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德育滲透             魏巧芳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德育滲透。

1.從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誠實守信等。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深入挖掘這些元素,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為感染學生。同時,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課堂辯論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德育。教師也可以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德育的重要性。

3.在課外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朗誦比賽、征文比賽、公益活動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他人。如在組織朗誦比賽時,可以選擇一些有德育內涵的詩歌,讓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所傳遞的美好情感和道德力量。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他們感受人性的光輝和善良的力量。如在學習《三字經》和《弟子規》等經典讀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中感悟尊敬師長、孝順父母、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

4.加強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德育滲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應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溝通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家長應注重言傳身教,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總而言之,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進行課堂討論和寫作練習,以及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能夠巧妙地將德育融入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和行為習慣。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城關第二小學


“智識”比“知識”更重要                   賀曉萱

在“百度知道”的時代,想獲取知識很容易,只要搜索一下,幾秒鐘電子屏幕上就可以出現想要的信息,遠比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的內容要多很多。因此,經常出現教師可能會被互聯網所取代的議論。

事實果真如此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什么是知識?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從表面上看,教師讓學生記住概念、原理、公式、法則,并求解出相關的問題,學生似乎就掌握了知識。但是,在高質量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教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知識,而是以知識傳授為載體的智識。

智識是以知識為載體但超越知識本身的內容,例如方法、智慧、態度等。知識是模仿,智識是創造;知識是被動的接納,智識是主動的滲透;知識是把書本和表象攝入底片的“照相機”,智識是洞悉事物本質和內核的“透視儀”。

由此可見,讓學生掌握知識相對比較容易,但要提高學生的智識需要教師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其一,要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上下功夫。一個缺少家國情懷及社會責任感的人,很難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基于學科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遠大理想。

其二,要在學習的方法論上下功夫。學習僅僅靠記、背、練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掌握方法,記住的知識很難被激活,較難轉化為智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使用科學的方法,如突破既有概念進行大膽猜想、在不同的情境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等。

其三,要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智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具備較強的意志力,教師要教導學生養成面對失敗不氣餒、面對成功不驕傲、面對誘惑不動心和面對困難不動搖的心態,堅守自己的初心,在屬于自己的賽道上始終保持跋涉的姿態。

知識與智識是有區別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很難具備智識;擁有智識,才能學到更多知識。只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提質增效,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小學


如何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的班主任?             崔秀芳

對于學校來說,班主任是學校班級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對于家長來說,班主任架起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橋梁,是他們了解學校的窗口。對于學生來說。班主任是他們的領路人和主心骨。一名優秀的班主任能讓學校放心、家長暖心、學生開心。那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呢?筆者認為應該扮演好三種角色。

1.家長的角色。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不同學校。如何讓他們從陌生到熟識,一方面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帶領學生辦板報、設計文化墻,在班級內征集班訓、班歌、班級口號等,建設獨特、有感染力的班級文化,另一方面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班級制度。正所謂國有國法,班有班規。筆者認為,班規不宜過多,要有針對性,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如遲到問題、作業問題、值日問題等來制定班級制度。針對違紀現象,要制定恰當的處罰制度,可以吸納學生的意見,便于日后的管理與落實。

2.老師的角色。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成為一名優秀班主任的前提是成為一名好老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并將這種熱愛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學生。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教學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獲得知識,領悟學習方法。

3.朋友的角色。在師生交往中,老師往往是主動的一方,學生則是被動的一方,所以想要和學生成為朋友,老師要主動出擊。如班上有一位性格很內向的學生,上課總是低著頭。我了解到他擅長畫畫后,便請他給我畫一幅畫,他聽到后非常開心。隨后我們的交流逐漸增多,關系也越來越融洽。這樣的互動也許不能改變學生的性格,但可以讓他們的臉上有光彩,眼中有微笑,有助于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是寬嚴相濟的家長,又是具備專業素養的老師,也是無話不談的朋友,如果你是這樣的班主任,一定會深受學生喜愛。

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第五中學


探尋·堅守·傳承            郭 靜

——致敬山區教師

他們用愛心滋養學生的心靈,

他們用火種點亮學生的未來。

他們用質樸澆灌著桃李芬芳,

他們用匠心潤育著萬千學子。

他們自從投身教育,就堅守在山區,用責任與擔當鑄就教師之魂。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篇章,從中尋找成為教師的意義。

場景一

她一步一步爬著曲折的山路,汗水遮擋了視線,腰腿也不聽使喚,走到四肢麻木,終于爬上了山頭,來到這里,遇見了這些孩子們。她倚靠在歪脖樹上,一群孩子從遠處跑來,在她身邊蹦跳著、歡呼著,表達著喜悅??粗麄冎赡鄣男δ?,她的眼眶漸漸濕潤,不由得上前緊緊擁抱他們。他們親昵地喊著:“老師!老師!”她一句句應答,默默在心底決定,一定要讓他們明白讀書的意義,帶領他們翻越這座山。那一刻,她明白為人師者所要承擔的責任。

場景二

陽光還未灑滿大地,清脆的鈴聲就已經響起。他們整齊地排成一行,每個人手里捧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在簡陋的教室里,他們認真閱讀著、書寫著、計算著。日頭升起,氣溫逐漸升高,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衫,但他們的眼中只有對讀書的渴望。她深感欣慰,那一刻,她懂得教書育人將是她畢生的追求。

場景三

陽光籠罩山腰的時候,她站在山頭,穿著白紗裙,迎著清晨的陣陣微風,眼神依然篤定,目光依然堅定,手里捧著那本《第56號教室的奇跡》。她指著手中的書,對孩子們說道:“書是帶領我們前進的光,我們要相信光,追逐光,成為光!”學生們炯炯的目光正是她躬耕三尺講臺的力量之源。

歲月見證付出。她用行動踐行“一年一個臺階,一屆一份答卷”的莊嚴承諾。肩膀窄窄卻挑起了山區孩子們的未來。她是孜孜不倦的筑夢者,以熹微燈火,點燃了山區孩子們的燦爛星河。

教育傳承的無窮力量正是為人師者的初心。一位優秀的教師可以影響無數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又可以繼續傳承教育精神,影響更多的人。這種傳承讓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更讓人類的智慧和文明得以延續和傳承。

作者單位:陜西省韓城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