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教育堅守
——記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鎮安縣初級中學教師丁仕勇
作者:姚思雅 王東平
發布時間:2024-12-31 11:52:35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冬日凌晨四點,西安古城安祥靜謐、寒意逼人,車輛偶爾從身邊呼嘯而過,夜的寧靜忽然被打破!記者背著采訪設備到達西安引鎮火車站,等待開往鎮安縣初級中學的火車。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有一流的教師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人才,才能建成一流的學校。”《陜西教育》(教學)本著以刊助教促改神圣職責,及時宣傳解讀教育新政,傳播教育教學改革信息。編輯、記者觸摸校園,走進課堂,親近師生,碰撞思想,發掘并報道基層學校好課堂、好教法、好老師、好故事,全面展示新時代學校典型做法和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神風貌,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
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校園
穿過悠長隧道,繞過蜿蜒山路……這一站,《陜西教育》(教學)來到大山深處——陜西省鎮安縣初級中學。丁仕勇老師疾步走來熱情迎接。學校傍山而建,空氣微潤,清新美麗,藤枝環繞樹木,樹葉昂揚伸展。拾級而上是教學樓、行政樓、圖書實驗樓……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師德的高度就是發展的高度,教研的高度就是質量的高度。”教學樓墻面上三行大字赫然映入眼簾,彰顯學校的育人使命與重大責任!
“放眼世界,熱愛祖國,大美陜西,愛我鎮安。”教學樓墻面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陜西地圖、鎮安地圖旁的十六字也讓我們看到了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用心之舉,培養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走進課堂,教學秩序井然,教師準備充分,授課充滿激情,師者形象躍然紙上;學生聽課認真,積極回答問題,流露出對知識的渴盼之情。校園處處彰顯健康、文明、和諧、向上的精神風貌。
做躬耕教壇的堅守者
“全國模范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享受陜西省勞模待遇,正高級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第五批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名師培養對象,陜西省中小學物理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掛滿工作室整個墻面的榮譽和家長的好評、學生的信任尊敬”這是近三十年如一日大山深處教育堅守的最好印證,是對躬耕教壇的丁仕勇老師最好的肯定和褒獎!
“我很普通,沒做過什么大事兒,這么多年就是專心教書。1996年我踏上三尺講臺,不知不覺快三十年了,天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我覺得很開心、特踏實,有同事、領導的幫助和鼓勵,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感!”丁老師說。
面對眾多榮譽,丁老師提及最多的是一路幫助過他的領導和同事。今天獲得的一切榮譽,他認為都是幸運之神的眷顧,過往艱辛只字未提。
從偏僻的鄉村小學來到相對繁華的鄉鎮初中,在外人看來短短的路,丁老師卻一步一個腳印走了很久。他關心學生的學習進度,專心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向同行、專家請教教學心得,不分晝夜地觀看各類課堂實錄汲取營養。
“您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教學視頻呢?”記者好奇地問。丁老師微微一笑,說:“當時學習條件有限,沒有外出學習機會,沒有更多專業成長途徑,我只有通過觀看其他優秀教師的授課視頻,學習他人長處,獲取更多信息與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我將別的老師的視頻講解和自己的課反復對照,揣摩這個知識點他為什么會這樣講,如果我也這么講,教學效果會怎樣?”
對話中記者了解到基層教師面臨的困境及他們克服萬難勇攀高峰的決心。
“當然,也不能一味地死搬硬套別人的課堂經驗,要考慮學情,借鑒性地引用,之后一定要做好反思總結。反思,可以讓一個人遠離被動成長。”“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為名師。著名教育家葉瀾曾這樣說。”與丁老師聊起教育教學,他的話匣子一下子就被打開了,立刻神采飛揚,“就是要努力地由模仿過渡到靈活使用,再到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最后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拓寬學生思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丁老師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尤其對課堂教學的打磨和教學管理工作總是精益求精。他通過外出學習、培訓等方式,不斷摸索嘗試改進教育教學方式。”辦公室李主任對記者說。
拼搏不僅帶來了教學上的突飛猛進,也吸引來繁華都市的“橄欖枝”。面對外界的優厚待遇,丁老師敞開心扉和記者談了談自己的想法。“往小了說,如果我走出大山,去條件更優越的學校,對我的發展可能會更好,但這也意味著對老人的關愛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等的缺席。往大了說,我今天獲得的一切,是在大家的幫助下取得的,如果我離開我所扎根的這片土地,怎么對得住信任我、培養我的人和這片沃土?”
