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核心,也是民族發展中最基礎和最持久的推動力。作為凝聚鄉村振興精神力量的鄉村文化,更應緊跟鄉村振興的步伐,為新農村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鄉村教育肩負著推動鄉村振興的重任,語文課堂更是培養學生認同和傳承鄉村文化、提高教學創新力和育人實踐力的重要途徑。在全球一體化、建設教育強國背景下,在語文課程中融入鄉村文化資源,構建富有時代氣息、本土特色的語文課堂已成為鄉村振興新的發力點。

一、依托鄉村歷史資源,培養文化傳承力

鄉村資源一般具有地域特色,蘊含文化傳統,兼有歷史遺跡,是學生身邊最真實、最生動的語文教材,將鄉村歷史文化元素融入課堂中,學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鄉村文化,深刻認識語文的魅力和作用。

勉縣定軍山鎮諸葛小學位于三國圣地——武侯墓附近,學校以地理位置的優越,采用閱讀三國文化、欣賞三國文化、講解三國文化等方式,開發了“鄉村文化、語文有趣”的專題課程,讓學生深入全面了解本地文化和家鄉歷史。在“閱讀三國文化”活動中,學生收集、整理本地的歷史和文化故事,閱讀《少年讀三國》《三國演義》等經典書目。教師在執教《草船借箭》前,學生就明白了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故被稱為“三國圣地”。同時,部分條件允許的學生由父母帶去諸葛古鎮、武侯祠、武侯墓參觀,實地“欣賞三國文化”。學生看到了武侯祠內文物豐富,匾聯層層,碑石林立,古樹名木;看到了集三國文化、諸葛文化與民俗民藝為一體的“諸葛古鎮”;看到了蕩氣回腸的表演《出師表》……

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不僅了解到了本土文化的內涵,還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采用文化浸潤和文化輸出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是積極的、高效的,自覺的審美意識、高雅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家鄉的情感悄然形成,學生全方位體驗和感知家鄉民俗文化,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教師要引導學生爭做鄉村地域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讓鄉韻悠長、鄉味遠播。

二、善用鄉村紅色資源,增強文化自信力

美國學者格爾茨認為,地方知識具有文化性質,關注于“本土文化被認同”的問題,即本土文化是能夠左右社會信念和自身價值取向的。教師可以利用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建設語文課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地域文化,為后期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圖書館、文化館等地開展閱讀活動,學生接觸到優秀的鄉村文化作品;在歷史名人紀念館、文化遺址等地開展實地參觀考察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文化的力量,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寧強大安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理想信念”為主題的革命題材文章時,教師組織學生參觀位于寧強縣大安鎮烈金壩村的陳錦章烈士故居。在紀念館內,學生通過瞻仰珍貴的歷史資料、觀看革命圖文資料、聆聽陳錦章烈士生平事跡與長征一家人可歌可泣的故事,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為黨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和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感受到了革命氣節和民族精神。有學生在日記里記錄著活動感受:“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忠誠報國是每個公民應恪守的誓言”“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幸福,這是我們從小就應該懂得的道理”“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和平生活,也將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勇往直前”。顯而易見,獨特的本土文化資源發揮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化價值,學生對革命文化高度認同、自覺接納和衷心熱愛,愛國情感已深深根植于他們的心田。

三、融入鄉村傳統文化,凸顯教學創新力

鄉村文化資源涵蓋語言、文學、歷史、地理、自然等多個方面的知識。蘊含農耕智慧的二十四節氣民俗文化,將天文、自然和民俗實現巧妙結合,衍生出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有無數文人墨客都為之留下了數不盡的美文妙句。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鄉村民俗文化的融入,豐富語文課堂內容,凸顯教學創新力。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沉淀和智慧的結晶,也是引導學生感受鄉村民俗文化的最佳載體。以“二十四節氣”為例,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誦讀關于“二十四節氣”的經典古詩文。“立春”誦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谷雨”誦周樸的《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夏至”誦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立秋”誦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覽鏡》,“大雪”誦元稹的《詠廿四氣詩 · 大雪十一月節》。學生對節氣景象展開豐富想象,讓其沉浸于作者獨特的情感之中,將自身對節氣的感悟融入其中,準確領悟到了古詩詞借景抒情的獨特魅力。借助古詩意象,教師引導學生從詩歌語言、整體意境和文化內涵三個方面感悟節氣之美,體會詩人對自然萬物生長規律的深刻認識。學生漫步在節氣詩里,徜徉于四季輪回與時光更替的詩意中,在經典誦讀中與母語親密接觸,不僅感受到了經典古詩文的魅力,更感受到了“二十四節氣”鄉村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來積累語言經驗。以“二十四節氣”為例,節氣交替以及由此帶來的氣候變化使學生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感,我們以此為契機設計“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使學生從活動中領略鄉村民俗文化。教師可以這樣設計“聽”的活動:立春時節,聽朱自清先生的《春》,帶領學生進入一派新鮮氣象的春季;立夏之時,聽作家梁容若《夏天里的成長》中的“萬物拔節生長的生命力”。設計“讀”的活動:秋分時節,讀近代詩人劉大白的《秋晚的江上》,感受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小雪之際,師生共讀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看雪景過后山間美妙的景色,體會一種冬日溫柔的美。設計“說”的活動:請學生說說不同節氣,給你帶來的不一樣感受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設計“寫”的活動:引導學生將所獲所想、所理解付諸實踐。用二十四節氣作為作文材料,促使學生重回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使文章內容充實、具體。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選不同節氣書寫對聯,編諺語或者歇后語等。

四、結合鄉村自然資源,提升課堂實踐力

鄉村資源包括當地的自然資源,如山水、森林、田野等,我們可將其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會山水田園的美妙之處。此外,結合當地鄉村生活常識,教師可組織學生實地調查和采集,體驗本土資源的獨特之處,了解和掌握區域自然和人文資源,并將其融入語文學習中,使學生了解鄉村的文化內涵,以提升課堂實踐能力。

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可以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應利用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他們在多樣的社會實踐中學習語文。

西鄉縣地處秦巴山區,是全國第二大富硒地理帶和中國最北端茶區,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產茶縣。境內茶園遍布,錯落起伏;層層翠色,綠波涌動,頗為壯觀,最有代表性的午子仙毫、午子毛尖享譽全國。教師運用該鄉村資源,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積累社會經驗的最佳途徑。峽口鎮中心小學的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峽口鎮江榜村的茶廠,讓學生體驗采茶制茶工藝、學習茶禮茶藝,近距離感受鄉村文化。學生背著小竹簍,系上小圍裙,在采茶人的帶領和指導下當起了“小小采茶工”。帶著剛采的茶葉回到茶廠,學生還能參觀工人如何對茶葉進行殺青、攤涼、揉捻、理條、烘干,領略茶人匠心的內涵。最后,學生在茶藝師的帶領下學習茶禮茶藝,進行泡茶實踐操作。回到學校后,學生紛紛用文字記錄采茶過程,將所見所聞所感訴諸筆尖。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勞動技能,有了親近自然的機會。同時,學生也會發現語文課堂外延的豐富性,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通過走進大自然研學,培養了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增強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和熱愛,提升了課堂實踐能力。

總之,鄉村文化資源融入和應用是語文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議題。以鄉村文化資源構建“四力”(文化傳承力、文化自信力、教學創新力、課堂實踐力)語文課堂,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感受,還有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厚植學生的鄉村情感,增強學生的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建立鄉村文化振興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