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行合一”提升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質量
作者:■文/馬菊濤
發布時間:2024-12-31 15:40:56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亟待解決。本文從當前小學課堂教育質量的現狀出發,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從“知行合一”理論中探究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思想認知。
在小學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接觸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同時也是塑造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關鍵環節。由于教師講解的內容有所不同,學生間存在一定差異,導致了教學效果的參差不齊。這也引發了很多問題,“知行合一”這一理論的引入,對于改變當前的現狀很有價值。“知與行”如何更好地結合,如何從中提高這門課的教學質量,是當下要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道德與法治理論性強,學生總是被動接受知識,對于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階段。現階段的應試教育也限制了道德與法治的發展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與其在生活中所能做到的是有差異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答如流,并不代表他們能在思想上真正理解諸如偉人的貢獻。
小學生在認知發展階段的思維極為活躍,往往富有想象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激活課堂氛圍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大部分時間被分配于課堂學習,學科知識的壓力已經相當沉重。由于缺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課堂缺乏生機,單調且乏味,這無疑影響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與自發性。
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路徑
1.課堂增加生活內容
教材中涉及大量知識點與概念,對學生而言,往往較為抽象,多數內容僅停留在了解與記憶層面。教師若想深入淺出地講授這些課程,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例如,在六年級上冊教材中涉及的法律知識,特別是關于人大代表的選舉及權力機構的產生與運作機制。憲法不僅保障了人民的權利,還規定了相應的義務,明確劃分了權利與義務的界限。這一界限屬于抽象概念,教師需將其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如闡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以及引用見義勇為的具體案例,以貼近教育的實質,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權利與義務的概念。
此外,教師還應向學生傳授道德的基本理念,講述如雷鋒的感人事跡,以及見義勇為的英雄是如何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指導學生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助人為樂,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與道德素養的范例。
2.“知與行”結合,走出課堂
在課堂上增加案例內容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一個過渡,更重要的是真正走出課堂,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實踐。“知行合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行”的實踐。若缺乏實際操作,學生將無法實現深刻體驗與潛在的教化效果。舉例來說,如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過程與人民所享有的選舉權,我們可以設置小型選舉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投票,也可以用舉手表決來決定班委成員,切實體會憲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深入領會國家制度的公平性與正義性。此舉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還能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在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涉及如何進行班委選舉、如何構建學生自治機制等內容,體現了人民權利的具體實踐。教師應當積極倡導這一理念,并實施民主管理制度,為學生提供更加深入理解法制觀念的契機。
3.“知行合一”的回饋機制
在講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站起來回答,這就建立了回饋機制。此時,教師不僅要回饋,學生也需要回應。這就如一個人在公交車上為你讓座,你應該說一聲“謝謝”。對于“知行合一”來說,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如果學生不按照要求去實踐課堂內容,就無法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持續實踐,這一教學內容就成了曇花一現,無法長期影響或改變學生,也無法長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國家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與義務中,建立了很多有效機制,尤其是榜樣力量的形成,為人民樹立了新的標桿。教師應當抓住合適機會,鼓勵學生不斷實踐,對他們提出表揚,讓其在持續的鼓勵中加倍努力學習。讓學生明白樂善好施、樂于助人的道理,幫助他們從小建立優良品德。
綜上所述,實現師生互動的協同作用是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的關鍵所在。基礎理論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石,同時,課堂教學中也應融入實際生活案例,培養學生的實踐思維,逐步引領學生體悟道德與法治的深層含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北大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