸某個東西時的感覺,包括冷、熱、光滑、柔軟、硬、痛及癢等。
筆者在講《我的植物朋友》習作一文時,首先通過“蒙眼識物”的游戲,讓學生感受不同事物帶給自己的觸感,并引導學生摸到東西之后,就運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接著,有學生觸摸到桃花花瓣,直觀描述了桃花花瓣“冰冰的,嫩嫩的”觸感之外,再鼓勵這位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天馬行空的思維馳騁,以使描述的事物更加活靈活現。
學生習作片段舉例 我忍不住伸出手摸了摸那好聞的花瓣,冰冰的,嫩嫩的,如同小嬰兒的肌膚,又像在撫摸美麗的綢緞。伸出手摘一朵桃花,親吻著美麗的桃花,一點點糖果的甜,夾雜著一絲絲茶的苦。
生活中,我們總是保持著敏銳的觸覺感官,在它撥動心弦時,及時用文字記錄下那一刻的驚艷,這樣靈感就不會再是曇花一現地從我們腦海中一閃而過了。學生如果在日常習慣性地訓練自己的觸覺,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奔涌出來,這樣子習作時就不會無從下手了。
三、五感法習作教學的總結
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學生習作難常常被我們歸結于缺乏素材,但是我們忘了,若無高超的刀工和過硬的廚藝,再好的廚師也難以做出美味的佳肴。
小學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如果此時學生就害怕習作,會影響到他們日后的習作提升。事實上,作文教學要抓住最根本的東西,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作文的基礎就是他們對生活細致入微地觀察。
作為教師,在日常習作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訓練兒童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讓學生用眼睛看清事物特征,用耳朵辨別聲音,寫出不同聲音帶給自己的不一樣的感覺,用鼻子嗅百味人生,用舌頭品嘗酸甜苦辣咸等,通過全身的感覺描述觸感……總而言之,細致入微地觀察,全方位地看。但并不是每一種感官都要記錄下來,我們習作時,要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征選擇適合的感官體驗進行描述,讓具體的形象和書面文字進行深層對話,豐富個人情感體驗,逐漸提高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兒童右腦的圖像意識逐漸清晰,觀察力越發增強,枯燥的文字符號更易轉化為形象立體化的圖像,這也能很好地消除學生習作時的畏懼感,激發學生習作熱情,進而提高學生習作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黃岡涇河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