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以大寨小學“蘋果谷”課程為例
作者:■文/王富貴 李 華
發布時間:2024-12-26 10:01:3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鄉土課程是鄉村學?;谒诘氐臍v史文化、地域特色和自然資源等,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采用相契合的教學方式和多維度的評價形成的課程體系。鄉村學校可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鄉土文化等資源進行鄉土課程建設,承擔傳承鄉土文化的重任,實現城鄉學校的積極互動、雙向賦能,推動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大寨小學位于“中國蘋果之鄉”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2015年,學校依托當地資源,從農耕、節氣、蘋果、社團、節日和研學六個方面,尋求鄉村學校發展的突圍之道;2019年,學校形成了包含五門課程和六大主題活動的“蘋果谷”課程;2023年,學校將“蘋果谷”課程設置為四大課程、空間課程和親子課程。本文以大寨小學“蘋果谷”課程為例,探討鄉村學校鄉土課程的特點及生命力。
一、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特點
大寨小學的辦學理念是“辦以蘋果為核心的自然生態教育,相信孩子一起生長”?!疤O果”是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是生活的具象體現;“自然”是尊重教育發展規律;“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相信”是師德體現;“一起”是由內而外的教育生態。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是一種在地化教育實踐,彰顯了“貼近生活,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一)指向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
培育鄉村之智,激發鄉村之愛,使學生實現生命的充實與完滿。首先,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目標是實現有根的教育,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還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育鄉村學生的鄉土文化認同感和鄉土情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其次,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指向學生真實的學習,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感。最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知識,在實踐中提升技能。
(二)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內容
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以及陳鶴琴先生“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強調了教育要與當地的一方水土相聯系,與生活、生態、生命相關聯,通過生活世界中的地方性知識和在地化知識生長出科學世界的科學知識。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是貼近生活的、自下而上的、系統的鄉土教育實踐。一方面,鄉土課程內容是接近師生生活的、觸手可及的、低成本的,與生活息息相關,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另一方面,鄉土課程是與國家課程相融合的,要與國家課程保持對話,是國家課程的在地化實踐。鄉土課程能增進學生的理解力,將已知與未知建立聯系,是系統的、科學的、持續生成的。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鄉土課程的教學手段、場景是多樣的,它使教育的發生不局限于教室內,學校的多個空間都可以開展鄉土課程,從而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學習場”。鄉土課程教學方式踐行“教學做合一”這一理念,師生的教與學是相通的,是共同成長的。一方面,鄉土課程的課堂在校內、在社區,在歷史、在現在、在未來。以天地為課堂,以萬物為教材,鄉土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靈活,混齡教學在鄉土課程教學中是可以實現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鄉村學校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另一方面,鄉土課程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在探究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潤澤生命,發展核心素養。
(四)靈活且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關注學生的各項發展,因此鄉土課程的評價方式是靈活且多元的。在評價主體上,有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家長和社會的評價,從而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我;在評價內容上,涉及知識、能力、精神成長等多方面;在評價標準上,我們注重過程性評價,因為教育不單發生在課堂上,還發生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二、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生命力
從鄉土課程本身出發,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何以延續,這也就是回答鄉土課程的生命力這一問題,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的生命力體現在與生活的關系、與素養的關系、與人性的關系。
(一)與生活的關系:連接過去,滿足當下,啟迪未來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不是簡單地重復傳統鄉土文化,而是基于學生生活需要有選擇地對鄉土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以過去、現在與未來為時間線,拓寬鄉土課程的廣度、挖掘鄉土課程的深度。
“憶風潤園”農耕教育課程借助傳統農耕背景下的農具和生活用具開發實踐課程,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認識家鄉、認同家鄉。“小蘋果生活家”的核心思想是“食為天、康為本、儉為德、和為美”,“悅享生活創意工坊”課程的核心是“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白匀粚W堂課程”帶領學生探究靜寧蘋果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致富果”人與自我的關系、“德美果”人與社會的關系、“生態果”人與自然的關系、“教育果”人與未來的關系。“蘋果百花園”現代有機蘋果種植課程,既有向世界、向萬物學習的視野,又有百花齊放的育人期待。“百花園中的科技”主題課程借助“果園氣象站—觀云臺”“雨水收集系統—集思池”“智慧果園系統—土壤檢測、太陽能發電和自動滴灌”以及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使學生認識科學、生態的蘋果種植,意識到科技創造美好生活。
(二)與素養的關系:學科融合,聚焦素養,成就學生
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立足鄉土,與學科課程相融合,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鄉村學校通過鄉土課程建設持續“播種”,使學生逐漸建立“附近”這一概念,認識、認同腳下的土地并建立情感聯結,補足精神之鈣,成為“有根”之人。鄉土課程將鄉村學校與社會、學生學習與生活相聯系,是“五育融合”的課程實踐,使得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與可能,在復雜的情境體驗中錘煉主體精神,指向學生的精神成長,促進鄉村學生個性化及全面發展?!豆闾皆础氛n程將多學科知識融入一個主題進行學習,用自然的力量啟迪學生求真、向善,在持續探究與體驗中了解家鄉的人、事、物等,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豆嚴_紛》課程基于學生所處鄉土環境所設計,是研究各種現象產生和變化的原因,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美、發現美,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回答“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怎樣可以更幸福地生活?”。《果創未來》課程以“人類經濟活動、投入和產出、決策和管理”為內容,關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關注個人成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回答“我去向哪里?”。在《果殖生長》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近自然,對自然界生命深懷敬畏,進而探索自我,關愛生命,并在這一過程中追尋個人生命的價值實現與意義構建。
(三)與人性的關系:滿足需求,多元結合,共同成長
鄉村學校要準確定位,挖掘并用好當地資源,將鄉土課程建設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核心陣地,通過自下而上的改革完成“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中積極聯動、相互滋養。鄉村學校的鄉土課程建設是基于人性需求滿足之下的多元聯結與共同成長,這表現在:鄉土課程內容要貼合學生的興趣、需要,教師要在鄉土課程建設中實現自我發展。2022年,大寨小學成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鄉村振興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基地”,這是一種高校科研帶動、地方教育行政推動、公益組織助力的教育生態。2023年,大寨小學被靜寧縣教育局認定為“勞動教育基地”,與靜寧縣實驗小學、新城小學、靜寧四中、靜寧城川學區定向互動,為這些學校提供鄉土課程相關教學與實踐的資源。學校還與平涼市臨洮縣的學校結對,這些都是基于鄉土課程建設的結合。
大寨小學“蘋果谷”課程的持續實踐與創新,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鄉村學校鄉土課程建設在實現教育公平、推動教育創新以及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的潛力與價值。未來,期待這樣的課程體系繼續被優化和推廣,使更多的鄉村學校能利用自身特色進行教育改革創新,在鄉村振興和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大寨小學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幼兒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