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課堂遷移創新類活動設計研究
作者:■文/董紅娟
發布時間:2025-01-02 11:23:1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基于學習活動觀的遷移創新類活動是指學生在完成應用實踐類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的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等超越語篇的學習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學生的多元思維得到培養,他們學著用新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實現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的目標。但教師對于如何有效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闡述了遷移創新類活動的內涵,分析了此類活動設計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供教師參考。
一、遷移創新類活動的內涵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為落實新時期核心素養目標而提出的中國的外語教學主張和解決方案,因此教師要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英語學習活動觀中的活動指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促進語言、文化、思維融合發展的活動。在這個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與作者或主人公的態度和行為,開展推理與論證活動,學會賞析語篇的文體特征,把握語篇的結構,發現語言表達的手段和特點,并通過分析和思辨,評價作者或主人公的觀點和行為,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進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思想觀念,多角度認識和理解世界,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理性表達情感、態度和觀點,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二、遷移創新類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語篇研讀不到位,活動重心偏移
部分教師語篇研讀意識和語篇研讀能力較為薄弱,不能按照WWH模式從What, Why,How三個維度進行細致準確的語篇研讀,尤其缺乏對語篇結構化知識的提煉和育人價值的挖掘。導致活動設計僅與語篇的話題有關,但偏離了語篇的內容和主題意義。
案例1 本案例授課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PEP)四年級上冊Unit2“My Schoolbag”中的“Story time”板塊。某授課教師在語篇教學結束之后設計了遷移創新類活動——書包設計大賽。活動具體實施步驟為:組長挑選書包類型—小組成員設計、涂色和組裝—組內推薦一名成員介紹書包。
在該案例的活動設計中,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組內進行書包外觀的設計、涂色和組裝,目的是為大家呈現一個最漂亮的書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沒有機會使用該語篇或本單元的核心語言進行交流,英語課暫時變成了手工制作課。在班級展示環節,學生介紹書包所用到的語言大部分都是基于已有知識儲備進行書包外觀的描述,所用的句型結構主要是There is/are...,這與該語篇或本單元的核心語言關聯甚少,學生輸出有限,導致丟失了本堂課最重要的育人價值。
(二)活動類型相混淆,活動層級及邏輯混亂或缺失
部分教師籠統地認為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活動都是對學習理解部分結構化知識的應用,但忽視了這兩類活動之間的本質區別。
案例2 本案例授課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PEP)五年級下冊Unit1“My day”中的Part B“Let’s talk”。該語篇通過Sarah周末外出購物時和營業員的對話,展現了Sarah的周末生活,核心語言為頻率副詞類詞匯及其相關的句型,如“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某授課教師在理解本課的意義和目的之后設計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問答練習—討論問題—聽錄音,跟讀對話—分角色表演對話”的活動流程。其中的“聽錄音,跟讀對話”和“分角色表演對話”重在語篇知識的內化和初級應用,屬于應用實踐類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問答練習”重在新情境中真實問題或仿真問題的解決,“討論問題”重在語篇背后的價值取向和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屬于遷移創新類活動。
(三)情境創設缺乏真實與意義,語用能力培養不足
遷移創新類活動是超越語篇的體現高階思維的活動,新創設的情境要盡量真實有意義,指向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解決和任務的完成。部分教師對此認識不足或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遷移創新類活動設計缺乏有意義的情境創設,對象和語言使用目的不明確,學生只是被動地完成語言操練任務,感受不到真實的交際需要,語用能力并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案例3 本案例授課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PEP)四年級上冊Unit4“My home”中的A“Let's talk”。該語篇是詢問物品或人物在某處的小學生日常對話,涉及的核心語言為房間類詞匯和“Where is...?Is he/she/it in the...? Yes, he/she/it is. /No, he/she/it isn’t.”等句型。某授課教師在了解語篇內容之后設計了遷移創新類活動Make a new dialogue。并通過PPT頁面來展示本課的核心句型,以及一座房屋各個房間的結構。
該案例中授課教師雖然為學生創設了一定的情境,但因為該情境中被詢問的人或物品始終無法在PPT頁面所呈現的房屋的各個房間的結構中找到,全靠學生虛擬化地構建和隨意地“編造”,這導致對話中同一問題的答案既可以是Yes也可以是No,這一設計可以說是為了語言形式的操練而操練,導致學生缺乏在真實情境下運用語言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動機和體驗,缺少語言意義的融入,因而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
(四)主題意義缺探究,文化育人貼標簽
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很關注學生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并進行細致指導,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缺乏關注,同時也缺少方法。最為常見的做法就是在課堂的最后環節附帶幾句教誨和引導的話,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去做,這種課末“貼標簽”式的育人方式往往效果不佳。
(五)活動開放性不足,學生創作思維受限
部分教師過于擔心學生的“產出”質量和學習深入程度,因而為學生搭建很多的“腳手架”或提供額外的方向性指引,這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限制了學生成長的空間,不利于教與學過程中問題的暴露與解決。
案例4 本案例授課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PEP)五年級上冊Unit6 “In a nature park”中的Part A “Let's talk”。該語篇中懷特老師帶領學生游覽了一個美麗的自然公園,涉及的核心語言為詞匯nature、forest、 lake、 river、 mountain(調整后),句型“Is there a...in the...?”以及其肯定回答和否定回答。 某授課教師在了解語篇內容之后設計了這樣的遷移創新類活動。
