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語言無疑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無論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是在課后與學生交流思想,教師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如何運用語言策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成長,成為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在閱讀了《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的靈感與藝術》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書中提到的許多語言策略值得我們一線教師認真學習和實踐。

采用中立性措辭,激勵學生更自信地捍衛自己的答案

在課堂的互動環節中,無論是老師提問學生作答,還是學生在練習時老師進行點撥,老師往往會對學生的答案做出正誤的判斷。諸如“這題你做得對嗎?”“答案是這個嗎?”“你再好好想想”等話語,不經意間便流露出了對學生的質疑。

然而,本書作者提出了一種別開生面的實驗方法:無論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特別是在學生答對的情況下向其提問,會產生更佳的實驗效果。這個具有魔力的問題就是:“你確定嗎?”乍一看,這個問題似乎是在暗示學生所作的答案有誤。但實際上,作者在書中闡釋了它的真正用意:在與學生交流時,我們應將這個問題“重置”到其最初的中立意義,以此激勵學生,讓他們能夠更加堅定地捍衛自己的答案。

這一觀點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一句看似平淡的“你確定嗎?”竟然蘊含著如此巨大的力量。羅伯特在書中進一步指出,在教育領域,學生普遍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缺失”,而我們可以通過這種不帶任何預設判斷的“你確定嗎?”來逐步調整學生已經固化的自我懷疑傾向,向學生傳達這樣的信息:“我并沒有說你的答案是錯誤的,我只是在詢問你是否確定。”“我問你是否確定,并不意味著你的答案就是錯的。”這些表述與我們通常對“你確定嗎?”這句話的解讀截然相反。盡管這種重新調整的過程如同爬坡一樣艱難,但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卻有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與學生交流時確實需要字斟句酌。恰當的語言表達能夠增強學生的信任感,讓他們更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借助時空旅行思維,喚醒學生的進步意識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僅僅是機械地灌輸知識嗎?我們常引用那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調教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至關重要。然而,在實踐中,我們卻時常會偏離這一初衷,不自覺地陷入單純追求知識點的掌握的窠臼。

本書作者獨具匠心地提出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即通過一種特殊的思維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自我認知。這個實驗的核心在于一句看似簡單卻深具魔力的話語:“好的,簡斯,看來你現在已經豁然開朗了。那么,你能否穿越時空,回到十秒鐘之前,向那個尚未領悟的簡斯解釋她此刻的疑惑呢?”通過這樣的設問,學生被迫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在短短幾秒內的成長與蛻變。

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這種能夠激發學生自我進步意識的引導卻少之又少。當學生給出正確答案時,我們往往只是簡單地以“很好”“不錯”之類的詞匯作為回應,卻忽略了這其實是一次寶貴的促使學生進步的機會。我們未能充分利用這些時刻,去引導學生深入反思、自我激勵,從而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通過引入時空旅行思維,我們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持續進步的意識。

巧妙運用“暫停—繼續”策略,帶領學生走出閱讀恐懼的陰影

面對冗長的文章,許多學生往往望而卻步,心生畏懼。無論是在語文閱讀理解的練習中,還是在數學應用題的解讀中,一連串的段落仿佛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鴻溝。這種對閱讀和難題的恐懼,若不及時加以引導,恐將演化為更深層次的對學習的恐慌。

然而,我們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往往習慣性地將責任歸咎于學生自身。有些老師可能會抱怨:“我們已經嘗試讓學生反復閱讀,可他們就是無法理解。”更有甚者,一些老師自身也潛藏著對閱讀的恐懼,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地傳遞給學生,從而加劇了學生的困擾。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克服閱讀恐懼呢?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頗具巧思的策略——“暫停—繼續”。具體而言,在學生閱讀數句之后,教師要適時喊“暫停”,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此時,教師可從兩個角度進行提問,一是回顧已讀內容,如詢問:“你剛才讀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這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已讀內容。二是展望未讀部分,如提問:“你希望接下來讀到什么?”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后面內容要傳遞的信息。

作者強調,“暫停—繼續”策略適用于各類閱讀任務。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運用這一方法,便能引導學生逐漸養成在閱讀中適時停頓、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文章主旨,更能讓他們在閱讀的海洋中暢游自如,領略文字背后的深邃思想。

《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的靈感與藝術》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語言策略在學生學習成長中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運用恰當的語言策略來引導學生。無論是中立性語言、時空旅行思維,還是“暫停—繼續”策略,都是我們可以借鑒和運用的有效工具。當然,這些策略并不是孤立的,需要我們將之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中心完小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