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化教學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作者:■文/王彩蘭
發布時間:2025-01-02 11:24:1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活動化教學是圍繞活動展開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需求引入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內容開展活動化教學,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一、開展游戲活動,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相對抽象復雜,很多教師會采取題海戰術,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將游戲引入課堂,將游戲與數學知識有效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邊做游戲邊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一)引入趣味游戲,營造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數學知識比較枯燥,尤其是一些計算內容,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游戲的引入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引入趣味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練習計算,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樣一來,數學課堂不再枯燥,學生的計算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四則運算時,筆者發現學生對計算題不感興趣,于是便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入手,為學生設計了一個計算游戲。先為學生準備了一副撲克牌,并規定撲克牌的數字為負數,讓學生玩加減乘除的紙牌游戲。分發好牌后,筆者讓學生自由分組,選取一張“方塊5”為底牌,讓學生將手中紙牌上的數字通過四則運算得出“-5”。有學生通過分析自己手中的牌,想到“-10×2÷4=-5”;有學生想到“-6×2+(-7)×(-1)=-5”。當所有學生完成一次出牌后,再更換底牌數字,繼續玩游戲。學生在游戲中很快就掌握了計算方法,完成了很多計算題,且計算效率和質量也非常高。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筆者利用有趣的游戲引導學生練習計算,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數學計算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習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借助競賽游戲,促使積極參與
學生大多好勝心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競賽游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勝負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競賽游戲,利用游戲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主動融入其中。
例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組織了一個知識競賽活動,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后一起參加知識競賽,回答正確的小組加10分,回答錯誤或不回答的小組不扣分。在游戲過程中,筆者根據每個小組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針對第一小組提出問題:“‘-|-7|’是負數還是正數?”第一小組的學生非常主動,很快便派出一名代表給出答案:“‘-|-7|’是負數,因為‘|-7|=7’前面再加一個負號就變成了負數。”筆者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肯定,并給該組加了10分。還針對第二組提出了類似的問題:“‘-|+3|’是正數還是負數?”各小組與筆者一塊玩起了游戲,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隨后,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搶答,就這樣學生在游戲中很好地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
由此可見,競賽游戲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夠成功激發學生的勝負欲,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開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有效參與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聯系實際,借助生活素材幫助學生認識數學、了解數學。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操作活動,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簡單化、直觀化,讓學生可以動手操作探究,從實踐中學習新知,并用其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實踐操作,簡化數學問題
數學問題復雜抽象,且形式多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要適當引導,通過實踐操作將數學內容形象、具體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題意,更加透徹地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在一次教學活動中,筆者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了這樣一道數學題:現有一列長180米的火車,想要經過一座長140米的橋,已知火車的速度是每秒160米,請問需要多長時間火車才能完全通過這座橋。這一問題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學生雖然對此比較熟悉,但一時間找不到突破口。此時,筆者讓學生拿出兩支筆,用一支筆代表火車,一支筆代表橋,并根據題意讓“火車”動起來,認真觀察,尋找突破口。在完成這一操作后,學生發現火車的車尾離開橋后才算火車通過了橋,火車走過的路恰好是橋的長度加上火車的車長。隨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分析,列出了相應的算式,得出了正確的結果。
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使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具體了,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還提升了學生的審題效率,提高了學生解題的正確率。
(二)實踐操作,深化學生認知
在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借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中也存在著大量的生活元素,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利用生活與數學這一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為學生引入一些實踐問題,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相似三角形后,筆者大膽創新,將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學校的旗桿及樹木的高度。一開始,學生比較迷茫,他們認為旗桿及樹木的高度無法直接測量,但在筆者的引導下,他們很快便想到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分析思考。隨后,學生自由分組,共同合作,他們便想出“借助影子與旗桿構成的三角形,以及一名學生和影子構成的三角形”來測量的方法。于是,小組中的一位學生站在太陽底下,兩位學生測量旗桿和那位學生影子的長度,組內其他學生做好記錄。隨后,學生根據得到的這些數據在紙上畫出兩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相似的知識算出了結果。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筆者不再局限于課堂和課本,而是大膽創新,將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在校園中進行實踐操作活動,很好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學以致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應用能力。
三、開展反思活動,推動學生有效發展
反思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課堂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得以最好發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鞏固所學知識,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在錯題中反思,活躍學生數學思維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很多時候這些錯誤恰好是學生的發展點。作為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利用這些錯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際上,學生反思的過程,也是他們激活思維的過程,還是他們對所學知識的升華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錯題中反思,從反思中發現出錯的原因,進而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自我。
例如,在講授“勾股定理”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數學題:有一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為3厘米、4厘米,請問第三條邊的長度是多少?很快便有學生說5厘米,因為在勾股定理中我們常見的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是3、4、5,所以第三條邊的長度為5厘米。很明顯學生說錯了,但筆者并沒有批評,而是借此機會讓學生認真反思,重新分析這一問題。隨后,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開始了反思,很快便有學生意識到錯誤所在,題中并沒有說這兩條邊都是直角邊,“4厘米”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所以還有一種結果為42-32=7,第三條邊的長度也有可能是 厘米。學生通過深刻反思,就會意識到自己沒有分類討論:一是理解不清題目,審題能力還需提升;二是對勾股定理的應用掌握不夠扎實。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筆者引導學生在錯誤中反思,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發現不足,并促使學生及時改正,熟練掌握相關知識,有效避免了學生在今后學習中出現類似的錯誤。
(二)在小結中反思,促使學生有效生成
小結是課堂教學較為重要的一環,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歸納所學,構建清晰、完善的知識脈絡,還能夠在新舊知識間搭建橋梁,起到承上啟下、以思促學的作用,最終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要積極利用小結這一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新知,查漏補缺,建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課堂小結,采取多元策略優化課堂小結,讓課堂小結成為一種藝術,達到“課雖完但意無窮、思無盡”的教學效果。還要引導學生在小結中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更好地建構、完善知識體系,并從中找到知識漏洞,明確學習目標。
例如,在講授一元一次方程后,筆者讓學生自己嘗試進行課堂小結,并在小結中反思。有學生提出:“本節課主要學習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解方程的過程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合并同類項’和‘移項’。把方程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就相當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項改變符號后,從方程的一邊移到另一邊,這樣的變形叫做移項。但是自己在練習移項時總會出現符號變錯的狀況,這就是不足之處,也是在后續學習中需要重點訓練的地方。”學生在小結中反思,對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而主動彌補,這樣不僅促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自身知識體系,還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課上小結,并讓學生在小結中反思,掌握所學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讓學生確定努力的方向,還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四、開展探究活動,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枯燥抽象,很多時候教師一味地講解,只會使學生感到更加枯燥無趣。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作為教師要懂得放手,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學習。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探究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有效思考,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平行四邊形”一課時,筆者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有學生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猜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是相等的,對角是相等的,對角線是互相平分的。隨后,學生開始驗證自己的猜測。有學生認為可以用測量的方法,還有學生認為可以用對折的方法,但這兩種方法存在很大的誤差,驗證結果不嚴謹。很快,有學生提出可以先畫出平行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再通過證明得出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得出兩條對邊相等、兩對角相等的結論。還有學生提出可以先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及平行線的性質得出角相等的結論,再根據“角邊角”定理得出兩個三角形全等的結論。隨后,學生又探究驗證了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這樣在無形中就加深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實踐探究,有效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之門,學生更加樂于學習了,自主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們對數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
總之,活動化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能夠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活動化教學,還要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參與知識形成和發生的全過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建構良好的知識結構,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不斷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