這名教師出示一張自然公園的地圖,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完成課堂學習單上的對話填空、組內問答及班級展演等。這個活動雖然創設了一定的情境,也確實圍繞核心語言展開,但任務要求較為封閉,學生只能機械地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無法自主遷移所學知識展開想象和進行創造,以及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和所想,這非常不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遷移創新類活動設計的重要策略
(一)找準關鍵問題,把握教學主線
教師應以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進行有效教學設計,即找準語篇的主題、內容、內涵、結構和語言等,為組織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奠定基礎和提供依據,讓學生能夠依托語篇實現學習的進階和循環。
優化后案例1語篇研讀如下。在What方面,本課為配圖故事,內容圍繞Zoom的書包展開。晚上睡覺前媽媽提醒Zoom整理自己的書包,家里的寵物貓悄悄鉆進了Zoom的書包。第二天早上Zoom吃過早飯后背著書包去上學,媽媽和Zoom都察覺到了書包有異樣。在課堂上,當山羊老師提醒Zoom拿出書本時,藏在書包里的貓沖到了講臺上,驚嚇到了山羊老師。在Why方面,作者通過Zoom整理書包這一件趣事,旨在引導學生要養成睡前主動整理書包、平時及時收納物品的好習慣等。在How方面,該故事是比較典型的取材于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故事。涉及的核心語言為本單元學生已學習過的課本名稱類詞匯,以及與故事相關的一些句式等。一是通過推理與論證,想象與創造類活動,讓學生思考和意識到Zoom行為的反面會出現什么后果,進而觸及學生的心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通過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類活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能從內在的思想意識形態進階到外顯的行為表現方面,最后能做到科學合理地整理書包,做到知行合一。
(二)重視內化運用,實現知識遷移
學生在學習理解層次上構建的新的結構化知識需要在應用實踐層次上進行鞏固,只有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促進語言運用的自主化,才能實現這一目的。因此,一定要在清楚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這兩類活動的區別和關聯的前提下,重視應用實踐類活動的足量開展,為遷移創新類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準備。同時,要科學合理地開展遷移創新類活動,讓學生在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想象與創造活動中學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優化后案例2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之后設計了分角色表演的對話活動,以幫助學生內化和鞏固新知,使他們學會分析和思辨學習的內容,創造性地優化自己的周末生活,選擇過快樂、健康、有意義的周末生活,進而做更好的自己。活動的合理優化和安排,共同促成了本課時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
(三)創設意義情境,發展語用能力
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應該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因此,遷移創新類活動一定要確保活動內容能夠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等,學生愿意積極嘗試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思想和方法等,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得體、恰當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語用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優化后案例3為學生創設的遷移創新類活動,結合單元主題和課時核心語言設計具體的活動。例如,教師在課堂活動單上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房子的框架圖,學生通過添加橫線條和豎線條把房子劃分成幾個功能不同的房間,并寫上房間的名稱。教師還可以準備若干活頁卡片,讓學生在卡片正面畫上要尋找的人或物,背面寫上該物品所在房間的名稱等。由于設計的活動和具體、真實而有意義的現實生活情境相關,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很好地調動和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和自由表達的積極性,以及學生的真實需求和愿望,使學生在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意義和完成任務的同時,實現了語言的真正運用,培養了學生的語用意識和語用能力。
(四)生成育人價值,培育文化底蘊
教師一定要發揮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依托學科內容,基于學科活動(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等學習活動),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共鳴和做出改變,從而實現育人的雙向生成。
因為遷移創新類活動最終指向的是育人,所以優化之后的案例都能很好地展現該課時該語篇育人價值的生成過程。這樣的育人方式更有說服力,能長久地留存在學生的心里面,進而形成學生素養的一部分。
(五)設計開放式活動,暢通思維渠道
開放式活動沒有規定的結果或答案,學生可以得出多種結果,封閉式活動往往只有一個結果。在遷移創新環節,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開放度高的活動,以增加學生探究、思辨和想象的機會,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高階思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優化后案例4為學生創設了遷移創新類活動。
活動一 一是組內互助,多途徑獲取旅游景點信息。讓沒去過九寨溝的學生扮演游客進行猜測;去過九寨溝的學生扮演導游進行回答。如果組內沒有導游,游客之間可以通過查看地圖及查閱旅游手冊等方式獲取景區內的具體信息。二是班級展演。三是游覽參觀。教師采用視頻的方式,帶領全體學生游覽九寨溝風景區,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與美麗,進行單元主題的情感體驗和積累。通過本單元的多課時學習,讓學生感受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等到本單元結束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四是表達情感。五是批判評價。在情境中用生成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活動二 讓學生使用課堂活動單,先在自然公園風景圖的不同位置填寫正確詞匯,后用核心句型創編書面對話。這兩個活動在設計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時要做到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用開放度較高的問題或任務讓學生產生興趣,有能力自主遷移所學知識到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遷移創新類活動是活動觀中的最高層次。學生通過遷移創新類活動,加深了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結構或語篇結構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展現正確的價值觀,實現深度學習。因此,教師更應重視遷移創新類活動的設計,做好語篇研讀,分清活動類型,把握好活動重心,精心設計較為開放的任務,帶領學生在主題情境中探究主題的意義,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在生成中育人,促進活動觀的閉環遞進,實現知識、能力到素養的轉化,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對話語篇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GH23Y0842)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寶雞實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