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樂學院創排的舞蹈作品《俑生俑事》亮相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評比賽場,并以97.87高分位列古典舞終評第三,實現了學校原創舞蹈作品在該獎項上的重大突破,也成為陜西在“荷花獎”舞臺上取得的歷史最好成績。

作為西北唯一獨立建制的音樂院校,西安音樂學院始終將改革擺在突出位置,構建起以“藝術思政”為引領,“藝術人文”為基石,“藝術科技、藝術健康”為兩翼,“周秦漢唐音樂文化、西北地域音樂文化、秦派風格音樂文化、陜甘寧邊區紅色音樂文化”四大辦學傳統為支撐,“專業藝術教育”為核心的“11241”育人大格局,為培養高質量拔尖創新型音樂舞蹈表演人才,走出了一條具有西音特色的藝術類高校實踐育人新范式。

以“教學”為核心,探索創新模式育英才

學校緊跟教育強國、文化強國戰略部署,不斷優化專業建設規劃,強化學以致用與產教融合相統一,打通“新質生產力、美育浸潤、藝術療愈、非遺傳承”等新興與交叉專業壁壘,通過“跨界融合創新”實現了“產教融合”目標。如在藝術院校中率先提出“藝術思政”理念,以人文通識類課程群建設,引領“專業技術化”向“學科人文化”拓展,建立“虛擬現實國際合作創新中心”,以音樂人工智能推動數智化音樂教學,以及藝術療愈專業課程成為學科建設新的增長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科專業成功獲批等等,更多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西音落地,學生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復合性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在前期“優才計劃”基礎上,今年學校又專門出臺“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為各類人才制定“一人一策”“量體裁衣”的個性化培養計劃,建立貫通附中、本科和研究生,從優秀人才、拔尖人才到青年音樂家的分層分類人才培養機制。近三年,學校培養扎根西部、服務地方的基礎教育師資和行業應用型人才已有3000余人,進一步增強了地方藝術類高校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以“創作”為牽引,激發原創活力鑄精品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創作更多高質量、原創性藝術精品,將專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等要素有機融合,集中全校優勢資源,設立“揭榜掛帥”項目,通過“張榜”出題、“揭榜”攻堅、“評榜”問效、“獎榜”支持,進一步激勵重大標志性藝術成果的涌現,充分激發全校師生科研創作的內生動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以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一帶一路”音樂文化高等研究院、藝術博物館、虛擬現實與國際化技術國際合作創新中心等四大科研實踐平臺逐漸完善,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類科研基地、西部電影音樂創作與評論研究基地成功獲批,“西安鼓樂表演人才培養”“大宅門寫意”獲批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推出一系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兼具時代特點的專著和曲集,提升了學校整體科研水平,有效促進了學校“有組織科研”形態轉變和團隊構建。近兩年學校精心打磨,推出大型交響曲《九曲黃河》《渭北風云》、交響合唱《大河之魂》等原創作品,先后在全國各地精彩亮相,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成為藝術科研成果的孵化、培育與轉化的標志性成果,并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生態保護的西北支脈作出積極貢獻。

以“舞臺”為檢驗,拓展實踐平臺展成果

舞臺藝術實踐是音樂舞蹈類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為鍛造學生舞臺實踐能力,學校充分發揮地處古城西安的特殊地緣優勢和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推進藝術實踐與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融合發展。每年舉辦的“藝術展演月”,累計組織各類實踐活動近百場,打通了“教學—舞臺”的無縫連接,成為學校一項重要標志性品牌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荷花獎”“桃李杯”等國內外的藝術比賽和演出活動,百余名學生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上獲獎,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平臺。近年來,學校立足新發展格局,完成央視春晚、央視中秋晚會、全國“十四運”“中國-中亞峰會”等重大活動的開閉幕式文藝展演等。立足人民精神需求,參與關中“忙罷藝術節”,將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音樂送到田間地頭,深入大中小學校、社區基層一線完成惠民演出,通過組建文藝小分隊,用來自人民的藝術服務大眾,潤澤百姓心田,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藝術水平和舞臺表現力,更增強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了以藝術高等教育的發展壯大,不斷促進新時代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以此次《俑生俑事》取得成功為契機,西安音樂學院將繼續秉承傳統,銳意改革,吐故納新,在舞臺實踐中開拓創新,在專業比賽中錘煉技能,在社會服務中增強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創作更多高品質、富有文化內涵的原創藝術作品,培育更多具備扎實技藝、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優秀表演人才,在文化強國建設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奏響更加激昂的文化樂章。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