丁老師的話就像這片土地一樣樸實無華:“其實目前鄉鎮學校國家投入力度很大,省上和地方都很重視,硬件設施現在都很好。可能從某些層面來說,師資力量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會弱一些,教師也有所流失,但我深愛這片土地,愿意堅守在基層教育大地上去發光發熱。”
“丁老師在教學實踐反思中盛開出最美的‘快樂學習法’之花。他帶領學生做物理實驗時,注重激趣,重視培養學生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追求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劉老師說。
“我其實并沒有刻意地追求所謂的教育教學風格,我覺得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一定要說,就用‘仁愛’‘換位’‘激情’‘思維’‘實踐’十個字來概括。”短短十字,是丁老師的教育教學總結與升華。
數學唐老師說:“丁老師的課堂是簡約的,他會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的興趣一旦被點燃,學生就會有強烈的探究意識,更愿意去攻克學習中的困難。”
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棵向著太陽生長的幼苗,我們教師除了愛護和鼓勵學生,還要給學生自由生長的空間。”丁老師說,“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厭惡一個學生就等于毀掉一個學生。要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給予學生愛的滋潤、知識的澆灌,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主、幸福、健康地成長!”
“教師要換位思考,體驗一下學生的學習生活,再來反思教與學是否和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學會換位思考也是丁老師和學生和睦相處的秘訣所在。
“教師的激情能激起學生渴求知識、努力學習的熱情,從而有效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丁老師激情昂揚地說,“現在提倡學科融合教育理念。知識是相通的,教物理,教師不僅要懂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相關知識,還要融合生活常識講解教學內容,學生才容易理解。”
“學到相關知識時,丁老師就給我們布置一些實踐類作業,比如,讓我們觀察家里的電表,讓我們了解電池正負極及其作用,讓我們自己制作簡單的實驗儀器等。我們非常感興趣,喜歡這樣的作業。”王同學說。
丁老師翻翻課本繼續說道:“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們應用問題來點燃學生的智慧之火。教師創設開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使學生圍繞某類主題調查搜索、加工、處理應用相關信息,回答或解決現實問題。”
“丁老師上課精神飽滿,富有激情,聲音洪亮,經常啟發我們,引導我們主動思考、探究問題。”張同學說。
談及對教育的理解,丁老師娓娓道來:“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發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進生活;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學會創造;不是記住別人的思考,而是產生自己的思考。體驗才是真正的學習、深刻的學習,是學習的核心,是開發悟性的途徑。”
做教師成長的引領者
一份份書寫工整的教案、反思,一本本教育教學專著、教學雜志摞在丁老師的辦公桌上,那么耀眼。
“丁老師專注教育教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從未改變。要說改變,那就是他在摸索實踐中一步步成長為省名師培養對象,帶領和培養更多的青年教師站穩講臺,指導青年教師分析教材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趙老師說,“他賽教前帶領教師研讀課標,說課,評課,反復磨課。他無私的分享與指導讓很多青年教師實現了彎道超車。他引領青年教師扎根大山,在孩子們最純真的笑臉上遇見更好的自己。”
“丁老師非常愿意給青年教師機會,有好的資源也會第一時間推送給我們,這對我們的專業成長幫助很大。”朱老師對記者說。
“丁老師外出學習歸來,總是給我們分享外校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學習心得,我們特別感恩丁老師。”李主任說。
此刻,掛滿丁老師名師工作室的學校優秀教師風采就是對山區教育無聲的真情告白。
談起正在鎮安讀高二的兒子時,丁老師心里抑制不住的愧疚,因為平日工作繁忙給予孩子關愛太少。
“丁老師的兒子住校,一周回一次家。丁老師呀,是真正把學校當成家了!”趙老師說。
深知父親肩上背負重大責任,懂事的兒子把對父親的理解和期許都寫進了作文:“我的爸爸平時工作特別認真,很辛苦,早上6點起床,晚上常常10點多才回家。晚上值班時會走遍全校,看學生有沒有關燈,哪里有沒有安全隱患。父親很少陪我,有事時總是我去學校找他……從爸爸身上我懂得了要做一個勇擔責任、吃苦耐勞、努力上進的人!”
“我是一位平凡的老師,是黨和國家、學校給了我成長的機會和發展的平臺,我很幸運!榮譽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和鞭策,鼓舞我繼續堅守大山,為這里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綿薄之力!”丁老師意味深長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