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中小學教師減負”不僅是一個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還是教育的痛點問題。長期以來,基層教育工作者被各種繁復的社會事務深深“困擾”,成為“投票”“接待”“填表”等一系列社會事務的“主力軍”,忙碌在“會山文海”中,神圣的教育教學工作反而成了社會事務的“附屬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

2021年,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陜西省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清單在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規范精簡相關報表填寫工作、規范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事宜等方面明確作出15條規定,為全面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據。

面對“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這一現實難題,如何破題、解題?最重要的是要持續推動并堅決落實好黨和國家為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出臺的一系列舉措。此外,筆者以為,還須克服以下“三性”。

一、克服單一性

“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話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努力,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單一的力量。首先,政府部門作為政策的監督者與執行者,要率先垂范,自上而下嚴格要求,把握好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等評判尺度,杜絕強行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社會事務“隨意”進入校園,為一線教師工作“加碼”。其次,教育主管部門要發揮好上下銜接的“鏈條作用”,促進上下有效溝通,既要把基層學校的發展困境摸清,又要把上級部門對一線教師的溫暖關懷送到,切實肩負起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的職責,加強審核把關力度,敢于對一切肆意增加教師非教學負擔的任務和個人行為叫停。最后,學校應該主動作為,積極行動,科學、合理地分配工作任務。

二、克服機械性

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久久為功的恒心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校要遵循辯證看待與靈活處理的原則,切忌搞“一刀切”。譬如,針對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防溺水教育、消防安全、禁毒防艾、家庭教育等宣傳類進校園活動,學校要根據活動的針對性和適宜性,分年級、有選擇地開展。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弱化以前過分強調收集與完善過程性資料的“硬性”指標要求,淡化各類表格重復填寫的額外要求,要用好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等數據庫,重視信息數據網的建立與科學使用,給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在具體工作中,學校要力戒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破除機械性減負的桎梏,讓教師回歸教書育人的主業。

三、克服片面性

“為中小學教師減負”不是一句口號,需要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扎扎實實地把“減負清單”貫徹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董輝提出教師工作負擔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系統圍繞教育改革和發展安排的各類專項工作;另一方面是體量更大、壓力更強的橫向工作負擔,源自學校所在地地方政府在社會動員的過程中,將教師也納入其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成了“行政末梢承壓者”和“社會事務分擔者”。所以說,各級教育部門與學校是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學負擔的關鍵環節,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克服片面性,杜絕盲目決策與“變相減負”;一定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教師的各類培訓工作;一定要大力宣傳引導,全力給教師“松綁”,不斷優化教師考核評價方式。

總而言之,在為中小學教師減負的過程中,要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教師工作的本質特點,并通過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努力克服單一、機械、片面的做法,突出政府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的雙線協調,強調減負工作的螺旋發展,注重減負的實際效果,進一步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以切實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